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现场交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包括安庆、广州、海淀、武汉、常州、上海、成都在内的七个实验区在大会上就综合评价改革经验进行了交流。
图1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交流会上领导致辞
2013年12月,海淀区被批准成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两年多来,海淀区成立了综合评价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建立了区域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围绕《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给定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5个方面、20项关键指标,构建了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测评工具,进行了两轮测评,完成了数据的收集、分析反馈以及教学改进等工作。
会议上,罗滨校长代表海淀区就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细化与评价工具的研发进行了发言。
图2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交流会上罗滨校长发言
罗滨校长指出,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要实现由国家到地方的转化,需要综合考虑国家课标、区域发展、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等因素。为此,海淀区做出了如下努力:首先,关注区域发展,调整指标框架中的两个关键指标;其次,关注学科本质,将四个关键指标细化为学科表现标准;第三,关注学习进阶,构建适用于不同学习阶段的指标体系。
在学业评价工具的研发上,海淀区遵循六大理念——课标导向,注重考查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导向,凸显学科本质和高阶能力;进阶导向,关注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能力表现;展示导向,体现试题和做答的选择性和开放性;综合导向,增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关联融合;过程导向,外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评价工具的研发,海淀区力图突破学科思想方法的评价和问题解决能力、迁移创新能力等高阶能力的评价两大难点。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总结出工具研发的五大策略:
(1)真实情境: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
(2)开放展示:增强试题选择和开放性利于展示特长;
(3)现场学习:通过陌生知识“现场学习”解决问题;
(4)外化思维:引导学生外化其问题解决的思维路径;
(5)分级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分级制定评价标准。
海淀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实现了帮助教师明明白白地教,指导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为教师课堂的改进提供依据,为教学管理的改进提供依据,为区域教研的改进提供依据以及为政府行政的决策提供依据的目标。
梳理各实验区的经验,未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在指标体系的细化上,需要进一步澄清五大评价内容的关键指标,基于数据和实证检验现有指标的合理性。
在评价工具的开发上,现有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尚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打磨和修订。同时,各实验区仍需关注学业测评工具的开发,特别是考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高层认知能力的评价工具。
在测评手段上,逐步实现纸笔测试向计算机测试的转变,在非学业评价网络平台测试的基础上,实现学业评价的网络平台测试。不断探索多样的评价方式,突破“试卷+问卷”的评价模式。
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上,传统经典测量理论的不足日益凸显,需要不断吸收和引进新的测量分析理论。当前各实验区的数据分析主要面向区域,倾向于对整体发展情况的描述,跨学段的研究、跨学科的研究、历年的比较研究、学业与非学业的相关性研究等尚显薄弱。
在测评数据的使用上,如何将测试的数据与区域教研活动相结合,实现数据的“落地”,帮助区域改进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建立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机制,是未来评价工作值得探讨的内容。
(文/图: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