党建引领
学习“立德树人”理念,明确使命与担当
2019-01-09 14:58

【内容摘要】

新时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关注学科德育的落实,其次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再次要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

立德树人,学科德育,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方式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前所未有”描述当前中国的发展态势——“今日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时期、新背景下,作为一名海淀进修人,我们更应当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在本职岗位上践行十八大精神和全教会精神。

一、践行立德树人,要关注学科德育的落实

“立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范宣子与鲁叔孙豹讨论何为“死而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却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他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三者之中以立德为上、为重。由此可见,以德为先深藏于中国文化的基因当中。

在学校教育中,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伴随着学生的德育发展过程,学科本身充满着德育价值取向。以高中新课标为例,很多学科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纳入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技术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伦理挑战一直备受关注。美国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PCB)曾发表《超越治疗:生物技术与对幸福的追求——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对生命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提出了质疑与批判,太阳微系统的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曾发表文章《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表达了对新技术可能引发人类灭绝的忧思。[2]

近年来,海淀进校积极投入学科德育的相关研究,着力突破“如何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难题,体现了进修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懈追求。

二、践行立德树人,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在为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所作的题为《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当代价值的具体内容作了深入分析和全面概括。他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信息革命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信息文化,它超越了地域环境的障碍,实现了文化的全球化。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在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如果没有民族文化的认同追求,就有可能消退自己,甚至丧失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话语在这个愈益全球化的世界上看来仍然会保持其重要性,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认同民族文化,首先是母语的认同,一个民族往往把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痕迹都珍藏在语言中,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精神。[3]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母语教学的研究,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理解、研究民族语言,善于使用民族语言。认同民族文化,其次是对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热爱民族文化,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保护、开发、使用文化资源。在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中,海淀的中小学校关注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滋养,一批如人大附中、中关村中学为代表的学校都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而海淀区着手推进的戏剧课程建设也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三、践行立德树人,要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的工作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打基础、做准备,帮助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旧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与此同时,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清晰地展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1901-1940年,单一学科的获奖成果所占比重超过50%;1941-2008年,交叉学科的获奖比重超过50%;1901-2008年,交叉学科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比重约为52%。

伴随着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加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学会学习,读写算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基础,同时个体要了解自己所偏好的学习策略及其优缺点和程度,知道如何获得教育及培训机会和帮助。学会学习,不仅仅指外在的学习,同时还包含了内心的学习——“终身学习的动机和信心,问题解决的积极态度,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各种情境中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和愿望”[4]

2014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2030年的学校”调查汇集了全球645位专家的观点。73%的专家指出教师角色将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变。大会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人那里学习。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进修学校于2017年开始开展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包括“深度学习”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项目式学习”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实践,基于“诊断和反馈”的学习方式改进实践。新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自由意志、独立人格,有着丰富精神世界,有着探索、创造需要的生命主体所进行学习活动的应有方式,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将工作做扎实、做深入,服务海淀学校和教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立德树人的理念具有前瞻性,与世界性的教育趋势相契合。继1972年的《学会生存》和1996年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两大重要宣言式报告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又推出了《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的第三大报告。这份报告提出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以及全面整体性推进的方式建议,这与我国正在推动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不谋而合。[5]

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注意把握育人方向,加强和完善课程教学制度建设,聚焦课程的深度整合,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精细化的研究与寻找操作的策略和方式,加强考试评价研究,以及强化信息技术研究。[6]未来,我们要结合本职工作,明确使命,积极学习、努力探索,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专著类文献

[1]何传奇.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期刊类文献

[2]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5)

[3]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2007(2)

[4]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展望,2013(12)

[5]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3. 报纸类文献

[6]崔允漷、陈霜叶.三个维度看“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2017-05-10

 

教研第二党支部 王梦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