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5年初,我有幸参加了海淀区教委组织的骨干教师赴美研修。20多天的研修生活,既有在休斯顿大学“课程教学与培养理解力”的学习与实践,也有在旧金山、休斯顿和华盛顿的十几所美国大中小学的访问考察。研修期间通过专题培训、校园参观、课堂观摩、学校介绍、师生座谈等方式和活动,所见所闻很多,所感所想也很多。其中,比较中美两国的价值观教育,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起了我的再思考。
一、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价值观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社会活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美国也不例外。价值观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美国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也没有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这是美国学校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表现之一。
【案例1】
主教奥多德高中的核心价值观:发现上帝凡事要求我们社区的多样性:性格的力量,学术卓越,与创造社会正义的快乐。
【案例2】
休斯顿中文沉浸学校的品格教育:敬爱——孔融让梨,毅力——滴水穿石,正直——路不拾遗,好奇——追根究底,勇气——梦想成真,责任——有始有终。
【案例3】
河边橡树小学的价值观:我们的使命是通过差异化的严格调查程序开发非凡的学习者,使学生可以进行创新,并在全球社会合作。
综合主教奥多德高中、中文沉浸学校和河边橡树小学这些不同学校的价值观,结合在美国其他学校的考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基点在于提高公民的素养。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健全的人格被认为是合格美国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从历史教育入手,通过美国的成就教育和西方文明史教育,使学生具备“我是美国公民,我热爱这个国家”的思想意识,从而要为这个国家而奋斗。
在美国,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是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因此,美国德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学生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其核心在于培养与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与我国强调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
但是,美国的价值观教育也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价值观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有所侧重,不能用智育的方法进行价值观教育,避免硬性灌输,等等。
二、价值观教育要适应学生年龄和特点
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学的德育目标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对我国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分别作了如下规定。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从培养目标上看,我国的德育目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对初高中的学生分别做出不同的要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但是,从德育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我国德育目标首先强调国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教育,然后才是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自上而下,即以国家为中心,按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来规定下一代的培养目标。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美国与中国的“中小学生守则”的对比中再次印证。
美国中小学生守则
1.每次都礼貌地称呼老师,如“ x(姓)老师/主任/校长”。
2.准时或稍提前进入课堂。
3.先举手, 后提问。
4.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坐着与老师交流,不一定要起立。
5.缺课期间,一定要请老师或同学把拉下的学习内容、笔记补上。
6.遇紧急情况需要离开学校时,应提前告知老师并问清楚在离校期间应学的内容和应完成作业。
7.所交的作业都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8.考试时,决不作弊。
9.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应当主动约见任课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随时随地都乐意向你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10.凡不到校上课或迟到的学生都必须带回通知条,本人必须向父母说明原因。
11.属下列缺勤情形的,学校将不予追究当事学生的责任:本人生病、家人去世或宗教节日。除上述以外的任何其他原因,学生呆在家中而不到校上课的皆属违法行为,学校将追究其和家人的法律责任。
12.当老师提问时,没有明确指定某同学回答时,凡会的同学都应当举手回答。
美国的中小学守则基本都是行为规范方面的具体要求,可操作性极强。我国以前的中小学守则非常抽象概括,可操作性不强。2015年修订后的我国中小学守则突出了对学生言行的基本要求,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法治、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有所体现。但是,修订后的中小学守则在教育实践中,仍然面临如何避免“小学生高谈爱祖国,大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的现象,避免“价值观是可以表态、承诺,而可以不去做”的误区,力求做到知行统一。
三、价值观教育要避免硬性灌输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将价值观教育与智育区分开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首先,要将价值观教育与智育区分开来。有的教师将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上成了知识课,甚至课上又分析含义,又区别概念,几乎与语文课没有多大差别。道理讲得多,行为指导少,虚而不实。这样的德育不是真正的价值观教育,很难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其次,价值观教育要“润物细无声”。习近平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加深理解。”有的学校甚至每天集体活动时都要齐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口号式的价值观教育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难怪有人说,“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价值观教育是‘雨过地皮湿’,并不能在学生身上扎根”。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学生时时知道或感到别人是在教育他,就会产生消极甚至抵触心理,因而很难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最终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教研活动中要强调,价值观教育是艺术,要处理好“盐和汤”的关系,淡化教育痕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新价值观教育形式,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教育,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不教而教”。表面看来好像不是价值观教育,而实际上却是深刻的价值观教育,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教研第三党支部 任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