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努力做一名有观点的教学研究者
2019-01-09 14:31

【内容摘要】

教研员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线教师服务,工作的价值体现在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和分享教学研究工作的成果上.因此,作为一名教研员要加强教研工作的服务意识,诚心诚意地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服务,要能够在教研工作中,了解广大教师的业务需求,要有意识去和教师们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教学研究成果.

衡量教研员工作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服务质量,而质量高低取决于教研员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价值的追求.因而作为一名教研员,要始终以提高指导教育教学的质量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的规律,把握学科教学的逻辑,这是每个教研员应该具有的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  教研、观点、教学研究者

 

一、调研工作的意义

调研工作是教研员的重点工作之一.调研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如何理解自己的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否具有逻辑性?这些都是教研员进行调研工作的重点;同样,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是如何理解学习的意义、如何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得自己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否遵循着学习的逻辑?这些问题也是教研员的重点工作.

课堂教学是调研工作的主要载体,作为教研员经常要深入到课堂,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一线教师共同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和探寻需要研究的课题,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要重视课堂教学为教研员所提供信息的重要性和价值,要能够从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让教学的业务指导更接近教学的实际、符合教学逻辑.

为此,教研员在教学研究中要明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要能够找到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能够科学地把握教学研究的过程.作为一个区域教学的指导者,要能够站在教学研究的制高点上,要有能力洞悉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明晰教学逻辑,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本质,能够准确揭示学科教育的价值,要有学术的自信.教研员要能够利用各种机会向一线教师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在教研活动中,要能够把自己教学的学术观点持续不断地渗透给教师,让一线教师们能够通过你的教学研究活动,能够主动地去研究课堂教学,掌握课堂教学思维的规律.

听课、评课是进行调研工作的主要形式.听课要听什么,怎么听?如何评课、怎么评?反映的是教研员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听课首先是听教师.作为教研员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去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要以检查教师教学工作的心态去听课.听课给授课教师带来的紧张感尽管是客观现实,但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消除被听课教师的紧张感.能听到一节自然的、真实的数学课对调研才有意义.为此,听课应该定位在与授课教师的业务交流.要能够通过听课来了解授课教师的数学观、教学观,了解授课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因此,听教师的讲课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听课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的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这是对一名成熟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2)在教学过程的观察中,首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引入部分:我们说一节课的头五分钟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五分钟是学生精力最为集中的时间,如果在这宝贵的五分钟之内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没能带领学生进入数学思维的情景中来的话,应该说,这节课的平淡乏味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在这宝贵的5分钟里,或者提出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的启发性较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者教师自己讲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讲知识的来龙去脉.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尽快明确今天这节课的任务,不知不觉之中进入到本节课的数学思维情景中来.

其次,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地组织学生一起来思考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要能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思维活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评价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出问题关系到课堂教学思维活动的质量,因此所提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 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提问的频率太快,许多问题甚至自问自答,不需要学生回答或只需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价值,更谈不上具有启发性了.

我认为,为了使得提出的问题具有思维的含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所讲知识的疑难点、思维的困惑点,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②提出问题之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但不要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好的数学问题是需要静静的思考的,七嘴八舌不是好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形式;

③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备怎样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有提出问题的需要的时候再提问,不能为了提问题而提出问题,避免提问的随意性;

④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尽管教师备课中有可能没有预想到,但也许要比教师精心准备的问题更具要价值,因为这样的问题更能反映学生的数学思维状态.有时教师自己可能也回答不出来,但不要简单的用“下课后再说”来打发学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思考.实在回答不出来,也要大大方方地承认,我觉得学生们也会理解的.这样做的最大价值是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维活动中.

(3)听课要关注授课教师的教学功底:要通过观察教师的授课过程,分析授课教师对所教授知识的逻辑分析是否准确?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逻辑主线是否清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怎样的?

(4)通过听课,要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做出评价.如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突出了重点?是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设计时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这些都关系到一节课的质量.

如何评课呢?教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领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或者评判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教学行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贵在“教无定法”.评课中与其带着故有的观念或模式去评判某一个教学的“是非”,不如用一种品味的方式去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品出一片新天地.

二、创设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

为了把教研工作做的扎实有效,能够让和我一起研究教学的教师们受益,我在工作中努力创设一种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氛围:

所谓求真,就是通过教研带领教师们不断地认识课堂教学的逻辑,把握数学教育的规律.听课评课、和教师交流课堂教学的观点和感悟,是教研员的常规工作.我在和老师们交流听课的观感,对教学提出建议的时候,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老师们坦诚相见,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评课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教师们能够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更准确地揭示出数学知识的本质.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青年教师在上 “椭圆的几何性质”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家庭作业中画的椭圆.随后,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椭圆的标准图形并指出:要想画出标准的椭圆,就要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随后,这位青年教师就在PPT上展示椭圆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椭圆并提出问题:“你能得到椭圆的哪些几何性质呢?”在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都是围绕椭圆的图形展开的. 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活跃,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似乎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都具备了.

怎样来评价这节课呢?在课后的小范围的评课中,我很直接地告诉这位青年教师:这是一节差课!她非常吃惊,完全出乎了她的意料,毕竟她为了这节课是做了精心的准备的.

这节课差在哪里了呢?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违背了平面解析几何的学科本质“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要观察的不应该是椭圆的图形,而应该是椭圆的方程.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要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椭圆方程的角度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引导学生从椭圆方程的代数特征去分析椭圆的几何特征,这才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逻辑.

几年后,我有机会再次来到这所学校,这位青年教师主动邀请我听她的解析几何课,课堂上我看到的是一位对数学知识本质认识深刻、对教学充满自信的教师.她在课后和我交流的时候说:“跟着区进修教研活动的这几年收获很大”. 我的感触是:如果当时我不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她教学中的问题,而是以保护青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借口,不痛不痒地提些建议的话,她能有这么大的触动吗?从这名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成长让我体会到了教研工作的意义,感受到了教研文化中求真的力量.

所谓务实,就是在数学教学规律的指导下,通过教研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广大一线教师一道探索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及实施教学逻辑的有效途径.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就是要创设这样的一种氛围:不要空谈理论或理念,不要去搞那些虚无缥缈的跟教学离的很远的东西,要把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拿出来讨论、去研究.正是通过这样真实体验的教研活动过程,教师们对教材内容才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够准确认识和挖掘新课程新增内容的教学意义,使得新增知识的合理性在课堂上得到最准确的诠释,使其完全符合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三、做一名有观点的教学研究者

作为教学的研究者,最可贵的品质是思考问题.我们要能够从教学的现象中挖掘出本质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如此只有去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也经常会想很多的问题,感慨很多,但是不动笔,不写出来,其中深层次的东西就揭示不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写作会让我们的条理更清晰,逻辑更明确.写作不是为了留下什么而是为了不让本质的东西淹没在繁杂的现象中,做一个思考者也许会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工作更有味道和价值.

在一次下校调研中,我就所看到的 “学案教学”教学实验中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我的不同看法:我认为:学案教学目前在学校的教学中比较普遍,一些学校是用行政的手段全面推广实施的. 学案教学之所以能够在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被采用,很大一部分源于这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学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果真如此吗?

在当前的学案教学下,学生是在课前提前拿到学案,甚至提前一天拿到学案,课堂上要讲什么问题,要做什么题目一览无遗.如果学生在拿到学案后,把上面的所有问题都进行了思考,把上面的题目也都做了一遍的话,课堂上他(她)们的确是都有“自信”了,不再惧怕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了.但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把思考过的问题再重复地思考一遍,把曾经做过的数学题目再给老师演练一遍,这样的教学活动有意义吗?难道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这样重复地学习知识吗?这种课堂上的“自信”有价值吗?

实际上,作为教师都应该知道:课堂教学对知识、结论、规律探寻的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挑战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是需要一个个的不断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实现的.但是,这些都被学案教学毫不留情地破坏掉了!课堂教学不再需要引入,问题情境的设置也显得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教学内容没有了悬念,要解决的问题的挑战性消失了,思维活动的不确定性也见不到了,所有的思维活动被局限在一份学案内.如此,也就丧失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丧失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关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探索一直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那种认为自学就是课前预习是片面的,认为自学就是脱离教师专业指导的学习更是狭隘的.我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解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寻规律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是在理解了学习的意义、学会了用学科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下的学习.这种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因此,目前质量不高的“学案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反却是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伤害.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不到思维活动所带给他们的发自内心的乐趣,感受不到面对一个个数学问题的挑战而不断进取的体验时,那么他们终将会失去学习的动力.

对于“学案导学”这种教学形式的争论很多,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使用学案教学的教师,要思考、要追问:这种教学形式是不是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教师只有对日常教学的行为进行认真的理性思考,才能够使得我们的学科教育不断地接近教育的本质.”

总之,作为一名教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并敢于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学科知识逻辑很重要,但学科知识所承载的思维逻辑更重要,研究学科问题所需要的教学逻辑更有价值.教研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带给我的启示是:教研是个生命动态的过程,一线教师是这个生态过程的主宰,区进修的教研起到的是海纳百川、凝聚智慧的作用.作为教研员,有责任让这种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在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让课堂赋有逻辑。

 

 

教研第一党支部 张鹤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