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第八届暑期全员研修持续进行。以“新时期教研员应具备什么素养”为主题,海淀进校组织了八个工作坊的深度研讨,并对讨论成果进行大会分享交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学处处长莫景祺做专家点评。罗滨校长做大会总结。大会由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
图1 常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会议
一、专题研讨:新时期教研员应具备什么素养
2012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区域实际情况和学校、老师的需求,对单位的职能定位、工作任务、工作机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创新,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以推进教研队伍建设。标准的制定从给优秀教研员画像开始,经历汇总提炼、文献梳理、分组讨论、梳理修订、专家研讨、再分组研讨、校务会研究七个轮次的讨论,最终确定了教研员专业素养框架,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10项指标、20条内容(见图2)。其中,专业精神是教研员工作的内驱力,专业知识是教研质量的基础,专业能力是教研品质提升的保障。
图2 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2012年版)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使得教研部门又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需要通过教研转型来高水平的服务学校,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教研转型首先是教研员队伍的转型升级。在新的时期,教研员应该具备哪些素养,这就迫切需要对原有的“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进行丰富完善、升级,以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分组研讨:八个工作坊深入研讨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
通过前期的文献学习,教研员对自身的专业素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绕“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完善”,八个工作坊展开了深入研讨。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科学组,文综组,艺术、体育、职教组,学前、综合、技术组,行政、校办、教务、技术与图书馆组共8个讨论组在坊主的引导下,围绕主题展开全员参与式研讨,通过焦点讨论法、有收敛的讨论、有收敛的头脑风暴、卡片风暴等参与式引导策略的运用,使得每一位教研员都积极参与,贡献观点与智慧,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建立关联,最终达成共识,并使研讨成果可视化。
图3 语文组工作坊现场
图4 数学组工作坊现场
图5 英语组工作坊现场
图6 科学组工作坊现场
图7 文综组工作坊现场
图8 艺术、体育、职教组工作坊现场
图9 学前、综合、技术组工作坊现场
图10 行政、校办、教务、技术、图书馆组工作坊现场
2.大会交流研讨成果: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
各组经过工作坊的深度互动研讨、共同建构,深度理解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对引领教研员专业发展和教研团队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明确新时代对教研员素养的新要求以及如何在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中得以体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具体修改意见,由小组代表在大会中做分享交流。
语文组
图11 赵杰志主席分享交流
赵杰志主席代表语文组围绕三个关键词“增”“改”“调”,具体阐述了关于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框架修订完善的研讨成果。建议增加一个新维度“教育情怀”,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素:政策认同、职业理解、自我要求。在原有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下,建议增加专业品格、自我发展、评价知识、教师教育能力等二级指标要素。
数学组
图5 刘锌副主任分享交流
刘锌副主任代表数学组分享交流研讨成果。数学组工作坊首先结合工作深入理解教研员素养标准,了解新时代对教研员素养的新要求。然后,确定总体的修改思路为:增加新时期的新要求、关注工作重点的变化;调整工作逻辑,依据服务对象的要求变化做出调整;对一些相似内容进行合并。
英语组
图6 王永祥老师分享交流
王永祥老师代表英语组分享交流研讨成果。英语组工作坊经过学习输入、卡片风暴、小组讨论三个阶段,对教研员核心素养框架的条目进行补充和文字完善,在专业精神维度下增加专业伦理;专业知识维度下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专业能力维度下增加团队建设与引领能力。
科学组
图7 柳忠烈老师分享交流
柳忠烈老师代表科学组分享交流。科学组以“回顾梳理-聚焦关键-交流分享”为研讨思路,聚焦新时期对教研员有哪些挑战、优秀教研员应该具备哪些素养、1.0版怎样修订和完善等问题,进行了三次“头脑风暴”,形成了研讨成果。增补修订了“理解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课程育人目标”“学生学习知识”等指标要素及基本内容共计14项。
文综组
图8 陈婷婷老师分享交流
陈婷婷老师代表文综组分享了工作坊研讨的过程与结果,专业精神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要素调整为专业认同、专业道德、专业使命;专业能力维度下需要增加信息技术整合运用能力、终身学习与团队建设能力两个二级指标要素。同时,各二级指标要素下的基本内容也做了修改和补充完善。
艺术、体育、职教组
图9 李琳琳老师分享交流
李琳琳老师代表艺术、体育、职教组分享了工作坊的研讨成果。小组在明晰教研员专业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理清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针对专业精神这一维度,在基本内容上增加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热爱教师教育、专业地成就教师”等;针对专业知识这一维度,增加了二级指标要素“学生学习知识”;针对专业能力这一维度,修改和增加了二级指标要素“课程规划与实施能力”“学科育人研究与指导改进能力”“团队建设能力”。
学前、综合、技术组
图10 陈敏倩老师分享交流
陈敏倩老师代表学前、综合、技术组分享了工作坊的研讨成果。大家综合分析了国家层面教研转型、区域层面海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个体面临的挑战等三个层面对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新要求,梳理了相关文献的主要内容,针对专业精神这一维度,将二级指标要素“专业意识”修改为“专业理念”;针对“专业知识”这一维度,修改和增加了二级指标要素为“教学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针对“专业能力”这一维度,修改和增加了二级指标要素“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应用能力”“团队建设与引领能力”“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行政、校办、教务、技术与图书馆组
图11 李宏伟副校长分享交流
李宏伟副校长代表行政、校办、教务、技术与图书馆组分享了工作坊的研讨成果。大家针对专业精神这一维度,增加了“热爱和尊重一线教师,开放包容,为一线学校和教师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等基本内容;针对专业知识这一维度,增加了“综合知识、学科育人、教师专业发展知识、跨学科知识”等基本内容;针对专业能力这一维度,增加了“队伍建设能力、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能力”等基本内容。大家一致认同,行政人员要不断提升能力和素养,为教研员和全体教职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助力海淀进校走向“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
3.专家点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学处处长莫景祺对各组关于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的研讨过程与成果交流分享进行深度点评。
图12 莫景祺处长点评
研讨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这一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一直在积极推动教研相关制度的建设。研究清楚教研员专业素养是完善新时期教研制度,比如教研员准入准出制度、教研员培训制度等的出发点和基础。教研员专业素养是保障和提高教研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1.0版,在之前的一个时期内,对于保障和提高海淀区教研员的整体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个组的研讨和成果交流分享,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引发了大家对教研工作的多方面深入思考。通过分组研讨,大家对于教研员专业素养思考的角度更加丰富、深度,对于新时期教研部门特别是教研员的使命、教研员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进行了深度理解和系统梳理,并最终引发了大家对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指标要素和基本内容的深入思考。
(2)工作坊研讨成果丰富,形成了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2.0版的8个各具特点的框架。工作坊充分体现了众筹的理念,调动了每位教研员的积极性,汇集了每位教研员的智慧,为下一步形成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2.0版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3)工作坊的实施富有成效,创新了研修的方式。一是形成了尊重每一位教研员已有经验的民主氛围;二是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高效的研讨和分享;三是把工作坊的研讨主题和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是教研系统、每一个教研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工作坊把研修主题和教研部门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研修,形成了一个区域层面的教研部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莫处长提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关于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的研讨,先行先试,将为下一步全国层面进一步地研究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他代表中心向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向参与这项工作的全体教研员老师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二、研修总结
罗滨校长做大会总结,对三天的暑期全员研修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成果的总结提升,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部署。
图13 罗滨校长作大会总结
罗滨校长首先对大会主题的确定、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研修过程中所有老师的积极参与、智慧输出做了充分的肯定。本次研修围绕“新时期教研的使命与担当”这一主题,既有领导和专家关于新时期教研新作为、面向未来的海淀教育、教研工作的方向引领,又有全员围绕队伍建设、教师研修课程、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三个方面的案例分享和工作坊研修。
罗滨校长围绕三个研修关键词,具体从“研讨了什么?如何研讨的?研讨出了什么?未来做什么?”四个方面来展开总结。
研修关键词一:队伍建设
大家围绕“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怎样才能帮助别人成为这样的人?”这些核心问题,通过专家引领、同伴分享、研讨反思,展开研修,从落实岗位职责看共性要求和职业特性要求,分享个人成长与团队建设的路径,并形成了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框架的研讨成果。
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基于大家对新时期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研讨成果,申军红副校长牵头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完善,然后再进行讨论。
研修关键词二:教师研修课程
大家围绕5+M+N教师研修课程“优化什么?怎样优化?”这两个核心问题,通过深度研讨、专家点拨展开研修,明确了研修课程定位:5(必修)、M(选择性必修)、N(选修),明确教师研修的目标定位,即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厘清了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研修课程的优化应围绕教师课程育人能力优化内容,多样实施,探索评价。
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继续优化“5+M+N”教师研修课程,下学期开学前,各学科、各学段的每一位教研员形成一人一课表、一科一系列、一段一方案。
研修关键词三: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
大家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设计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设计的程序是什么?设计的有效策略有哪些?”这三个核心问题,通过专家引领、深度研讨、专家点评展开研修,明晰影响作业设计的关键要素,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的原则、程序、策略,并构建了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模型。大家提高了对作业的认识,形成了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找出了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的重点和思路。
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一是深入研究。组建团队,深入开展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的研究与实践。二是成果转化。要体现在日常教师研修课程中,体现在《海淀名师伴你学》系列丛书中。三是继续研讨。围绕作业设计,分学科组织“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论坛。
罗滨校长强调,本次暑期全员研修,大家就学校的部分重点和难点工作展开了研讨,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新的学年,有新的任务,大家要继续边实践、边完善。各部门要统筹考虑新时期的特点、海淀教育的特点、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规划、系统推进下一阶段的工作,每一个教研员、每一个团队要积极践行,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新时期的教研之路。
来自北京房山和通州区、河北、天津、杭州、成都等兄弟单位的同行,以及12名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学员也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
全斌(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副院长 中学地理研修员 ):感受到了海淀进校的大校风范,感觉很“震撼”,震撼于名家学者分享的理念和教研员研讨后提出的真知灼见。
尹春彦(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综合实践与劳动技术学科主任):研修内容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研修活动很扎实、很朴实、很真实。
杨晓冬(天津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初中语文教研员):海淀进校探索的具有前瞻性的“5+M+N”教师研修课程,将传统的教研活动课程化规范化,使教研更好地服务和引领课堂教学。
余成(杭州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中学数学教研员 ):深切感受到了海淀进校的全局观,以及海淀进校教研员团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宁铭武(石家庄市新华区教研室副主任 语文教研员):深度参与了海淀进校系统化精细化的研修过程,研修主题及相应的研修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启发。
岳海江(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大学附中正高级教师,名师领航工程学员):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高品质的研修,站位高,能落地,是高端与务实的充分结合。
(文:张晓、郝婧坤,
图:王立辰、张烨、张治、张海浩、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