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进修学校姚守梅副校长、张英主任、黄延林、左小玉、张荣慧、李辉老师一行参加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在通州潞河中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华运河文化教育高峰论坛”。此次高峰论坛秉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任务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改革为主题举办。
论坛首先由陶西平先生谈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改革。 陶西平先生首先谈了核心素养和人的发展的关系。陶先生梳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改革上的三个报告,指出现在的教育改革需要围绕一个新的理念: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教育要使人们和其他的人和平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同时,陶先生指出现在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没有一个很好的界定,相似概念频出给教学造成了很大困扰。在谈及考试评价方面,陶先生认为考试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高考改革最重要的是解决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协调,是世界多数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需要不断地基于问题地改革。
随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辛涛教授和北京教育学院杨志成副院长围绕核心素养深入地进行了探讨。辛涛教授以研究的视角谈了核心素养的研究缘起、概念内涵、国际核心素养框架的常见模型、大众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以及在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思考;杨志成副院长就核心素养体系进行了简单的文献梳理,从比较、归纳、演绎、历史和实践等角度列示了国际国内的核心素养体系,介绍了北京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情况。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任学宝围绕浙江高考改革的核心思想和实践做了“选择,让教育回归原点”的报告。报告从改革的核心思想——选择性教育出发,从改革前的问题谈到新高考改革的实践。浙江省改革路线图是从“深化课改——选课走班——高考改革(选考、多次考试)——推进选课走班”一步一步推进。新旧高考在科目选择和高校录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选择性教育与原来普通高中教育模式的冲突体现在统一和个性多元之间,因此,高考改革当前的严峻挑战是重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随后,他在高考改革的实践探索中谈到了育人机制的再造、学科方案的建设、课堂形态的转型等问题,指出教育回归原点,培养目标是培养自信的个体、成功的学习者、负责任的现代公民;培养的路径是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文:姚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