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德国教育创新代表团一行十几人莅临KY.COM,代表团成员包括巴伐利亚州教师进修中心、教育部以及慕尼黑孔子学院、市立圣安娜文理中学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在进修学校新址学生学习研究中心,双方就共同关注的教师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与探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中层以上领导全部出席。大会由教科室主任张鹤主持。
首先,罗滨校长介绍了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工作。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建校41年,以海淀区教师职后培训为主要任务。学校职能定位为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监测评价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资源建设中心。学校主要部门是教研部门和培训部门,还设有教科研办公室、名师工作站和特级教师研究中心。教研工作力求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帮助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开展教学工作,研究重点在课堂。小学侧重基于学习者分析的课堂教学研究,初中侧重基于学生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研究、高中侧重基于学科核心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培训工作力求内容和形式的优化,基于不同阶段教师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的课程。
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部教务官员Richhard Rühl和慕尼黑市立圣安娜文理中学校长Angelika Laumer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巴伐利亚州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具体情况。德国巴伐利亚教师进修中心除负责师范培训之外,还有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因为德国学校校舍规模小,以小规模培训为主,逐渐形成校本培训群,教育部官员负责考核。在教育一线,也要承担校内培训的任务。慕尼黑市立圣安娜文理中学建校101年,学校的核心理念有独立精神、学习方法的训练、多元发展。中文教学传统有50年历史,是第一所把汉语确定为第三外国语言的学校,在汉语教学上颇有名气。目前,在外语课程体系中,中文是文科必修课,也为10年级以上的学生提供汉语选修课。推行汉语也为学生提供思维方法的训练,为面对困难提供勇气。
在自由交流环节,申军红副校长就德方代表团提出的校本培训机制中的主题、规模、师资、经费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和解释。最后,罗滨校长寄予真切希望。她希望中德双方在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化手段,深入对方的培训活动,加深对对方工作的了解,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致力于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董伟光 林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