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持续进行,1月14日下午,举行了以“挑战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 为主题的12场专题研讨。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的70位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与政府决策者,以及30位中小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专题研讨1:学生沙龙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来自海淀区、西城区、大兴区的30位中小学生和40多位教师参与了“学生沙龙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专题研讨。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德育心理培训中心主任肖艳丽和人大附中德育副校长、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党委副书记王晓楠共同主持本专题研讨。


在经过了一场热身游戏后,来自不同小学、初中、高中的30名学生随机分成了五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区县、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六位学生组成。在每位同学各自用关键词畅谈心目中的好老师的特质后,各小组聚焦某些特质,用文字、图画、故事、小品等个性化的方式来诠释心目中好老师的形象。他们认为好老师不仅博学强记、妙语连珠、善于思考、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更应该做到善解人意、严中有爱、风趣幽默、尊重个性,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他们的终身成长。
点评环节中,海淀区万泉小学的校长景小霞和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副教授张红结合五组学生发言的内容,分享了她们对好老师的理解。景校长认为好老师应该爱笑、公正公平、有责任担当、有高超教育艺术;张教授的“三个相遇”和“一个陪伴”也给了与会者很大的启发,学生希望与老师在学业层面相遇,在心理层面上相遇,还希望与老师在精神或生命层面上相遇,更希望老师能够在学生往前走的路上给予指导和陪伴。


专题2. 教师专业成长状态的分析与实践
40余位参会者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状态的分析与实践”专题进行研讨。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办公室学术部主任吴海波主持研讨。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办公室副主任张勇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梳理和概括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开阔了与会者的理论视野。KY.COM尹博远分享了“多途径关注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的主题发言,基于大样本调研了解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现状与需求,总结和反思教师研训部门如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教师阶段性发展提供支持。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海燕围绕“聚焦教师实际获得,促进队伍专业提升”主题带领与会者深入思考作为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应该如何去了解教师成长的实际状态,如何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提升。



点评环节中,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和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高惠蓉结合三位发言的内容,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三位发言者的汇报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基础,能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难点工作——专业发展状态的评价、调研及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准确分析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增强教师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也要反思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反思型的研训者,不断学习,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专题研讨3:区域研修课程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
70余位参会者围绕“区域研修课程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展开交流,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主任高林椿主持研讨。


宁波教育学院师训处副处长、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赛园,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院长马景林,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师训部副主任蒋莺分别以“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课程建设的方向”“深度学习引领下的区域教师研修课程建设探索”为题,基于各自区域研修课程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分享了研修课程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做法,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思考。



点评环节中,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兼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徐继存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杨跃结合三位专家的发言,围绕研修课程规划的定位、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以及实施等方面,以理论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分享了研修课程规划的感悟和思考。


专题研讨4: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刘娟主持了“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讨,42位参会者参与了讨论。


KY.COM副校长支瑶,阐述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区域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杨虎,以北京大学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为例,谈了对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陈瑾,以新教师梯队培养为例,介绍了区域内新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策略。
支瑶


点评环节中,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文萱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主任魏振水结合三位专家的发言,分别从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主体、路径、应用等几个方面分享自己的见解,指出资源建设的过程就是教师研修的过程,应关注资源的动态生成与合作建构,资源的特色是共享的基础,资源应“建以致用、用即是建”。


专题5: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百余位教师参与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讨论,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马福贵主持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副校长王海玲、广州市番禹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黎耀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朱开群分别作了典型发言。王海玲副校长阐明了人大附中学科教研基地的目标定位,陈述了重点任务,说明了具体途径。黎耀威主任首先介绍“上品教化”的工作理念以及“六个三”的教研工作定位;然后讲述科研引路、策略联动的教研工作策略,介绍教研搭台、共享发展的具体行动。朱开群所长首先阐明了提升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能力的路径,然后说明了提升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能力的具体举措,最后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主要成果,以及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基本特征的深入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郑葳副教授、北京市教科院原副院长文喆做了点评。郑葳副教授分析了学科基地建设的优势,指出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重点研究工作,提出了学科育人研究的具体建议。文喆研究员肯定了三个区域工作的扎实性,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了科学的界定,引发了参会者诸多的思考。


专题研讨6: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研修模式创新
70多位参会者参与了“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研修模式创新”的专题讨论。大连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涛主持研讨。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陈珍国、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张筱兰、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副院长马耀国三位专家分别做了题为“技术、证据:对教师成长的支持意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互联网+’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的专题发言。陈珍国书记分享了浦东区以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为工具,借助数据分析方法,发现翻转课堂的应用规律,促进教师改善课堂教学;张筱兰教授阐述了对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型的思考,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马耀国副院长介绍了通州区将互联网应用于教师研修的实践探索,通过研学共振、交互式平台、创新式学习、名师引领四条路径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点评环节中,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副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的焦宝聪教授结合三位专家的发言内容,分享了自身对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研修模式创新的理解。专家指出,未来的社会需求是当今教育改革创新的风向标,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研修,人与人的学习能力、成长路径都是不同的,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有效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不同层面教师的专业提升与发展。


专题研讨7:教师研修效果评估与改进创新实践
围绕“教师研修效果评估与改进创新实践”专题,50余位参会者参与讨论。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高中教研室主任沈国全主持研讨。
KY.COM师训部教师张晓、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郑一峰、北京教育学院人才院培训师研修中心主任余新三位专家,对教师研修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改进工作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探讨和展望。张晓以“北京市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网络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为例,郑一峰以“教师研修效果评价与改进创新的上城实践”为例,从实践角度进行分享。余新介绍了柯氏评估与学习迁移理论、整体评估理论,并展望了未来的教师研修转型。



点评环节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策理和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启买结合发言内容,强调教师教育项目评估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评估手段的局限性,建议一方面加强项目学员培训前、后的能力评估,评价教师培训成果,以评估促培训改进;另一方面要研究教师教育项目的目标、内容、方式和途径,进行精准评估。


专题研讨8: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研究与支持保障
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研究与支持保障”专题,30多位参会者进行研讨交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史怀远主持研讨。


石家庄市新华区教育局副局长苏瑞杰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分享了石家庄市新华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及保障措施。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赵群筠阐述了“发现以及帮助发现”的教师发展理念及文化,并以新教师培训为例系统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与保障。河北省昌黎县教育局副局长邢秋枫结合当地教师队伍实际,分享了基于县域特点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与思考。



点评环节中,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工委副书记刘丽彬和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结合三位专家发言的内容,分析了不同地域教师研训工作的差异性与共同点。提出教师研训要注重实效性,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深入规划思考,要基于实际,关注教师个性化需求,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训。


专题研讨9:校长论坛 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
近百位参会者参与 “校长论坛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讨论。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亚男主持研讨。

KY.COM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万琼、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邵志豪分别从自己学校的基础和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本校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探索,分享了学校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校本研修的特色与亮点。



点评环节中,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分析认为,三所学校的校本研修成功之处在于解决了校本研修中的价值、动力、策略三个最主要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晓中建议校长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育人目标,聚合智慧,建立适应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系统。


专题研讨10:特级教师论坛 名师成长之路
在“特级教师论坛名师成长之路”研讨中,60多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参与讨论。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院长、朝阳区教研中心主任杨碧君主持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生物特级教师李晓辉、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物理特级教师桑嫣、北京市八一学校化学特级教师宋晓敏分别从“名师成长的基因”、“教育变革及学科内涵思考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学习、研究和实践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三个方面结合自身成长案例进行了分享。



点评环节中,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的主任鱼霞根据三位特级教师的发言内容,分享了自己对于名师成长关键因素的思考。鱼主任认为,家庭、学校组织、关键人物和事件等外部因素,以及个人信念、态度、性格、教学观和学生观等内部因素,共同塑造了特级教师的成长。特级教师并不是教师荣誉的终点,而是名师成长之路的开始。
鱼霞
专题研讨11: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围绕“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专题,200余位参会者参与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主持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何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艳、浙江省特级教师张祖庆分别从教师的方法论素养与认知分析能力、古诗写作教学中的师生素养提升、重建与开发教师的精神宇宙进行了典型发言。



点评环节中,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吴欣歆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云峰分享了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路径、策略等;特别强调面对改革,语文教师要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倾情投入,以审辩的态度对待改革,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专题研讨12:核心素养与数学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
围绕“核心素养与数学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近百位教师参与讨论。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支梅主持研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崔鸿、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赵俊东、KY.COM数学教研员黄延林分别从职前生物师范生专业发展、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区域教师研修的设计、实施和突破进行主题发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张丰副主任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张布和所长结合三位专家的发言进行点评。张丰副主任强调教师研修最重要的是促使新任教师心中有规则、手中有技术、脑中有智慧。张布和所长分享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教师专业发展要素等诸多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