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7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申请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改革实验区”,实验主题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式学习’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是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课题研究,探索“项目式学习”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模式,以及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可行路径。通过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协同创新、深入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实验工作,可以提升教师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能力,推动区域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建设,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18年6月14日,“‘项目式学习’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组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阶段总结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实验室主任杨宏博士,北京“美行思远”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闫洪铭博士、杨明亮老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汝明副校长、教科室林秀艳主任、高中教研室陈颖主任、各相关学科教研员以及来自各实验校的学科教师等共40余位专家、领导与教师参加此次专题研讨会。
图1 研讨会现场
会议由陈颖主任主持,分为案例分享、专家点评和互动交流三个部分。
进修学校的教研员郭晓丽、李大永、崔琰、柯珊、尹博远、李丽娟、张威、李慧敏、任兴来、张桂凤等老师分别带领本学科实验校的骨干教师组成案例研发团队,经过研究设计、课堂实施、课后反思、改进优化等环节,初步形成了以本学科内容为主,同时体现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特色的教学案例。各案例汇报人及主题如下:
汇报人 |
汇报主题 |
海淀进校生物教研员李丽娟 |
《孟德尔的豌豆物语》 《自制显微镜,探索微观世界》 |
海淀实验中学数学教师于戈 |
《评估颜值》 |
北部新区实验学校物理教师李莎 |
《设计制作智能衣架》 |
海淀进校化学教研员尹博远 北航实验学校化学教师周培 |
《混合动力汽车中的能量转化探秘》 |
人大附中分校通用技术教师刘海青 |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设计与交流》 |
中关村中学地理教师计文颖 |
《知识与文创-一带一路下的项目式学习》 |
海淀外国语学校小学科学教师梁佳丽 |
《潜水艇修理工程师》 |
中关村三小科学教师张海龙 |
《设计制作一盏无影灯》 |
图2 海淀进校教研员与实验校教师分享展示案例
案例分享为后期进一步推进研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奠定基础。各位教研员与学科教师分享后,指导专家对案例进行点评,帮助课题组聚焦问题、明确方向,使此项研究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对如何更好地推进“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与实施,提出了四条建议:1.当前,有若干指向学生能力、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等,作为教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不应花费过多精力去区分这些模式之间的差异,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到,这些不同的模式都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2.“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规划,首先要关注项目主题的选取,这是关键所在,还应重视设备、工具等资源的配套,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施效果;3.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循序渐进,不宜同时设置过多的任务,要明确目标,帮助学生聚焦关键问题;4.要关注学习结果,“项目式学习”的学习结果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王尚志教授充分肯定了“项目式学习”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认为这是代表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落实,在考试改革中,也应考虑融入指向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
图3 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点评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针对案例展示与“项目式学习”对培养学生所发挥的作用谈到:1.深化课程改革时期,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不断探索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与策略,郑教授对此给予充分肯定;2.“项目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项目设计、改进、实施等,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3.“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来源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学生兴趣与需求、来自生活实际、来自课程标准与教材等,什么样的主题最适合学生学习与研究,教师要把好关;4.推进“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要坚持问题驱动和产品导向;5.学生需要具备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整合”,整合学习内容、整合学习方式、整合学校生活与真实世界;6.“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要关注“工具”,不仅仅是物质的工具,还有思想的工具,要学会设计与研究的方法,要学会信息技术助力学科教学的有效路径;7.“项目式学习”要注重项目管理,要设计清晰明确、可操作的项目管理计划单,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图4 北京师范大学郑葳教授点评案例
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实验室主任杨宏博士谈到,关于“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关键环节是如何选择与设计“项目主题”,即我们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项目主题;其次,在一个“项目式学习”的案例中,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有主次之分,学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完成的次要任务又有哪些,有主次之分,学生的学习才有重点;最后,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多学科融合与跨年段进阶,即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学习项目,既要给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还应有“向上下学段延伸”的空间,同样的项目,不同学段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研究角度,这样才可以使项目有生命力,学生的学习才有连续性。
图5 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实验室主任杨宏博士点评案例
“美行思远”闫洪铭博士谈到,此次研讨会所展示的案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值得肯定与坚持:1.案例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热情程度极高,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2.教师在教学效果评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开发、设计了不同的评估量表;3.部分教师依据项目式学习的主题统筹规划课程内容,有了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意识与能力。此外,闫博士还对每一个案例的改进与优化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并且提供了相关的课程资源。
图6 “美行思远”闫洪铭博士点评案例
研讨会的最后环节,陈颖主任总结了此次研讨会的收获,并对课题组后期的研究实施计划做出说明。陈主任强调,我们所做的课题研究,指向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项探索性研究,项目式学习、STEM教育等对于学生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与价值,这不应该仅仅是学生选修课程、课后兴趣研究的方式,更应该是常规教学的途径。我们的研究团队应该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第一,发挥团队“种子力量”的作用,在后期学科教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推进过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我们可以从“小项目”开始,规划3-5课时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但要做精致、做扎实,边实施边改进的过程中,再进一步扩充与丰富成课程。我们在进行案例推广中,要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包括实施环境、教学资源的要求等。
第二,关于评价,我们的团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在后期改进中,要更关注评价量规与项目主题的契合程度,要关注量规的使用主体、使用方式以及评价数据的分析方式。此外,我们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促进改进的评价,在设计评价量规时,需要关注什么样的教学可以促进评价结果的提升,例如,要想从“低水平”跨越到“高水平”,教师和学生需要哪方面的努力。
第三,后续的研究,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将从研究机制、实施路径等方面,予以各学科团队支持和保障,以更好地促进学科间的研讨与交流。
图7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陈颖主任总结
此次“‘项目式学习’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阶段总结研讨会,既是对前期已有研究的梳理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的规划设计。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研修和课题研究,既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指向学生的发展。“项目式学习”对于学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课题组将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宗旨,聚焦核心问题,不断探索与创新,充分发挥教育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文:柯珊
图: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