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探访名校长办学 提升干部领导力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干部走进北京第一实验学校
2024-09-18 09:16

为进一步提升集团干部队伍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9月14日上午,海淀进修教育集团总校长、海淀进修校长姚守梅带领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集团成员学校干部代表们来到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深度了解学校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情况,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新模式。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执行校长于振丽等热情接待了姚校长参访团一行。




学校介绍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副校长朱则光介绍了学校概况及建校历程,并通过案例详细深入阐释了学校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推进。北京第一实验学校以“竭尽全力地帮助教师,以便于教师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把所有事情做专业”为办学准则,通过“以办学准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三大体系架构,构建高质量的育人模式,最终达成育人使命: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帮助他们在通向伟大的道路上行走。 




校长助理周瀚洋老师和林森老师,分别围绕“如何激活教师的持续内动力”“教师如何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两个关键话题,介绍了学校的双向聘任制度和教师成长全景图。  



参观学习

老师们分组参观了学校“工程空间”“视觉空间”等学习空间,充分感受到了灵活开放的空间是对“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充分阐释,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形成了外部支持,无边界探索场域是“超学科、融学科、跨学科”课程开展的重要条件。 


随后,视觉艺术社区的杨航老师以《创意启航 激发潜能》为题,分享了学校艺术课程体系搭建的探索历程;王童宁老师以《为社区借阅书架推荐绘本》为题,介绍了基于学生真实产生的绘本推荐问题而展开式的项目式实践探索;张宇晨老师以《超学科学习任务,如何实现扎实、真实地学习》为题详细讲述了他们学习任务转化落地的研究实践;宋词老师的《我的50米跑分析报告》、周凯悦老师的《为学习任务配上视觉导航》都为我们细致地分享了他们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  



分享交流

李希贵校长为老师们进一步介绍了他们以走班上课为特征的育人模式探索历程。从“教”走向“学”的转变,首先就是空间结构、空间布局的转变,加之教师配置的结构性变化,以及组织结构上学习社区区长、领域主管,从而实现超学科、融学科课程的变化,创新“现代”学校制度,建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校。

李校长还与现场的老师们深度交流,探讨学段衔接、学习社区建设等老师们感兴趣的话题。 


姚守梅校长表示此次干部领导力提升活动,集团干部们一同来到李希贵校长带领团队创办的学校参观,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带着服务的初心来,集团总校是教研机构,以服务为核心职能,要服务学校及教师专业成长。为了做好服务,我们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办学样态,学校在做怎样的探索、怎样的努力。我们带着学习的期待来,教育需要理想、梦想、幻想,实验学校的顶层设计规划、组织结构、专业发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这个交流理想变得非常现实,理想有了落实路径。我们带走了思考和感触,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推动教育教学潜移默化地发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这样的探索者,我们看到了更理想、更趋近教育本质的实际样貌,期待后面进一步的交流。 




此次交流学习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干部领导力素养提升”系列之一。集团干部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深刻体会到了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我们相信,这次宝贵的探访学习经历将激励每一位干部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创新,积极借鉴并融合所学,推动集团向着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 


参加培训干部代表学习体会:

海淀进修中教研 崔琰:每一次走进“十一系”学校,都会给我一个从视觉到体验的冲击感。来到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我深感其课程建设之卓越,更能感受到“实验”二字的落地生根。学校融合现代科技,将物理空间与课程建设融通设计,打造了一系列属于学生的“创新课程”。无论是小学的“超学科”课程,还是中学的“融学科”“跨学科”课程,从设计到实施,都与物理空间和人文环境相匹配。一系列人文、科学的创新课程教学,让知识传递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与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一名学科教研员,也让我有了深深的思考,应该如何从课程视角重新审视学科教学与教研,要如何做好教研课程建设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海淀进修小学教研室 柏春庆:走在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的校园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热情、自由、创造的气息,交流、分享、研讨的身影随处可见,浸润式的育人环境很好地体现了学校以研究的视角,最大限度地实现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育人模式、创新的教学空间、丰富的课程体系、完备的机制建设共同构成了学校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教研员,跨学段与跨学科教研、教与学方式变革、优秀课程建设等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这里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启发着我要更加系统、科学地推动研究,让更多的老师乐于参与,认同与实践新的育人理念,积极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模式,让教育成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增加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希望在研究的视角下,我们和老师携手,可以看到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唤醒更多创造的无限潜能,探索更多教育的真谛,领略更丰富的生命色彩,为区域教育的提升贡献力量。

海淀进修师训部 张晓:来到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当我听到学校的办学准则第一条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教师,以便于教师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的时候,听到年轻的老师们充满自信、专业地讲解和展示自己的创新实践探索成果的时候,看到处处都是眼里有光、愉悦自在的孩子们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学校构建了以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要求为台阶的教师成长全景图,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校本研修,使教师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这也促使我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视角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继续秉承进修精神和“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理念,专业支撑海淀区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海淀进修评价中心 王帅鸣:走在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的校园中,随处可见开放性的学习空间、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和自主学习或锻炼的同学们,每一处景致无不透露着一条核心要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力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并帮助他们在通向伟大的道路上行走。聆听希贵校长的分享,感悟到学校空间结构和教师配置结构的变化,始终服务于学校育人理念与方式的变革,服务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此次参观学习让我拓宽了视野,窥见未来学校的一种样态。未来工作中要进一步打开思路,在教育评价领域不断研究和实践,为海淀“大教研”高质量发展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三实验小学 叶建娣:今天有幸看到了一所让人震撼的未来学校的样子,自由的空间布局体现着“先有课程、再有空间”的理念。“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帮助他们在通向伟大的道路上行走”这样的办学使命下,最大限度发现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成就每一个孩子。交流中希贵校长对家校关系的看法让我印象深刻,相比和家长的关系,我们更看重孩子本身,家庭和学校都要为孩子着想,帮助他通向属于他自己的未来。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刘妍:感谢集团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学校的办学思路十分清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设施、结构、制度和文化之中,将教育者的理想蓝图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反思了教育者应如何做出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决策,而不是为了方便管理或迎合功利需求。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模式,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房山实验学校 赵晨:这次参观学习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感悟和启发。一是,这是一所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校,真正做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二是,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老师们将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挑战,转化为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学生们用这些挑战来驱动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最大限度发现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比较优势。今天的学习让我看到了未来学校的样貌,我会将今天的学习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持续思考“怎样对学生更有利”。 


文:王果、孙琪 

图:张烨、张治 

编辑: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