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以学科德育示范课例研制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学科德育实践,提升各学科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其中每月研讨机制是项目推进的重要工作机制之一。2018年10月29日下午,项目组在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成功举办了课例研讨活动。学科德育项目各实验学科教研员、实验学校老师参加了研讨活动。会议期间,与会教师观摩了由中关村二小李云燕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现场课,参与了针对“学习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的现场研讨。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对活动进行了点评培训,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申军红副校长最后做了总结讲话。活动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刘锌老师主持。
图1:刘锌老师主持课例研讨活动
中关村二小王迎新副校长致欢迎辞
王迎新校长表示作为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实验学校,中关村二小一直积极参与项目组课例研究活动,学校先后有三个学科、四次在项目组做了课堂教学研究课,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们在育人观念和育人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带动了学校这些学科的发展。
本学年学校更是把学科德育项目作为学校教育教学部门的重点工作,要在深入推进学科德育研究的过程中,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育人功能,引导学校所有任课教师将学科教学理念提升为学科教育理念。各学科还要深入进行学科德育课例研究,并在本学期末推出一节优秀课例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此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品质。
图2:中关村二小王迎新副校长致欢迎辞
数学教研员张文野介绍教学设计思路
海淀进校小学数学教研员张文野老师结合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从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素材的选择、学科本质的把握、学科素养的培养几个方面对数学学科德育实施路径进行了梳理,并具体谈了将要观摩的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单元的《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不重不漏解决搭配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符号意识和模型思想。
图3:数学教研员张文野介绍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现场观摩
与会老师观摩了中关村第二小学李云燕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课《搭配中的学问》。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搭配果蔬汁的学习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分享、我当小老师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自主经历了从搭配不全、无序搭配到完整有序搭配,从表格呈现到图表呈现,从具体表达到符号表示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差异,体现了思维的进阶。同时,老师还让学生用掌握的搭配方法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饮食意识,学会关爱他人。
图4:课堂教学现场展示
教研员评课、授课教师反思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李云燕老师进行了及时反思。她说本课创设的调配果蔬汁的情境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投入到了对问题的研究中去。变教为学的教学方式,激发了生生互动,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伴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去探索,去发现,打开了思路,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本节课也立足数学学科本质,力求用列举、连线还有符号画图等表现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张文野老师认为,本节课李老师和学生们经历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过程非常清晰,从最初的无序到有序,最后通过符号表达,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了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这节课和学校其他课程也建立了关联,穿越了学科边界。
图5:授课教师反思、教研员评课
主题研讨活动
在现场课观摩与教研员点评之后,与会的30余位教师分为6组以本节课例为载体,以“学习情境创设的原则及方法策略”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主题研讨。大家积极关联现场课例和自己的学科教学,先在组内交流了彼此的认识和想法,进而总结概括出小组的集体意见并形成集体研讨成果。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向大家分享了小组的讨论成果。大家也在一些方面达成了共识。
针对于学习情境创设的原则,大家一致认为学习情境要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要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同时学习情境选择要和生活对接,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体现真实性。另外,学习情境的选择还要坚持多元融合的发展性,应包含多元的育人目标,要指向学生内在的习惯、品德、知识、能力共融共同的成长。学习情境创设还要关注典型性、时代性、趣味性、探究性、挑战性等原则。
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策略,大家则认为: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境素材,用好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学生自身所产生的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创设情境也要考虑学生的情绪情感因素,营造学生乐学的环境氛围;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生成新的情境。
图6:各小组研讨
图7:小组代表汇报
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点评、讲座
郑葳教授充分肯定了学科德育项目的价值和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郑教授认为:
第一、学科德育项目认识高位、准确,把握了育人方向,坚持了教学教育性的基本原则,纠正了现实教学中的问题,回归了教育本质。
第二、项目通过系统设计的方案有序推进研究,从目标到内容到活动到评价整体的机制创新,确保了项目的成效。
第三、项目通过课例不断迭代的研制和研修,使项目有了扎实的入手点和推进的载体。
第四、项目基于对人的完整性认识、对整体目标的追求、对学科课程的完整理解开展学科德育,实现了理论创新。
郑教授还对项目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充分调研,研究学生当前学科学习中道德、情感、价值、信念等的现状。
第二、进一步明晰学科德育的育人目标。
第三、基于育人目标,梳理各学科学科德育的内容。
图8: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点评、讲座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讲话
申军红校长首先代表项目组对中关村二小团队、数学教研团队和郑葳教授表示了感谢。接着申校长聚焦“学习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道德发展规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匹配,能够托起贯穿课堂始终的学习任务。
第二、情境创设要富含育人价值,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三、要关注情境的真实性,反对虚假、虚构、虚拟的情境。
最后,申校长还就项目后续工作向大家提出了希望。希望大家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抓住学科本质,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断深入学习,推动项目稳步开展。
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承办的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课堂教学现场研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动的现场课例,深刻的专家点评,多维的精彩互动有效地提升了与会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识水平,对于学科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研员的学科德育研究与指导能力也稳步提升。课堂教学现场研讨活动将按计划持续开展,相信在项目机制的保障下“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研究必将不断深入,硕果累累!
图9 部分与会教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