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央电视台曾在2014年春节期间进行过一次关于“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的调查。这个系列报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好家风内涵的进一步理解。而同样作为社会细胞的单位,也会表现出经过长期的时间积淀传承、具有独特风格的“单位工作作风”,它是一种外显具象的行为方式的集合,而其内隐的实质为一个团队的精神文化内涵。这种表象和实质的融合统一就会促使一个单位的持续科学发展。
一直以来,培训中心党支部在学校党总支的统一部署下致力于培训中心团队文化建设,近两年来更是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这其中党员教师更是起到了核心的示范带头作用。回想我从2009年初调入进修学校师训部工作以来,培训中心团队文化建设也走过了近六年的发展历程,按照每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我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自然发展阶段、全面建设阶段、文化自觉阶段。
一、自然发展阶段
自然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团队文化建设的方法上表现为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一个团队的文化是长期自然积淀的结果,没办法、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这可能会导致团队文化建设中的“无作为”现象,一切凭其自然发展,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我认为在2010年前,培训中心的文化建设都属于这个阶段,当时大家只是模糊的认为,作为海淀进修人,最为培训中心团队的一份子,应该坚守和传承一种精神,但是对于这种精神的实质缺乏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认为既然来到这个优秀的团队,那就顺应这个环境,一切顺其自然,自己也就会自然发展成长为这个团队的优秀成员。
自然发展阶段还同时存在另一种是主观主义倾向,认为事在人为,这就导致了培训中心在进行团队文化建设时出现了一些“突击”现象,比如在面对一些重要时刻、面临一些重大任务时,一夜之间设计出很响亮的理念、口号,或制作很精美的团队文化手册,或进行一次团队拓展活动。但是在建设团队文化时,无论是自然主义还是主观主义倾向,这两种方法都只会导致一个共同后果:团队成员在心理上,文化上、理念上都陷入空白和虚无。
其实,只要正确处理团队文化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就能解决团队文化建设方法中的关键问题。因为团队文化既需要自然的积淀和传承,更需要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宣传和培训。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帮助团队成员对团队文化的理解深刻化,认同彻底化。
二、全面建设阶段
在一个单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定会沉淀传承一些支撑团队成员思想的理念和精神。这些理念和精神,包含在团队发展的过程之中,也隐藏在一些关键事件之中。把隐藏在这些事件中的精神和理念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整理,就会发现真正团队发展的深层次精神和理念。一个成功的团队精神或口号,应该能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具体的联想,也正是这种联想,对团队成员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2011年开始进修学校领导班子开始重新梳理提炼进修精神:责任与担当、研究与团队、拼搏与奉献,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并丰富其时代内涵:海纳百川、协同创新。正是这一关键事件开启了进修学校培训中心团队文化建设的第二时期:全面建设阶段。
全面建设阶段的历史标志就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党全社会推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心抓住了这一国家社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历史契机,全面实施培训中心团队文化建设,概括来说,就是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简单来说就是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培训中心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体团队成员的精神头脑。在中心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团队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第二、发挥培训中心师德标兵的引领示范作用。以身边的人感化教育团队成员,强化为基层教师的专业发展负责和服务的意识,引导团队成员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矛盾,从全局的高度、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考虑问题,把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为培训中心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上来。第三、注重培育和谐精神和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管理上不再是一味的讲原则制度,提标准、提要求,而是多一些科学和民主、多一些大气和包容、多一些理性和宽容、多一些人性和温暖。
二是制度建设。首先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即围绕培训中心的职能定位,形成相互支持、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比如说周一例会制度、培训中心坐班制度等的建立,以确保培训中心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是加强工作机制建设。现在往往不缺制度,缺的是保证制度落实的机制。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制约,具有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程序。目前,培训中心加强了目标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业绩评价机制、奖励惩罚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同时规范了各项教师培训工作的流程和标准,从而确保制度建设具有生命力。然后是建立和完善民意调查、民意反馈制度等。培训中心已经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体系,保证了团队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各种利益诉求得到妥善处理,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三、文化自觉阶段
所谓“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过程。结合这些对“文化自觉”的定义和阐述,培训中心按照“团队文化建设三步曲”的发展路线图,从再认识、再定位到再强化,逐渐帮助团队成员走向文化自觉。从时间概念上来说,学校从2014年开始对学校的内设机构进行改革,重新确定了学校的五大职能定位,借助这一发展契机,培训中心的团队文化建设也进入了文化自觉阶段。
再认识实质就是对进修精神认同度的自我诊断。通过学校层面和培训中心层面对进修精神的不断宣传和阐释,帮助团队成员对进修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不是凭借空洞抽象的理念和口号,而是利用代表这些理念和精神的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帮助大家达成对进修精神和培训中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反过来说,人们只要通过观察你的言行举止,就能基本判断你对进修精神和文化的认同度。
再定位也是缘起学校的内设机构改革和五大职能中心的定位。培训中心作为五大职能中心之一:教师发展中心,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不仅要找准在自我部门中的定位、在中心的定位,甚至还要找准在学校整体的定位。正是通过举措,培训中心帮助每个团队成员明白自身的定位,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功能,赋予了自己作为进修人的真正内涵。
再强化就是通过挖掘每条进修精神相对应的典型故事、典型人物,使团队文化变得具体鲜活。首先就是使典型故事流传开来,这样培训中心的团队文化、理念、精神就活了;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再次,以团队文化的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使成员发生符合培训中心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培训中心倡导的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强化,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效果。
培训中心在团队文化建设的过程,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团队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要求:团队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团队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的成长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有两大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团队价值观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团队价值观不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同化作用。正是这两种作用,使得培训中心成为学校的优秀团队。
培训中心党支部 王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