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扎实开展实践研究,稳步推进项目不断深入。为了总结经验,推进后续工作开展,项目组于2018年7月12日上午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以“脚踏实地开展实践研究,以点带面推进学科育人”为主题的学科德育项目学期工作总结会。项目实验学科教研员、实验学校负责人共计30余人参加了总结会。
图1 会议现场
实验学校代表交流经验
二十所中小学作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的实验学校参与了项目研究和实践。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张卓主任作为实验学校代表以“绿色成长,见证成长”为题分享了地大附中作为项目实验学校开展实践研究的经验做法。他从三方面总结了学校的学科德育工作和未来的工作设想:
第一、地大附中学科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有赖于强有力的行政保障机制和多学科参与机制。
第二、在项目组英语教研员栗瑞莲老师的指导下,学校历时10个月,经过7次磨课,完成了学科德育示范课例录制。这一过程对学生、授课教师,乃至学校整个英语团队都受益匪浅,教师对学科德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
第三、地大附中在未来将牢记学校的根本职责---立德树人,不断在学科教学中实践学科德育,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图2 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张卓主任作为实验学校代表发言
教研员代表交流研究成果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物理教研员田成良老师,历史教研员杨红丽老师代表实验学科教研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学科德育内容、学科德育策略和学科德育评价的思考。
田成良老师认为学科德育内容可以用5+X的方式进行梳理。其中5为各学科共性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身心健康教育。X为学科特色内容,以物理学科为例,内容包括:能力方法、科学精神、科学品格。针对学科德育实施首先要整体规划,深挖德育内容。其次要以素养为导向,明确育人目标。最后要拓宽资源,优化学习活动。而对于学科德育评价则要采用多元方式,常态开展。
杨红丽老师从具体的方法策略入手,她认为德育点的挖掘要关注教学的主干知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着眼学生认知的误区。学科德育实施策略则要关联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校的校本课程有机结合;教师要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科德育评价也是要以多元方式呈现,注重过程,以达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图3 物理学科教研员田成良老师交流发言
图4 历史学科教研员杨红丽老师交流发言
项目工作总结及后续工作计划
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负责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代表项目组以“脚踏实地开展实践研究,以点带面推进学科育人”为主题作了项目学期工作总结,并和与会人员沟通了项目后续的相关工作。
申校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工作总结:第一、项目立足实效,创新研究机制。将每月研讨机制升级为每月现场课研讨机制。第二、项目坚持实践,不断迭代课例。累计完成示范课例47节,并收集了相关课程资源。第三、召开阶段总结大会,持续推进项目开展。2018年5月18日,召开了“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阶段总结交流会,20所中小学挂牌成为首批实验学校。第四、项目成员对于学科德育的意义和价值、学科德育的本质和内涵达成共识,并不断固化研究成果,在找准链接的关键内容、找准关联的关键情境、找准迁移的关键任务等方面提炼了方法、策略。
对于下学期工作计划,申校长谈到,要形成各学科研究核心团队,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研究方面有突破;建立成果固化机制,进一步提炼学科德育实践的方法与策略。同时坚持开展每月现场课研讨活动,聚焦解决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鲜活的课例为载体进行直观、深入的研讨。
图5 海淀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做工作总结
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充分发挥进修学校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优势,依托实验学校的实践支持,以课例研制为载体,不断加强学科德育实施策略研究。在后续工作中,项目组将按照计划深入开展研究,提升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全面达成,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