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教研员北师大访问学者项目第一期总结和第二期启动会
2013-11-25 17:09

2013年11月10日,进修学校召开教研员北师大访问学者项目第一期总结和第二期启动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培训处副处长王炳明博士,北京教育学院书记马宪平,北师大教育学部副部长郑国民,北师大教育学部项目负责人王磊,海淀教委主任尹丽君,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党委书记王世东等领导出席会议,第一、二期全体导师和学员,进修学校各部门负责人,重庆市北碚区部分教研员参会。会议由进修学校副校长申军红主持。

会议首先由罗滨校长从项目设计和学员研修的角度作了项目第一期总结报告。罗校长指出,研修项目结合进修学校的发展愿景进行目标设计与定位,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学员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教研员的专业知识结构等三个方面确定研修模式,细化研修目标并落实到研修过程中;研修既有面向全体访问学者的课程,也有学员个体研修的计划(1对1模式);在开题的基础上,还有中期阶段性交流和后期结题答辩。各位访问学者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在导师带领下进行深入研修,形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教研活动设计、主题教学案例”四项成果,汇集成“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学生学习研究及教师发展与指导研究”四部分内容的成果集。一期的特点是“定位明确,学员自愿,合作搭台,导师指导,重在过程,多位提升,成果固化,指导工作”。罗校长希望一期学员能够把研究思想和研究意识应用到工作中,体现团队研究、协同创新的进修精神。

会上,三位一期学员代表发言。任宝华老师谈了研究中期以后如何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第二期学员提出建议;刘丹杰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研修过程、研究结果和研究价值;张晓东老师呈现了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三位学员从不同的侧面,充分体现了研修目标与项目定位。导师代表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的马波教授发言,她对学员如何跟随导师学习提出了好的建议。

王磊教授从导师指导的角度做一期研修工作总结。“我们在此次项目合作中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基于研究做教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师大导师团在充分了解每位学员的研究计划后,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和水平,“量体裁衣”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确立了提供各种文献支持和参考资料;指导学员选择性地旁听北师大研究生课程;让学员参加研究生组会和答辩会,听学术讲座;频率稳定而形式灵活的师生交流等不同形式的指导方式。“‘少而精的独立授课,更多地让学员深入到组内去’是本次研修模式的主要特点,我们称之为‘浸润式’研修模式。”王教授还对学员研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希望学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保证“输入”与“输出”并行,指导、应用于教研、培训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修正研究成果。

第一期总结之后,进行了简短的第二期启动仪式。第二期的研修主题聚焦于“学科核心能力”。历史特级教师刘汝明老师代表第二期学员发言,他希望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学习、梳理与拓展,把历史课堂上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研究与指导的能力。

郑国民教授表示,教育学部要提供最强大的专业支持,促进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马宪平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访学项目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海淀教育的提升将有很大帮助。

会议之后,参加第一期研修的学员就一年半的课题研究进行了结题答辩。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海淀区教研员北师大访问学者项目”实践中,探寻教师教育的新路径,也引发了研修方式新思考——“如何基于研究做教研”,更为优秀教研员的成长探索出一种新型研修模式:“浸润式”研修模式。随着项目的推进,通过进修学校和北师大的共同努力,将为海淀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优秀教研员。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