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持续进行,1月28日上午,举行了以“提高教师研修的专业性”为主题的国际论坛。
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铁道研究员主持,教育科学出版社顾问布鲁斯·威廉姆斯,卡姆学院信托首席执行官、执行校长斯蒂芬·曼迪,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前主任吴浩明教授,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KY.COM校长罗滨,围绕“提高教师研修的专业性”,从不同角度分享交流,为与会者开拓了理论视野,引发了思维碰撞。
图1 国际论坛主持人张铁道研究员
图2 国际论坛现场
图3 互动讨论现场
一、教师培训者:从专业性到实践性
布鲁斯先生结合45年的培训经验,总结梳理了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的真正核心。他引领与会者现场讨论“教师培训的专业发展是什么”“哪些工作坊让你非常感兴趣”等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生动地分享了教师培训者发展的核心,不断唤起个体经验,启发与会者思维碰撞。
图4 教育科学出版社顾问布鲁斯·威廉姆斯先生
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的目标:希望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培训者。培训者成为享受工作的模范,就能培养出享受工作的教师。教师培训者要自信、灵活、有多种能力,能找到不同的方式提高教师参与度,引发教师主动学习。需要制定教师培训者的清单或量表,衡量教师培训者的行为。现场培训是培养培训者专业性的最有效的方式。
提升教师培训者实践能力的三个具体要点:
1.超越讲授
单纯讲授存在问题,要超越讲授,引发参与者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够形成长时间的记忆,要研究主动学习的多种策略,发挥动作和视觉形象在学习过程中的力量。
2.引导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学习
要把参与者的经验和希望带到培训中,并通过问题不断得到反馈。问题可以启发参与者更加深入的学习,可以进行反思性的回顾和整理。
3.从真实的体验入手
要关注参与者的体验,通过“体验先行”,实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卡姆学院集团与教师发展
图5 卡姆学院信托首席执行官、执行校长斯蒂芬·曼迪
斯蒂芬·曼迪先生基于比较视角,提出教师培训的三个关键点:教学胜任力、卓越教学与教学领导力。
英国的教师培训常规体系是一年的研究生培训项目,所有参训者接受评估并达到“教师标准”,可取得“教师资格证”。与中国相比,英国的教师培训组织方式较为多元,培训项目既可以由大学来主导,由学校来主导,也可以由大学和学校共同承办。为确保培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英国政府在2016年出台了教师培训的总体框架。未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教师发展,提升新手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1)由政府倡导推进教师发展过程;
2)完成两年的教学实践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
3)明确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4)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前两年提供指导。
在卓越教学与教学领导力的培养上,卡姆学院为成员校的所有教师提供“教学改进项目”与“领导力发展项目”。其中“发展有效教学”“发展卓越教学”项目指向教学改进,“培养中级、高级领导者”“国家职业资质”项目指向领导力的发展。在学校体系中,高质量的领导者能更好地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领导系统”最终指向为所有年轻人提供卓越的教育。
三、范式转移与专业发展
图6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前主任吴浩明博士
吴浩明博士分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探讨了教师研修专业化的有效路径。他指出,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要更上一层楼,就要重视对教师信念、态度及价值的改变,达至范式转移,这样才能使教师研修更加专业化。
中国基础教育成就非凡,在国际能力测试上名列前茅,但在尖端科学技术上却缺乏应有的出色表现。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创意思维、独立思考及批判能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需要范式转移。要转变教师的信念及态度,去解决存在的问题。范式转移是不容易的,不能靠外力强行改变,而是要通过教师自省,对自己既有的做法及其背后理念进行深刻反思,从而产生变化。如果信念、态度及价值没有相应的改变,专业发展会受限制,教师能力及表现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不会有飞跃。
从课改对教师相应要求,反思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吴博士基于研究,分析了“专注与创意”的关系。是否专注能力愈高,创造力愈强? 研究表明,ADHD 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的学生比正常学生在创意活动中有更佳表现。思维空间就像一个有很多窗的房子,打开愈多的窗,创意发生的机会就愈多。他以“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为例,分析了创造力的培养途径,以及空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达至范式转移,吴博士分享了香港大学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利用“一课两讲”的尝试及经验。两个不同系统的课堂,因为信念、文化、制度、教师训练等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巨大的差异会刺激教师反思一些习以为常、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做法, 令他们重新思考一些平时想也不想的背后理念及基本假设。
四、在发现价值中提升素养
图7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李希贵校长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是发现价值,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在唤醒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是搭建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是创造机制。
1.发现价值
教师需要找到为工作付出的意义,为使命而不是为利润工作。如果教师将职业发展高峰认定为获奖的经历,以外部评价作为衡量标准,那么教师的个人成长就会呈现波浪式的上下摆动。为此,十一学校从感恩品格的培养、母校建设和学校传播三个方面着手,基于师生关系、生校关系的建立促进教师自我价值感的提升。
2.唤醒教育
传统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教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使教育缺失了发展的动力。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需要改变育人模式,从教学走向学习。这一转变具有挑战性,意味着教师必须在品德、文化、思辨、价值上具备专业能力,将过程和方法还给学生。
3.搭建平台
十一学校通过教学交易会、教代会等多个平台帮助教师发现自身价值,放大价值。在教学交易会上,新任教师作为生产者进行学习,阅读三本理论书籍,结合实践体验产生教学工具。
4.创造机制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在学校管理中,同样需要为教师提供自主决策的空间。实践中,十一学校划小学术单位,建立学科组、年级教研组、课程组三级体系;强化学习治理结构中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利;编制中学教师胜任力量表,促进教师自我评估,推动成长自觉。
五、教研员和教师,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发展
图8 KY.COM校长罗滨
罗滨校长提出,面向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有三个观点:教师从研究“课堂教学”转向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教师素养从“教学技能提升”升级为“育人素养提升”,教研员帮助教师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使育人目标从“双基”“三维目标”升级为“核心素养”。面向学生的未来,老师要从研究课堂教学到研究教育教学的全要素,包括:学校课程供给如何转型升级?学生学习方式如何丰富多样?学生学业水平如何测试评价?学生学习环境如何满足需求?教师学科教学如何顺应改革?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挑战。
课程育人是极富创造性的一项工作,每一个班的学生都有鲜明的特点,每一个教学现场都相对独立,每一节课学生的反映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教研培训要帮助教师提升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特点——现场性、生成性、体验性和研究性。
教师素养的升级,为区域教研带来新要求、新挑战。KY.COM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帮助教师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发展。以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为例,3年时间共有47个学科团队参与,覆盖15个学科、35所学校。首席教师带领“微团队”开展“微项目”,“双微”驱动学科发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海淀进修学校开展了11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系列研讨,与会者共学共研,收到良好效果。
张铁道研究员在总结中谈到:国际论坛是“一盘教师专业发展的大餐”,来自英国、美国、香港和内地的专家从学术、制度、研究、校本、教研员、引导师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分享交流。专家观点涵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享了基于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展现了中国教研制度基本的特点和存在的价值,引导大家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理解新时期的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