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危机”视野下的信仰确立
2017-04-26 11:01

“危机”这个字眼,虽然听起来不免有些刺耳,甚至令人惊悸。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是充满各种形式危机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今天的社会生活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危机现象愈来愈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成为人类经常面临的重要发展困境。危机是一种情境状态、一种形势,带有不确定性、紧迫性、威胁性。按照危机绵延范围把目前我们近年来爆发的危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全球范围内爆发的危机。洪水、雪灾、旱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危机;全球性的疾病传染危机和经济危机;人为造成的污染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第二,我国范围内爆发危机。近年来,除了全球范围内的危机的波及,我国国内的危机爆发频率增加了许多,从自然灾害到社会危机,从人为的到非人为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亚航失事客机;2015年以来全国21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爆炸事件……第三,个体层面爆发危机,即内在危机,表现在个体内部精神方面的恐惧、抑郁和疯狂等非理性危机。出来自杀和抑郁等疾病的连年增加,个体内在危机爆发导致他人的伤害事件频发,不断挑战着人们的伦理底线。为了与情妇一起过“有钱人的生活”,那位丧尽人性的人竟伙同情夫等人将自己的奶奶、父亲、妻子和年仅五岁的女儿杀死并纵火焚尸灭迹等,这些仅仅是一个微小的例子。这样的案例每天都能从网页中、报纸上、电视里看到。

无论是小到个体、家庭、社区、单位,达到国际、民族和全人类爆发的各种危机,每天都以各种形式,或长或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简单或复杂,进入人们的视线,震动着人们的耳膜,甚至涌入人们的思维,不厌其烦地敲击着人们的精神大厦的根基。而现今在重重危机带来的“未知的困境”和“无常的烦恼”下,人们陷入渴望理解生活的终极意义,却又怀疑这一意义的真实性的矛盾之中,陷入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追求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选择的矛盾之中。因此,人们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终极价值目标——信仰”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复杂多样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信仰并非只是指宗教信仰,而是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所有对于终极价值的确信。信仰是一种个人的基本态度和一种品格特性,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信仰就像是根,如果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那它的根应是牢牢扎在文化的沃土里,支撑着他的全部生命。信仰有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人生信仰和社会信仰。人生信仰是对于个体幸福的追求,能够为危机中的心灵找到希望的支点和精神的家园。“为了活下去并且活出希望、活出意义,他就必须有所信仰,无论是信仰主宰着人的命运的冥冥之中的神灵,还是信仰神通广大的半人半神的祖先,抑或信仰有着精神和灵魂的威力巨大的自然现象,……只要能够将自己维系于这样的‘事物’,人们就会消解掉空虚、破碎、恐惧感,摆脱掉偶然、无根的心境,使自身赋有永恒性和绝对性。这样,人生才有希望、有着落,人当下的、眼前的生活也才不是过眼云烟,而是永恒和绝对的命运的一个链环。”对于避免浩劫,信仰无能为力。但是灾难发生后:它能让生还者找到高的价值向导,找到心灵的归宿,从而避免在这个最容易迷失和冲动的时候走向极端,也是使他们从悲伤中走出来重新选择积极生活的力量之源。

对于我们来说,伴随教育改革、区域教育资源调整,学区制改革、集团化办学等趋势,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处在这样的“危机”下,我们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招生考试等背景?如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改革、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改革?如何落实学科课程向整体过渡,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单一课程向综合课程倾斜等变化?我们以什么心理和观念来应对并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能够理性地面对改革,而不是消极逃避或者冷漠麻木?在变革的情境中,除了外部力量推动外,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作为一名培训者,作为一名党员是否还能持续的不断地、自觉地为自己也为他人主动寻求发展,突破挑战? 我们需要建立确信的目标和前景,支撑我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于教师培训工作,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增强对“基于课标的核心素养理论的培训内容的创新”的研究。内容作为实现目标的路径或地图,是在回答“培训什么能有效达到培训目标”。不同的时期,不同对象的培训的内容是不同的,即培训课程不同。九十年代以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其次为教育理论知识,政治素养为辅。1990年以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更加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技能以及专业发展能力方面的课程。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教育改革形势的变化,《高中课程标准》、《义务标准》及《教师培训标准》即将出台时,作为培训者,研究的重点应转向关注培训内容,思考如何基于两类三个标准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师培训。

二是加强对教师培训基本原理的研究。首先,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质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教师培训基本内涵、功能、目的和意义等的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其次开展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教师培训的理论和理念。再次,不同阶段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的专业成长的发展目标、问题和需求,培训者需要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来研究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问题,以便对可控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时期的教师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最后,对教师培训的历史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教师培训发展的历史沿革,以期更充分更准确地理解教师培训的变化与发展。基本原理研究的程度,必然将影响到教师培训领域研究发展和实践中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是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规范的研究范式。现代研究趋势表明,每个研究领域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足以充分把握研究对象,往往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研究规范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的考察。对于教师培训来说应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搜集研究资料,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中既可以运用系统问卷、抽样调查、随机访谈、深入访谈等形式收集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又可以运用文献研究方法仔细考察中小学教师培训领域的观念的历史脉络、基本内涵、专业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研究做法、总结经验。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忘自己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初心,明确目标和方向,用坚持凝结成一股力量沿着预定的方向奋进,用信念和理想让自己走的更远!

培训中心党支部  崔莹莹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