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区域教研工作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课程、教学、评价、教师发展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2016年6月8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教研员专业发展”沙龙,聚焦“区域教研机构教研员能力建设”,展开了开放而深刻的研讨。沙龙由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主持。
图1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主持沙龙研讨
参加沙龙的领导与专家有北京教育学院何劲松院长、汤丰林副院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褚宏启副院长,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张淑芳总编辑,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教育专家团队,郑国民教授、王磊教授、王蔷教授、郭玉英教授、王民教授、曹一鸣教授、李春密教授、杨明全教授、郑林教授;参加沙龙的还有东城教师研修中心书记马福贵、通州教师研修中心院长李万峰,以及来自朝阳、宣武、呼和浩特、河北省昌黎县的教研同行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2 罗滨校长介绍海淀实践经验
罗滨校长首先从海淀教研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出发,介绍了海淀区在“加强教研员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研修服务水平”方面的实践和思考。罗校长首先提出了教研员能力建设的原则,即优化结构,普及+私人订制,通过“引进人才”调整队伍结构,通过“系列培训”提升整体素养,通过“私人订制”促进个性化成长。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即集体研讨,形成团队共同价值追求;搭建平台,提升教研员多维度能力;创新机制,保障研修能力全面提升。
图3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何劲松参与沙龙研讨
图4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参与沙龙研讨
图5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总编张淑芳参与沙龙研讨
图6 北师大郭玉英教授参与沙龙研讨
图7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书记马福贵参与沙龙研讨
与会领导、专家和教研同行对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立足于服务的高水平专业化队伍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给予高度评价。与会专家围绕“区域教研机构教研能力建设”,从理论与实践、学术与行政、国内与国外等多重视角,展开了开放式讨论。专家们认为,教研机构要有危机感,要不断思考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教研员要有勇于改变的激情和力量,“开天眼”、“接地气”,做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教研员要让追求优秀和卓越成为一种习惯,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真问题,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教研机构要重视团队研究,通过开展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推进区域教育发展。
罗滨校长做了沙龙总结,她说,无论是教研机构定位,还是教研员专业发展,未来都需要定好位、把好脉。站在新高度,解决真问题。教研机构是一个现代化的立交桥,要充分发挥联通与转化的功能,做好政策文件和一线课堂的联通、理论与实践的联通、校际之间的联通、区域间的联通,以及国际国内的联通;从转化来说,教研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既要指导教育实践,也要提炼教育实践经验并加以推广。广大教研机构当以提升教研员的专业能力作为核心,提升服务品质,实现教研转型。
图8 教研员专业发展沙龙现场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海淀区成功举办“教研员专业发展”沙龙,必将推动区域教研机构教研员能力建设,促进区域教研高质转型,更好地发挥区域教研机构对区域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
(文:林秀艳 图:王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