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育
——海淀区首届化学教育论坛
2016-04-18 10:51

2016年4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举办了以“核心素养与化学教育”为主题的化学教育论坛,本论坛是海淀区高中课改“致思·问行”系列论坛的一部分。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委、KY.COM主办,北京市八一学校承办。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细化、具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际,应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此次论坛对多年来海淀区在化学教育领域所做的实践和探索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各地及北京市各区县化学教育同仁共同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搭建了交流研讨的平台,旨在共同探索化学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图1 KY.COM刘汝明副校长主持论坛

(一) 聚焦核心素养  开展化学学科建设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围绕化学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构建的。基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升的课程体系、教学策略、评价方式是化学学科建设基本内涵,也是实现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培育的基本途径。

立足于海淀区区域化学学科建设,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支瑶副校长,从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策略、优化评价方式的角度汇报了海淀区化学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来自区域内的四所学校的化学学科组长,也分别分享了本校在化学学科建设及研究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北京十一学校的郑弢老师从分层课程体系建设、大单元五环节教学实施、基于素养培育的诊断研究等角度系统梳理了他们在化学学科组建设方面的实际做法。理工附中艾涛老师从化学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角度提出化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教师应站在课程育人的视角进行深度研究;学生培育,教师先行。北方交大附中王效平老师分享了微项目教研模式带动教师发展的校本研修新尝试。她们立足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从教学策略改进的角度探索有效解决学生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新思路。首师大二附中孙家栋老师对立足于教师实际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分享。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的研究视角,聚焦同一个目标,通过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刘江田老师对四所学校的实践探索进行了专家点评。


图2  KY.COM支瑶副校长发言


图3  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刘江田老师点评

(二) 前沿项目研究  引领区域教研

KY.COM支瑶副校长全面梳理了近年来海淀区在项目研究与实施方面的思考与成果。“海淀区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项目直面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帮助教师建立了化学知识、化学学科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为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海淀区初中化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制”项目为教师在课标与教学设计及实施之间、课标与教学评价之间搭建了桥梁。“‘深度学习’促进教学改进”项目促进了教师从观念理解向行为落实的改进。借鉴项目式学习理论,整体规划、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挑战性任务,学生在学与做相结合的过程中,落实基础,发展能力,培育素养。首师大附中的陈伯瀚老师也以“泡腾片的制作”为例,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背后的思考与研究。分论坛的现场课让与会老师对于项目研究后的教学改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北京市八一学校庞雪老师做了“探索电池的奥秘——基于认识模型构建的实践探索”现场课展示。人大附中刘丹老师做了“拯救珊瑚礁——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探索”现场课展示。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李伏刚老师、北京教育学院何彩霞教授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及表现进行了点评。


图4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陈伯瀚老师发言


图5  北京市八一学校庞雪老师上现场课


图6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李伏刚老师点评


图7  北京教育学院何彩霞教授点评

这些项目的经验成果通过区域教研活动进行转化与传播,为引领及服务全区域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次论坛还邀请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化学教研员李军老师就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研究及思考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李军老师从研究思路、策略方法、实践检验、经验总结等方面分享了常州市在基于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与评价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图8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军老师发言

(三) 区域教研转型  带动校本研修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教师的素养水平密切相关。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KY.COM一直在进行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转变教研理念,深化教研内容,创新工作机制。近年来,逐步探索形成了“三级联动 深度教研”工作机制,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优势互补。区域教研,把握方向和理念、调研需求、规划研修课程、组织实施、跟进评价等,研训一体融合,解决共性问题;联片教研,发挥联片各学校的学科优势,建立学习共同体,关联了区域研修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解决本校教学难点,教研员指导,解决教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任宝华老师结合教研工作实践,提出了如何把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相对接的思考与探索。她提出教育理念到教师行动的转化需要教研员的引领与示范,符合学校教师实际的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研究是带动引领校本研究的基本途径。


图9  KY.COM任宝华老师发言

(四) 研修资源重组  助力教研转型

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不断的影响和冲击着基础教育。面对发展新形式,教师研修模式也要不断创新以满足教师教育的新需求。为了向更多的教师分享区域研究成果,深化固化成果内容,促进教师团队研究及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团队开发了“初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学科教学策略指导”和“学科重难点问题解读”等不同类型的资源。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陈颖老师提出资源的重组与研发不仅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也深化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解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新的探索思路。


图10  KY.COM陈颖老师发言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秦林老师对丰台区在学科素养与化学教育的认识与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提出微课程建设可以作为实践化学学科素养提升、服务区域教研模式的尝试。


图11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秦林老师发言

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是思维能力提升和思维品格塑造。对化学学科本质及核心思想的把握是思维能力提升和品格塑造的前提。聚焦本质与核心需要结构化思维作为支撑。东北师范大学郑长龙教授在论坛总点评中,中肯地提出了学生思维结构化形成的基本途径要通过教学来完成,教师的学科素养水平的提升是关键。郑教授指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教育与培训工作前沿与基础并重,对进修学校在高站位与重实际结合等方面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图12  东北师范大学郑长龙教授进行专家点评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KY.COM罗滨校长最后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她进一步回顾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缘起,也进一步强调应把课堂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区域教研和学校教师关注的核心主题。教师队伍建设与教研转型、创新密切相关,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多元化交流与开放包容交流平台的建立可以让更多教师受益,也为大家共同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打开思路。研究取向的教育探索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达成的前提。所有研究者与实践者都要直面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基于素养培育认真研究,积极开展实践。


图13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KY.COM罗滨校长讲话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立德树人文件精神的落实,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本次论坛,是高校、高中、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一次跨学段研讨,是理论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学实践者的一次研讨,是北京、南京、常州等地化学教育同行基于实践探索的一次研讨。本次论坛,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一次盛会,是实践经验的交流,是思想的深度碰撞。研讨还将继续,欢迎化学教育同行在未来的研讨中交流经验,分享智慧。



(文:冷冬辉 支瑶 图:王立辰)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