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召开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结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群、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李健教授、北京市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部科长梁文鑫副研究员、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陈晓波副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金钊副教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员聂成军老师全程指导。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所科研员范砾文、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陈颖、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副主任马萍、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核心成员、教科室教师深度参与交流研讨。本次结题会由教科室董伟光、耿雅静老师主持。
结题会现场
董伟光老师主持
耿雅静老师主持
结题交流
12位课题负责人分别代表课题组作结题陈述,结合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重点介绍了研究发现、研究成果、研究成效、问题与思考等方面。经过3年的扎实研究与实践,12项课题形成了包括教学案例、课程方案、教学策略、实践模型、调研工具和报告等一系列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回应了课程改革的重难点问题,实践成效显著。
课题负责人汇报
专家点评指导
六位专家对12项课题给予了高度肯定,专家们一直认为,12项课题研究逻辑严谨、实践扎实、特色鲜明、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彰显了海淀教研员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各课题研究卷入了区内、跨区域的很多教师,形成了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的教学新策略与教研新路径,对教师教育领域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很大贡献,研究和成果的意义价值也更加凸显。
同时,专家们也针对各课题组后续持续优化并更新迭代研究提出了指导建议:优化研究逻辑。要重新审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一致性,梳理和优化成果之间的逻辑性; 扩大研究范围。将作业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作为新的切入点,进一步将研究扩展到不同学段,满足不同学段的需求;迭代研究工具。提升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细化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优化落实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关注效果评估。进一步关注实践效果,加强研修和培训课程的动态调整和个性化设计。
李群研究员点评指导
李健教授点评指导
梁文鑫副研究员点评指导
陈晓波副教授点评指导
金钊副教授点评指导
聂成军老师点评指导
领导讲话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所科研员范砾文老师代表区教科院祝贺12项课题顺利结题。近年来,各级各类课题种类繁多,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申报和成功立项的比例逐年提高,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名列全区前茅,体现了教研员很好地将工作思维和研究思维有机结合,同时具有实践性和学术性。期待各课题提炼出更为丰硕的成果,在推进的过程中寻找下一轮研究的起点,区规划办将提供全力支持。
范砾文老师总结讲话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陈颖首先祝贺各课题团队顺利结题,感谢专家对课题给予的细致且精准的指导。同时,陈主任还提出了两点期待:第一,课题负责人要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自我要求,根据专家意见反复论证并提升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优化研究表达的规范性;第二,希望各团队带动更多教师参与研究,深化研究成果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为课程教学改革贡献宝贵经验和智慧,也为取得更加丰富的迭代成果奠定基础。
陈颖主任总结讲话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副主任马萍祝贺各课题组顺利结题,感谢各位专家的高位引领和指导建议,不仅优化研究思路,也对改进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几项课题都是教研员带领团队深耕实践的成果,也体现了进修学校始终以科研引领开展研究型实践的工作思路。未来,团队内部还将不断完善和内化,持续深入推进研究。
马萍副主任总结讲话
以研究推进工作是海淀教研员的工作特点,常态化的研究是我们工作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引领性的重要保障。各课题组将以本次结题会为新的起点,带着问题和思考继续前行,带领团队、带动更多教师深度参与,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让研究扎实落地,让效果真实可见。
文:教科室
图:徐磊、杨家旺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