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全片共6集,分别是《大道之行》《众行致远》《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美美与共》等。
该专题片一经播出,引起国内外强烈关注。我在央视网上搜索到《大国外交》的视频资料,认真学习后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片中通过大量的权威访谈和鲜活故事,不仅勾勒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框架,还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反映了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体现了中国外交所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
在第一集《大道之行》开篇,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许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由此,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所发挥的重要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开展全方位外交,谱写出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辉煌史诗。五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踏出国门近30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接待来华访问的数百人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主持或出席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从顶层设计到深耕细作,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前行,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中国理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打造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秉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原则,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①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这部政论专题片的推出,必将促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将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破浪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②
历史曾告诉我们,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已经屹立世界大国之林,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为此,我们感到自豪。
但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时代不停变迁,我们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国际秩序艰难转型,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交织,制度供给和创新严重不足,全球治理滞后。③对我们来说,中国拥有十几亿的人口,拥有广袤的土地,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和人才储备,我们有能力和条件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积极推动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挑战,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④
观看了这部激动人心的专题片后,让我深刻意识到,不仅国家在外交中需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要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强烈责任,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与人交往中,责任,也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践行始终的基本品质和重要使命。
这让我想起了“教研员核心素养框架”,尤其是其中的“专业精神”维度,作为教研员,我们必须具备“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怀”,所谓“专业意识”,包含: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理解岗位内涵职责,以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合理规划职业发展,不断学习顺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所谓“专业情怀”,包含:热爱学生和学科,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提升教育境界;遵循规律尊重差异,分类分科分层持续开展教师研修。⑤
“专业精神是教研员工作的内驱力,体现了海淀进校对区域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教研员不断自我超越的工作态度。”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是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促进学校、教师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时刻铭记责任担当与服务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教育的发展。
联系我的本职工作,作为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的教研员,帮助学校建设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是我的工作目标之一,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优化学校课程建设的策略,梳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校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但是,作为进修学校的课程指导中心,我们不仅要帮助学校优化其课程体系,还要关注课程建设主体的课程能力,即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提升学校管理人员、教学干部、学科教师等课程建设主体的课程能力,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学校的课程建设主体的课程能力得到提升,才有可能保证学校课程的长足发展。
图1 课程建设主体的专业素养要素
正如专业意识是教研员工作的内驱力,课程意识也是课程建设主体规划学校课程的内驱力,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当课程建设主体意识到规划学校课程是自己分内的工作时,才有可能以此为己任来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因此,提升课程建设主体的首要工作,即提升其课程意识。但是,只有课程意识是不够的,课程建设主体有了意识后,“愿意做”,但还得知道“怎么做”,因此,我们还需要加深课程建设主体的课程知识储备,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交流、研讨等,鼓励、促进他们发生课程实施行为,进而增强其课程能力。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建立在课程建设主体对于“课程育人价值”的高度理解和认同,即他们要意识到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这是提升其课程能力的前提。从课程的价值,到课程建设主体的意识与责任,再到知识、行为乃至能力,进而来更大程度地优化学校课程,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价值在学生身上的最大化。
我们知道,内因是一个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以,无论是作为教研员的我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时,还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责任、意识包括工作的态度,是首先需要端正和强化的,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当然,内因不是事物发展的唯一原因和动力,还需要外部环境、外部因素作为条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当我回顾《大国外交》专题片中的画面,再联系自己的工作时,我想到,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记得在2016年《我是演说家》这档节目中,曾经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大学,后就读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许吉如带来了题为《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讲到两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今年春天,我们学院组织学生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但又是国际强国,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兴趣。有两个细节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
第一个细节发生在机场,当时我托运行李。大家都知道托运行李一般只需要5-10分钟,不会问你太多问题,对吗?但是那一天,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盘问,‘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写过什么论文?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爱过谁?’全部都要问。我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恐怖分子?
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这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84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国家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也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
‘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机舱里。当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很纳闷,因为整趟旅行是非常安全的,连气流颠簸都没有。换言之,这是一趟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我的以色列同学又跟我解释。他说:‘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他的国家和国民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
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的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給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⑥
因此,正如许吉如所说,“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封底的那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是国家给我们每个公民的安全感!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讲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因为“中国强”,所以“中国少年强”。
强大的国家能赋予国民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我们无需担忧战乱而带来的惶恐,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想要的生活、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
我们可以轻装上阵看世界,更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家园。
“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我们更强的安全感,有人在不懈努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我们有感于中国力量的同时,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祖国建设中,锻造更强的中国力量!
[①]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521/c1001-29289464.html.
[②]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7/08/28/ARTIkGkp92HjPnA42Rit7JQn170828.shtml?t=1504271889560.
[③]国际在线. http://gb.cri.cn/42071/2014/08/20/6891s4660998.htm.
[④]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c/2013-07-02/023527551766.shtml.
[⑤]罗滨.教研员核心素养:教研转型背景下的新修炼[J].中小学管理,2016(04).
[⑥]留学社区. http://www.liuxue86.com/a/2903262.html.
教研第三党支部 柯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