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当前师德的培训培养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培训目标过于理想、空泛;培训方式单一,过于政治化,有明显的灌输倾向。培训内容有的偏重说教,有的过于“高大上”,脱离实际。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体现出充分的人文关怀,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视教师,以免造成教师对师德认识形成偏差。海淀区遵循认识-体验-实践-反思的设计主线,探索了新时期基于需求、促进体验、在实践中反思的新任教师师德培训课程体系。
【关键词】 师德培训;培训课程;新时期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1]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德高为师,从古至今,良好的师德都是选拔教师的首要条件,也是教师赢得尊重的必备品格。
1.师德古来有之
其实师德古来有之,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化,教育的发展也几经波折,但师德作为教育的灵魂,始终薪火相传,代代不息。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只有教师自己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才能去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孔子还认为为人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唐朝教育家韩愈就曾提出“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通解》),即认为师德长存于天地之间,虽世事变迁,而这一教育之魂永恒[2]。优秀的教师各具特色,但高尚的师德一定他们是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虽然我们对传统师德做到了坚守、继承以及不断的发扬,但当前社会中违反师德的负面事件仍然层出不穷,甚至从幼儿园起,年幼的儿童遭受虐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教师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国家、社会和学校理应帮助教师形成新时代的师德观,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投入到教育事业。
2.新时代更加倡导师德师风建设
近年来,师德师风的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党和国家基于历史发展和当前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从法律、规章等层面对“立德树人”开展了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继出台,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又进行重新修订和印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一文中仅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阐述就将近1400字,例如“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由此可见,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3.新时期师德的内涵
如果将师德等同于职业道德,2008年重新修订和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项具体内容。这应当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全面、最明确的界定。关于师德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界定,很多学者将师德等同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师德的内涵应该超出一种单纯的职业道德所应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例如,串冬梅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内涵应该包括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三层内涵。即教师作为一个人,一个普通公民,应具有人的道德、公民的道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称谓,是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赋予了崇高的使命,应是道德的模范。但她同时也指出,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与其他任何人一样,我们不能因其职业的高尚和神圣而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高大完美、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之所以赋予新时期师德臻于完美的内涵,并不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达到完美师德的最高境界,而是给出当代教师完美师德的追求目标[3]。常爱芳认为所谓师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广义的师德不仅仅包括职业道德层次,还应当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师德不限于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的公民和先进分子应具备的素质[4]。
笔者较为认同师德的广义内涵,即师德不仅仅等同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还应该包括作为社会的道德模范或先锋应该具备的品格。对教师提出较高师德修养时,也应该注意到教师作为个体,其个人的德与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成长的过程,并非一走上讲台,就立刻变为一个毫无瑕疵的“圣人”。因此,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体现出充分的人文关怀,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视教师,以免造成教师对师德认识形成偏差。
二、当前师德培训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德的培训培养本是为了帮助教师认识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价值和意义,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但却出现由于各种原因遭到教师反感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目前师德培训培养存在的问题,以求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从诸多有关师德培训培养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当前师德培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培训目标过于理想和空泛,基于理想的教育设想和教育环境来进行师德培训,从而使师德培训脱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第二,培训方式过于呆板和单一,重道德说教,轻师德践行。把师德培训简化为道德认知,把师德培训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性教育,或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师德培训,形式上以宣讲和政策解读为主[5]。第三,培训内容“伪圣”、“假大空”,以简单报告的方式灌输“高大上”的内容,这不仅缺乏感染力,而且难以为参训教师接受,甚至引发抵触和反感。众多师德标兵“现身说法”,带给参训教师强大的感染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悲情师德”、“高不可攀”,参训教师现场感动、过后无动于衷……。[6]
基于此,我们认为,新时期开展师德培训,首先要精准把握教师的真实需求,以此为起点,基于教师的内心德性,设置合理的培训目标。其次,培训方式实践化取向,合理设置培训情境,注重教师的真实体验。第三,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教师的实践反思。就像戴双翔等人提出的那样:定位与着眼于教师作为一个“ 人” 的自身发展与生活幸福,以教师的自我实现和终身发展作为价值核心。[7]
三、海淀区师德培训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以新任教师培训为例
针对当前师德培训存在的诸多弊端,为进一步提高师德培训的实效性,近年来,海淀区做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了一定的培训经验。在此以新任教师培训中的师德培训课程为例,做简要介绍。
1.基于需求,整体设计培训课程
需求分析是一切培训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海淀区通过对全区中小学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的研究发现,在师德认同方面,我区新任教师尽管高度认可师德的重要价值,但主要将其视为一种外在约束力量,普遍没有意识到师德是其加速专业成长、获得职业幸福的内在诉求,即新任教师缺乏的是主动改变自我的动力。基于此,我们认为新任教师的师德培训适宜采用“情境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因为具象的工作情境和师德楷模的鲜活事迹可以避免理念的概念化、空洞化和口号化,可以激发和传递师德的感染力,能够促进教师主动觉醒、主动改变,将师德的规定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并且升华为自己的职业人格、职业操守与职业理想。
仅仅设计体验式的师德培训课程是不足以达到促进教师德行内化这一目标的,必须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设计逻辑清晰的整体性课程。我们遵循的是认识-体验-实践-反思的设计主线,分别设计了有关师德的专题讲座、走进特教学校师德实践活动、撰写教育案例三类课程。课程的开展形式包括专题讲座、网络研修、主题实践或自主实践、案例讲述与反思等。
2.真实体验,感受师爱内涵
有两类课程充分体现了促进新任教师真实体验的课程设计理念。一类是认识层面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专题讲座,不仅包括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而且还有师德楷模的现身说法,例如“教委主任第一课”,教委主任通过讲述他自身的成长经历,通过一则则他自己经历的真实教育故事感染新教师,传递师爱的力量,达到激发新教师主动改变自我的目的。
例如,一些老师这样记录自己听完教委主任第一课的感受:
“教师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事业。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教师是一个神圣而有情感回报的职业,善待每一位学生,用心教育他们,不仅是知识,更重视的是教给做人的道理。”
“我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来浇灌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我不仅仅把教师当作一份工作来看待,而是把它当成一份神圣的教育使命来实践。我会加油努力的!”
一类是走进特教学校师德实践活动。海淀区有两所特教学校已经成为我区开展新任教师师德实践活动的基地,这两所学校各具特色,一所学校接纳的是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一所学校接纳的是存在生理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之所以走进这类学校,是因为特殊教育行业的师德楷模更能打动人心。我们设计了特教教师演讲、学生表演、校园参观、走进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展现特教学校和特教教师群体的师德风采,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让新任教师感受到,因为学生的特殊性,特教教师比普通教师付出的更多,进而联系、比较自己的日常工作,自然而然就会被特教学校教师那种纯粹而没有功利性的教育情怀所感染,由此激发自己深刻反思 “师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如何爱学生?”等根本性的教育价值问题。例如,一些新任教师在师德实践活动的现场就纷纷表达自己的参训感受:
“最感动的场景是宣传片中老师和学生互相欣赏的眼神。在这样一所容纳着心理行为偏常学生的学校中,学生对老师的满意,一定是老师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感动着这些孩子,老师们这种包容和奉献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新入职老师学习。”
对于无法到现场参加师德实践活动的教师,我们设置了师德自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活动的宗旨也是鼓励新任教师通过情境式、体验式的活动充分感受师德的魅力和内涵。新任教师可根据个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内容,选取恰当的实践场所和方式开展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例如,采访名师、观看电影、走进师德实践基地、参加公益活动或支教活动。自主实践活动结束后,需提交活动的过程记录、感受、收获及反思。
3.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实践中反思
除了上述的认识、体验课程,实践和反思对新任教师的成长同样重要。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的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这一规律对教师的师德养成同样适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教师最大的实践场域,新任教师每天面临各种各样复杂的教育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教师自我的师德修养。基于此,我们为新任教师布置了撰写教育案例的师德课程作业。新任教师们结合培训所学,联系工作实际,通过认真梳理、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讲述发生在校园里、课堂上的一个个普通、真实但发人深省的鲜活故事。案例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有我们的经验,有新任教师对故事层层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如抽丝剥茧一般,直达教育的本质。撰写教育案例不仅是对培训所学的迁移,也是我们对新任教师师德培训考核和评价的方式之一。这一自主实践与反思课程延续多年,每年新任教师的教育案例都被汇集成册得以保留,对于摘选出的优秀教育案例,我们分门别类的梳理出不同的案例专题,每篇案例都配有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引领和点评,这对下一届的新任教师也极具借鉴和参考价值。
四、结语
要寻找行之有效的师德培训路径,在认识到当前师德培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同时,新时期的师德培训还应该遵循一条核心原则,即激发与传递教师的师德感染力,促进教师由外在的被动灌输转向内在的主动学习、实践和反思。从培训效果角度考虑,教师绝不应该仅仅以掌握与完成师德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策略与方法为目标,更要通过参与培训实践活动,点燃、激发与传递心灵深处的那一份初心、情怀、责任与使命[8]。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
[2] 乔楠.古柳新枝:传统师德的现代演绎[J].中国教师,2018(3).
[3] 串冬梅.浅议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9(3).
[4] 常爱芳. 论新时期师德内涵和师德监督机制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5] 凌云志.基于道德学习视角的师德培训有效性探讨[J]. 中小学德育,2014(11).
[6] 黄佑生. 教师立场:师德培训的应然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4(11).
[7] 戴双翔,林倩,高洁.当前师德培训的价值重构与实践创新[J].教育伦理研究,2017(00).
[8] 戴双翔. 师德培训的核心原则:激发与传递感染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6(3).
培训中心党支部 韩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