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海淀区“抢抓人工智能赛道,实现人工智能占先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全方位深度融合,海淀区率先启动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作为市级专项实训的试点先行探索。
培训由海淀区教委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海淀区教委人力资源科、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师智能教学素养提升通识培训,面向各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学科智能教学进阶培训”,面向43个教育集团教师培训负责人开展“领导力进阶培训”。
专题讲座
2024年3月以来,聚焦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等主题,共开展5场专题讲座,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变革。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主题,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大模型发展趋势,剖析在此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王仲远院长做专题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以“智能时代的认知外包与未来教师角色转型”为题做讲座,强调以人机协同的方式,实现指向素养提升的深度教与学。
余胜泉教授做专题讲座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教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开展“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让教师生产力起飞”实践特训,指导教师成为技术派、智慧型教师。
焦建利教授做专题讲座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方海光,基于多个教育场景,介绍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方海光教授做专题讲座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孙众,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的变革影响”主题,阐明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孙众教授做专题讲座
工作坊研修
为切实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指导教师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共开展2期“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创新”工作坊研修,研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闫寒冰主持。
闫教授结合教师已有基础,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提示语撰写策略,并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指导教师运用流程思维、结合思考模型,合理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
闫寒冰教授做主题工作坊
工作坊现场
案例分享与指导
为促进成果转化与互学互鉴,6位集团教师培训分责人和6位中小学学科教师,分别聚焦“人工智能助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主题,分享了智能教学创新实践案例,包括人工智能助力集团联研、校本研修、精准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实践、跨学科教学、双师课堂等内容,提供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生动经验与丰富策略。
集团教师培训分责人、学科教师做案例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高度肯定了学校的积极探索,并以工作坊形式,引导学校从理念与实践层面,反思与优化实践路径。
冯晓英教授做点评指导
工作坊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陈玲,在肯定教师实践的基础上,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学——依据、策略和建议”为题,结合技术工具以及教学模型和方法,指导教师进一步创新开展智能教学实践。
陈玲副教授做案例点评与微讲座
培训现场
现场观摩学习
为帮助教师生动理解开展智能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做法,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关村第三小学,开展了人工智能教育观摩交流活动。中关村第三小学副校长付雪婷,信息中心主任郝石佩,教师李京华、王雪,分别从人工智能助推学校发展、教学与教研创新实践方面,介绍了学校开展的创新实践与成果,为教师提供实践的有益参考与借鉴。
中关村第三小学相关领导、教师分享实践案例
学习现场
此外,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还面向全区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展”参观体验,共10家信息科技企业展示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技术解决方案,参训教师深度体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进行充分交流。
体验现场
线上学习与交流
依托海淀教研平台,培训还为教师提供线上自主学习资源,开放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讨论活动,鼓励教师开展校际间、学校内的互动学习,通过分享学习收获与经验,在交流与碰撞中,反思自身实践,生成对于智能教学的新理解与新行动。
参训教师线上学习与交流
通过本学期的培训学习,教师不仅深刻理解并认同了“学好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对于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意义,更了解了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能够自觉地开展智能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创新教育教学生态。
学员反馈
北京市育英学校 野雪莲(学科智能教学进阶培训第二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AI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AI如何促进个性化学习,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展示了AI不只是工具,更是从不同学科视角提供了结合AI实现教学的创新思路。AI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这些新技术,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我计划基于信息、语文、美术领域尝试一次教学实践,让学生感受到AI作为便捷的工具,我们该如何理性使用,为我所用,而不是代替自己的思考。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 窦丽娜(智能教学素养提升领导力进阶培训):通过学校实践案例的分享,我感受到了每个学校在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定位。这让我也要思考,如何定位我们学校的特色,怎样结合学校发展,基于教师真实需求,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课程,满足教育教学的未来需求。冯晓英教授的点评指导也让我印象深刻,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站得高、看得远”的创新型教师,教师需要具备以学科素养、数字素养、设计素养、研究素养为核心的大视野、大思维、大能力。关键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要以大系统观去发展教师的大视野、大思维和大能力。
下学期,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将根据培训方案,继续深入开展第一、二期学科智能教学进阶培训,同时启动第三、四期培训,扎实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继续深入开展领导力进阶培训,扎实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集团联研、校本研修、精准培训等领域深度融合,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文:韩硕 谢婧 张晓
图:张烨 张治 徐磊 孙菲 杨家旺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