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海淀区首届 “核心素养与生物教育”论坛召开
2017-12-16 18:23

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KY.COM于2017年11月27日在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核心素养与生物教育论坛。

论坛由课堂教学展示、主题报告、专题论坛三个单元组成。教育论坛立足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聚焦生物学科课程建设和教与学实践研究,总结教师研修课程建设、实施和评估方式的改进,探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创新做法。本次论坛是海淀区学科教育系列研讨活动中继语文、化学、数学、历史、地理、政治和物理之后的第八场学科论坛。莅临论坛的专家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赵占良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谭永平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解凯彬主任、中国教研网执行总编朱立祥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健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生物教研室主任荆林海老师以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生物教研室教研员乔文军老师。参会人员不仅有海淀区的教师,还有来自延庆区、密云区以及来自天津等地的教师代表。


第一单元 核心素养与生物教育课堂教学研讨

初一、高一会场分别在2个会场围绕“光合作用”主题同时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来自北京市各区县的教研员和教师200多人分别观摩了人大附中姜茜老师执教的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北京十一学校付鑫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参与了课堂教学研讨。

初一会场:教学中,以小球藻为实验材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设疑、分组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完成“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概念的构建。




这节课立足核心素养,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地核心素养,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获得了听课教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乔文军老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王健教授对本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

高一会场: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植物体结构作为引入,快速进入课堂主题。通过动手实验,带领学生认识植物体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光合色素。结合对叶绿体结构的复习,引导学生明确类囊体薄膜是光合色素吸收光能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是叶绿体的非绿色部分,为后期学生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




通过科学史实验促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光合反应是分阶段进行的,进而提出对光合作用反应历程的探究问题,并由学生设计实验对问题假设予以验证,最后展现希尔反应实验,鼓励学生的设计。通过文本资料分析,基于希尔实验和化学渗透实验对光反应电子传递([H]的形成)和ATP合成两个过程进行分析。

基于以上学生探究过程,总结光合作用能量转化的过程,点拨光合作用的重要生态意义。

之后人大附中王润英老师代表参会老师交流了对本节课的感受体会,老师们认为能够在一节课上同时落实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以及从光合作用的意义出发,体现保护环境保护植物的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落实十分不易。

中国教研网执行主编朱立祥老师和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生物教研室主任荆林海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朱老师特别提出的“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如何体现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以及“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等几个问题引发到场老师们的共鸣和思考。


第二单元 主题报告

第二单元的报告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支瑶校长主持,北京市人大附中王海林校长致欢迎辞。王校长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中指出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教育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更大贡献。优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接下来,KY.COM教研员柳忠烈老师做了题为“海淀区生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发言,柳老师从机遇与挑战、实践与思考、展望与突破三个层面进行汇报和阐述。机遇与挑战: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从核心素养的落实到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对教师教研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实践与思考: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教师研修课程为主要载体,教师教研研修始终在发展中创新。教师进修学校积极探索教研转型,基于学科、学段教学关键问题设计了5+M+N教师研修课程, 既有面向全体教师,解决其共性问题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有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的专业选修课程和联片教研。此外,教师进修学校与北师大合作完成了学科能力表现以及教学改进项目,所实施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促进了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改变,积极建设学科教研基地,促进基地校学科发展;展望与突破:柳老师最后指出展望未来的生物学科教育,充满信心,并号召老师们一起努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新气象和新作为!

人大附中生物教研组长闫新霞老师从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闫老师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核心素养保持一致,核心素养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优化了育人目标。随后,闫老师展示了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特色鲜明的集体备课,通过丰富务实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此外,闫老师还对人大附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分享,人大附中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借助优质教师资源开设了丰富多彩且科学味道十足的生物选修课程、校本课程,收到良好教学效益。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助理、编审赵占良老师做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科教学”的主题汇报。赵老师指出核心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个层面,育人目标如何实现,要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落实,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学科教学。赵老师着眼高处站位,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教材如何落实、教学以及评价如何落实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第三单元 专题论坛

论坛的第三单元是专题论坛,三个分论坛同时进行。

专题论坛围绕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生物学科课程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实践研究、教师研修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等做深入研,参与论坛研讨的人员既有海淀区教师又有来自北京市其他区县以及外省市的专家、学者,大家分享经验、交流思路、共话发展。

分论坛一 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生物学科课程建设

KY.COM生物教研员李丽娟老师主持此次论坛,十一学校王春易老师、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梁立娟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瑄博士以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倪一农老师进行了专题发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学研究中心生物教研室主任荆林海老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北京十一学校王春易老师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生物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情况。十一学校始终秉承“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这一理念,坚持把课程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产品,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此外,十一学校通过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如生物阅读课、模型建构课、小组讨论课、实验探究课、活动探究课、辩论课等多种组织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梁立娟老师作了题为“生命﹒责任﹒成长——北医附中医学特色生物课程建设”的报告。北医附中依托北大医学部资源,与北大医学部共同规划了北医附中的医学特色生物课程,包括《青少年急救知识培训》、《健康生活》和《筑梦北医——科研实习》等,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为了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北医附中组织教师到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实验室进行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黄瑄博士作了题为“跨学科STEM课程的现状和未来”的报告,分享了STEM的价值与内涵,以及STEM常用教学策略——项目式课程和基于工程设计的课程,并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了STEM如何融入生物课程以及STEM校本课程的设计。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倪一农老师介绍了北大附中的博物实践活动课程——自然之翼。该课程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将其发展为终身爱好,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为课程目标,以回归自然、敬畏生命为课程宗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地质考察和天象观测,实现集自主性、选择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体验式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生物知识,体验生物之美妙,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学研究中心生物教研室主任荆林海老师,对下午的分论坛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荆老师高度赞扬了上述学校在生物学科课程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对于课程建设,荆老师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不同学校需根据自身需求与现有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再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第三,教师需调整状态,随时接受新资源融入课程中,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新契机;第四,将STEM等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程建设中。荆老师最后感言:“坚持聆听的老师们都是有追求之心的老师,各位老师需将追求之心转化为行动,必将迎来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的美好明天。”




分论坛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实践研究

KY.COM生物教研员杭跃男老师主持此次论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胡彬老师、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王红庚老师、KY.COM柳忠烈老师以及KY.COM杭跃男老师进行了专题发言,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谢凯彬教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KY.COM附属实验学校胡彬老师围绕“核心素养视野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为主题,以反射活动等具体教学案例,同与会老师分享如何从学生的“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胡老师指出从明确单元学习主题、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和持续性评价等不同维度入手,强调通过情景体验和知识构建的深度学习,便是指向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学习。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王红庚老师以“海淀区初中生物学业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应用”为主题,分别从海淀区初中学业标准的研究背景、《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介绍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共包含四部分内容,分别是课程标准解读、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和教学案例,质量标准研发遵从科学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三个原则,并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等十所学校试用,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KY.COM柳忠烈老师以“新中考生物学科复习备考研究”为主题,柳老师从考试背景与考试实施思路的理解、考试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中考复习备考的策略等方面对一线老师做了细致的指导。柳老师指出备考复习需要围绕着团队研究与个人领悟相结合、复习深度与课时矛盾、专题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复习课与试卷讲评课如何上、刷题与学生能力提升等突出问题进行反思,并给老师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做好《考试说明》知识考核内容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第二,参考北京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 教材,梳理核心知识,做好内容整合,整理出每单元知识框架;第三,细化《考试说明》知识内容条目,做好取舍;第四,精选练习,匹配考点,针对性提升学生能力;第五,突出学科能力(实验探究、问题解决)培养;第六,上号复习课与试卷讲评课;第七,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启发灵活地思考,中考备考要与核心素养相对接。柳老师的讲座受到现场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

KY.COM杭跃男老师为老师们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的主题报告,杭老师提出核心素养意味着教学目标再定位,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量的,要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做题走向做事。杭老师以具体案例讲解了如何围绕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并以呼吸在不同学段的要求为例来说明核心素养教学的进阶。最后,杭老师指出,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是从考知识到考能力,从考查能力到考查综合能力,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考查做事,把用和考、学和用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学生怎么使用就怎么考试,怎么使用就怎么学习。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不仅是教师们努力学习的方向,也是教学中努力实践的方向,更是命题中努力思考的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谢凯彬教授为论坛二的活动带来了精彩的点评。谢教授高度赞誉这次论坛活动,谢教授提到“这次论坛活动不仅有理论高度,也有教学实践,让人耳目一新,要想核心素养落地,首先需要让一线老师理解核心素养,这次大会的立足点非常好。”谢教授进一步指出,要推进课改,就要先改评价方案。核心素养落地,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评价方案改革来达成。从测评数据去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深度学习。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乔文军老师指出此次论坛报告涵盖了教学、评价、标准和测量四个方面,浅的、被动式的学习与主动的、探索式的学习相比,后者显然更难。面对课改和课标修订,对于学生素养的落地,教法比教材更重要。教法的差异会对学生核心素养影响很大,不变容易,变很难,但在教学中,老师们要发扬“舍易求难”的精神,要满怀信心的在教学行动中改变理念,不光要完成知识目标,更要追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论坛二的报告和专家点评,老师们更深切的体会到了教与学要基于核心素养去实践,才能更好的对接新中考,也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落地,老师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至关重要,老师们要认同和接受核心素养,并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迎接教学新时代的改革和变化。活动结束,老师们依然意犹未尽,期待更多的老师们能探索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之路。




分论坛三 教师研修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第三分论坛以“教师研修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展开沙龙式讨论,KY.COM王秀英老师主持此次论坛,特邀北京101中学安军老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于璇老师,北京二十中刘稳老师作为嘉宾,分别从区域研修助推教师发展、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搭建平台加速教师成长三个方面进行了自己成长故事的分享。王秀英老师在三位嘉宾交流的过程中,从海淀研修、新任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方面,穿插对海淀区教师研修课程进行了介绍,全面、具体、有血有肉,让大家看到了海淀研修课程设置的功底之深,通过介绍,让我们对教师培训工作肃然起敬!

刘稳老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自身的体会,谈了海淀研修在自己不同时期给予的帮助,以及平台的搭建,让自己不断历练,从青涩逐渐走向成熟。于璇老师以特级教师的角度,分享了如何在内驱力的作用下自我成长,参加比赛,并且传承海淀教研的精神,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安军老师则用生动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她是如何带领自己的教研团队成员共同成长的,从上公开课,写文章,到学科基地校的建设,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领略了安老师的教育情怀和专业精神。

在互动环节中,远道而来的密云教研员和延庆生物教师,都对海淀研修课程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也提出了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期待。随后两位青年教师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隋璐老师问到关于新教师的培养模式,公婷婷老师问到关于课时冲突和实验探究之间的矛盾,安军老师和于璇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教研室谭永平主任和《生物学通报》副主编张兰老师对论坛三进行了精彩点评。谭主任提出,整个论坛的形式给他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很认可这种谈话式的交流方式。从内容上来说,他认为海淀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内驱力很强,而且海淀的教师很有福气,因为海淀研修课程会针对不同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展开培训,从青涩到成熟,从教学者到教育者,不断的帮助教师成长。张兰老师则重点介绍了如何为《生物学通报》撰稿,从另一个侧面,为海淀教师的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




本次学科论坛围绕“核心素养与生物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教与学方式改进和学科素养提升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研讨,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探索教师研修模式的创新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 隋璐

KY.COM 柳忠烈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