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火热进行中。2018年1月27日下午,迎来了6场聚焦于“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责任与使命”的专题研讨,来自全国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的近1200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1:教师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参会者围绕“教师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展开研讨。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杨碧君主持此论坛。
会议现场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碧君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研修模式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
罗院长阐述了“互联网+”在教育中催生了新的教育样态,结合“成都实践”,分享了移动学习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的创新型师培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教研训一体化”研修课程设计的实施与思考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军
李校长阐释了课程结构体现系统性与丰富性、课程目标突出人本性与完整性、课程内容聚焦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模式关注混合性与动态性、课程评价实现实证性与发展性。
3.通州区教师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副主任马耀国
马主任介绍了通州区教师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分享了通州区区域教师研修课程研学共振、系统研修、网络研学、学部变革、靶向定位的实施特色。
专家点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于维涛
于教授认为三位发言者的汇报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基础,充分体现出课程设计者的理想信仰、家国情怀、文化视野、实践智慧和学术品质。 他希望教师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加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难点工作,在T型教师新理念、学科教育新结构、教师培育新模式、学生发展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五个方面加强研究,不断学习和创新,用高水准的研修课程支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专题研讨2:“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研修模式创新
参会者围绕“‘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研修模式创新”专题展开研讨。北京教育考试院命题一处处长,副研究员陈志国主持研讨。
会议现场
北京教育考试院命题一处处长陈志国
1.混合式研修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网络研修
北京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学院院长高勤丽
高院长通过幼儿园教师网络研修案例的分析与介绍,阐述了混合式研修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五点方法——全覆盖、精准化、创新研修机制、培养学习能力、建立教师研修共同体;此外,她还分享了三条具体的工作思路,分别是基于能力发展的课程研发、基于需求匹配课程资源和导学、混合式研修和任务驱动的研修机制。
2.协同研修:网络环境下浦东教师研修模式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陈珍国
陈书记从浦东教师发展的问题与挑战、浦东教师发展的理念与网络环境和浦东“互联网+”研修模式与实践,分享了上海浦东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研修模式的探索——协同研修,将教师发展定位在基于网络社区的协同研修,探索出了五种切实可行的“互联网+”研修模式:研修主题提炼模式、研修资源开发模式、研修活动实践模式、研修管理增效模式、研修评价激励模式。
3.“互联网+”背景下通州区在教师研修模式创新——通州探索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信息网络部副主任王艺儒
王主任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通州区在教师研修模式创新方面的探索,形成了四大共振模式:同频共振、异构共振、迭加共振、过滤共振,促进了系统性教研的创新,促成了四大集成模式的形成。
专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闫寒冰
闫教授结合三位发言的内容,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指出“互联网+”是原来的“互联网+移动网+大数据+学习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通过方式的融合把潜能挖掘出来,做到“个性、灵活、优质、精准”,通过“理论+示范+实践+指导”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学以致用。
专题研讨3: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论坛)
参会者围绕“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论坛)”进行研讨。北京市房山区教委副主任、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郭冬红主持了研讨活动。
论坛现场
北京市房山区教委副主任、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郭冬红
1.校本研修课程规划的研究与指导
KY.COM副校长申军红
申校长围绕“校本研修课程规划的研究与指导”,剖析了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目标的关系,重点结合海淀区的实践研究,阐述了如何建构基于需求的、自洽、递进、均衡、整合的校本研修课程,并介绍了海淀区在提升校本研修实施主体能力方面的探索。
2.提升教研品质助力师生成长——实施“一体两翼三结合四支点”校本教研提升战略
天津市第25中学副校长项琨
项校长分享了25中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实施“一体两翼三结合四支点”校本教研提升战略,有效推升教研品质、助力师生成长的过程和思考。
3.感知:校本研修的新标准
上海市时代中学校长黄晓红
黄校长以“感知:校本研修的新标准”为主题,探讨了如何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激发动力、满足需求,让教师在感知中改变和提升,真正成为研修的主体。
专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
刘教授肯定了三位发言人结合实际工作在校本研修方面的研究、实践和思考,认为校本研修需要基于课程重构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培训从知识的认识或技能的掌握转向教师自我需求的激发和碰撞中的升华和成长。让教师在课程的开发当中成长,在课程建构当中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构建一种大家共同追求教育真谛的团队文化,帮助教师树立长远的使命感、责任感,升华人生的意义和梦想,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专题研讨4:名师成长之路(特级教师论坛)
参会者围绕“名师成长之路”进行研讨。天津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赵英洁主持了研讨。
会议现场
天津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赵英洁
1.教学主张——名师成长的专业突破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北京市特级教师 赵美荣
赵老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案例,认为教学主张是教师教育精神、学科文化、教学思想和教学信念的集中反映,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同时对“教学主张”的概念、内涵、形成过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进行了全面阐释,为理解“名师的成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2.我的成长底片
北京市八一学校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王建稳
王老师从自我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强调“热爱是促进名师成长的原动力”,这种动力会产生4大价值,包括促使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学科思想;促进教师缩短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距离;促使教师挑战自我;促使教师思考研究的价值与团队意义。
专家点评
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宋冬生
宋冬生结合两位特级教师的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名师就是“明白的教师”:一是知底气,眼明有智慧。教师要在复杂的情境中间选择一条有效的路径,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选择适宜、有效的策略。二是养中气,心明有主张。教师将零散的教学见解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教学思想,然后再把教学思想具体化、个性化、学科化,从而形成学科教师的教学主张。三是接地气,路明有专长。名师成长的关键因素具有一致性,通往卓越的共同途径是要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来形成自己的专长。
专题研讨5: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英语)
参会者围绕“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英语)”专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院长邸磊主持专题研讨。
会议现场
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院长邸磊
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育
江苏省教研室初中部主任魏惠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要素内涵,魏主任引导与会者探讨了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测评框架的构建。
2.深化主题阅读,提升核心素养
KY.COM英语教研室主任孙铁玲
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孙主任提出了主题阅读的概念,梳理了其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怎样以主题阅读的实施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3.以课程群构建小学英语高质量课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平
王主任引导与会者深入思考如何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立足小学课堂,超越课堂,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资源设计,构建学科课程群,并分享了北京市十所小学构建高质量英语课程实践探索中的经验与思考。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陈则航
陈教授结合上述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三位发言者分别从评价、教学和课程的角度探索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体现出了教师在实践中的创造性。魏惠主任的4个维度37个能力指标的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测评框架若有测评数据,将对义教课标的修订产生积极意义;孙铁玲主任抓文本质量,以主题统领,多个文本横向比较,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热情,同时关注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发展;王建平副主任通过不同学校的英语课程建设展示了学校课程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的路径。以上指向核心素养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一线教师的创造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题研讨6: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历史、地理、政治)
参会者围绕“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历史、地理、政治)”专题举行研讨。山东省即墨市普东中学正高级教师邱秀玉主持了研讨活动。
会议现场
山东省即墨市普东中学正高级教师邱秀玉
专题发言
1.基于组件教学“四能”统合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科研部部长周慧
周部长指出“四能”统合是教师围绕地理课程的育人目标,需要具备“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领导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四种关键专业能力。
2.教师专业发展的享与养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董晨
董老师分享了“有所享者必有所养,有所养者才能有所享”的主题报告,她对于教师专业的“养”和“享”娓娓道来,引起与会教师的共鸣。
3.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要在历史学中寻找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历史研修员张启凤
张老师分享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要在历史学中寻找”的主题发言,深入思考了历史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使命。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毛亚庆
毛教授认为三位发言者对基础教育的问题做出了阐释和分析。他提出核心素养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理解核心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把握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反思自己,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改变教师的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