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这是科学家黄大年入党志愿书中的一句话。恰逢第三十三个教师节,一时间微信朋友圈中充满大家过节的兴奋与喜悦。这时不禁想到了自己,我是个什么样的教师?我的榜样是谁?我想到了黄大年。如果他还活着,我不会知道他。可他不幸去世了,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得2017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别奖,甚至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也作出重要指示……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让我不得不关注这位英年早逝的教授。看完“海归科学家黄大年的最后30天”专题报道,我不禁潸然泪下,感动的同时,内心充满惭愧。回国后的8年,为了赶超世界一流,黄大年惜时如金、夜以继日,8年里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为了国家科技项目建设,他吃着救心丸走进评审验收现场……他不爱钱财爱人才,为了让学生们搞好学习研究,他自费给班上24名同学每人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写给同学们的毕业留言是“振兴中学,乃我辈之责”。身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自己并不是院士,别人劝他抓紧申报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时间有限,先把事情做好”;他掌握着数以亿计的项目经费,但从来都是公事公办,绝不搞“拉关系”“请托说情”那一套;他平易近人,注重实干,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耐心教导学生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四时相催不肯迟,脚踏实地不停歇。”在黄大年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名知识分子党员夙夜在公、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回想自己入职的这3年,作为一名党员,我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了什么?我为海淀区的教师发展做了哪些努力?我是否努力“燃烧”了自己?带着这些自我追问,我在心中默默为自己树立了榜样,我的榜样就是像黄大年这样赤胆忠心,一心为国的人,就是有崇高的理想,有甘于奉献的操守的人。这类人才称得上时代的楷模,当得起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我们如何向榜样学习?我们向榜样学习什么?我认为,自己应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新时期,“螺丝钉”精神并没有过时,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岗位重新赋予它更深刻的含义。
进修人的“螺丝钉”精神就是坚守岗位,扎根教育沃土。无论选择从事什么职业或工作,一旦做出了选择,我们就应该尊重自己的选择,敬重当下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读教育学专业开始,我就明确了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奋斗目标。同样一份工作,有人说这是一个 “饭碗”,有人说这是一份“事业”。教育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我们会收获自己,成就他人。海淀区是教育的沃土,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经历了历史辉煌的积淀和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只有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深入了解这它的每一段教育历史,了解它的教育发展理念与特色,才能更科学、更精准的为这片土地服务。如果把海淀区比作一片沃土,那么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就是这片沃土的施肥者。我们的服务理念、功能定位决定了我们每一位进修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应该为每一所学校施肥,为每一位教师供给营养。
进修人的“螺丝钉”精神就是兢兢业业,甘于奉献自我。要把工作做成一份事业,就要做好献身这份事业的准备。只有长时间和无限精力的投入,才能做出成绩,看到效果。去世的黄大年“每天晚上两三点睡,没有周末,没有周日。一天休息五个小时,有时只休息3个小时。中午打个盹儿,十几分钟不到半小时,有时周末能补半天觉。” 他在病房里还在废寝忘食的为学生讲课,为了自己的报国之志,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他殚精竭虑,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归国七年,黄大年带着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在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上,他和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在尖端装备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作为一名进修人,我们也要像黄大年一样,珍惜宝贵的时间,利用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上班期间,少看一分钟手机,多思考一个问题;少浏览一则没用的新闻,多翻一页桌面上的书;少谈论一则无聊的八卦,多交流一点工作的话题。寒暑假里,记得给自己及时充电;周末晚上,规划一下下周的工作内容。无论何时何地,心中始终惦记着这份事业。
进修人的“螺丝钉”精神就是不断钻研,永葆生命力。50年前,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木板上的钉子善于挤和善于钻,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以“钉子”精神为动力,在平凡的岗位上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技术、新的发现、新的理念涌向我们。如何捕捉、消化它们?如何把它们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如何把这些带给教师们,让教师们理解、内化?这需要我们像钉子一样不停地钻研。做了一辈子“泥腿子教授”的胡承霖,50多年如一日,把麦田当课堂,致力研究粮食增产技术。如今,83岁的他仍放不下对麦田、对农民的牵挂,依旧奔波在千里平原。正因为他对小麦增产的一股 “钻”劲,一股“挤”劲,小麦优质高产才有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如何钻研?研究每一项培训需求,细化每一份培训方案,反思每一次培训课程。开展科学的课题研究,运用、优化每一个课题成果……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拈轻怕重的工作态度只会让我们逐渐退步,最终被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淘汰。
进修人在新的时期需要新的“螺丝钉精神”,它代表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向美的情感,一种向善的追求,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生锈。
培训中心党支部 韩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