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赋能未来教育:教育强国战略下海淀“大教研”的使命担当(一)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第十四届暑期全员研修
2024-07-14 13:51


2024年7月13-15日,KY.COM召开第十四届暑期全员研修。本次研修活动聚焦“赋能未来教育:教育强国战略下海淀‘大教研’的使命担当”这一主题,共有5个内容单元,包括主旨报告、专题报告、专题发言、专家点评、工作坊研修、团建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和专题,围绕教育强国战略赋予海淀“大教研”的使命和担当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全体教职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成员校、对口协作地区、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学员共同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研修第一天,来自全国12个地区的教育同行,共计300余人现场共同学习。 
















会议现场


新入职教研员介绍

会议伊始,姚守梅校长向全体参会人员介绍了新入职的杨夏月、王春梅、罗楠怡、宋波、宋立亭、杨海威、陈艺飞、陈晓月、韩硕、翟金泉、杨家旺等11位老师,并代表学校欢迎大家的加入,感谢11位老师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注入新的活力。老师们表示,很荣幸也很珍惜能够加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与优秀的教研员同行共研、相互学习,会尽快调整角色融入团队,传承进修精神,发挥自身优势,为进修学校、海淀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姚校长表示,“选择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希望各位新教师能够在团队的帮助下,尽快融入海淀的教研文化。 


姚守梅校长主持


新入职教研员介绍


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研工作的专业性,发挥教研队伍作为教研工作系统再跃升的强劲动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成立仪式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姚守梅校长,为副主任委员刘汝明、闫赤兵2位老师,秘书长支瑶老师,学术委员王思锦、王化英、申军红、孙铁玲、李雪梅、陈俊荣、邵文武、周曼云、柏春庆等9位老师,学术顾问陈燕老师颁发聘书。未来,学术委员会将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教研工作的系统跃升、海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


第一单元 主旨报告

赋能未来教育:教育强国战略下海淀“大教研”的使命担当

姚守梅校长以“赋能未来教育:教育强国战略下海淀‘大教研’的使命担当”为题作主旨报告,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申军红书记主持

一、教育强国建设:意义、缘起、内涵与路径

姚校长介绍了政策语境中的教育强国建设,明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和战略意义,新时代要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赋予基础教育新的内涵并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教研: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专业支撑

教研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任务导向、创新导向、治理导向,从落实立德树人、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与学方式、推动评价改革、建设教师队伍、强化教育科研、助力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均衡等方面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三、海淀“大教研”:用理想和行动赋能理想教育

姚校长分享了海淀的初中学考和高考再创佳绩,彰显了海淀品质。未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将关注“融通”和“链接”,从迭代升级全学段学科教研、系统推进课程建设与指导、加强发展性学业评价体系建设、强化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优质精准的教师培训服务、全面落实学校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几方面持续迭代海淀“大教研”。


姚守梅校长作主旨报告

集团校展示

集团展示环节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集团办主任邵文武主持,集团7所成员校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创新实践”等内容做了主题分享。


邵文武主任主持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房山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刘锌以“成就教师 发展学生 同享成长美好”为题,分享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孙正哲和黄宇林老师分别展示了自己是如何在教研员支持下快速成长。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房山实验学校分享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谢鸿玲、李筱薇两位老师通过介绍学校“红色讲解员”课程和“农耕体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分享了学校通过跨学科整合等方式在德育教育上进行了创新探索。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分享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玉渊潭中学赵丽敏老师介绍了学校渊博课程体系,学校设立了三院八中心,采取学院制管理模式,通过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等方式,个性化实施课程。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玉渊潭中学分享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刘倩竹和苏晓甜老师以“让成长更加丰盈”为题,分享了学校“发于关心 成于支持”理念下的教育实践。通过成长讲坛、社会实践课程、家校共育以及学业和生涯规划教育等多元化途径,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成长。 




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分享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香山分校褚祯老师讲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周活动,组建了心理委员团队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香山分校分享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三实验小学郭晓霞老师汇报了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学校鼓励学生基于兴趣自主探究,通过5分钟微课分享学习成果,并在老师和家长导师的支持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探究能力。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三实验小学分享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四实验小学杜春焕老师分享了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以"海棠印象"为主题,结合四季变化设计了系列实践活动,融合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定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丰富了课堂教学,形成了学校全员育人模式。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四实验小学分享


第二单元 数智赋能教学与教研创新

第二单元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信息与技术中心主任钟建业主持。 


钟建业主任主持

专题报告1:AIGC赋能课堂教学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闫寒冰以“AIGC赋能课堂教学变革”为题作专题报告。闫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AIGC赋能教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AIGC、教师赋能AIGC指导学生三条变革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并介绍了教师应对数智技术挑战的策略和原则。 

一、应对AIGC挑战的策略

第一,优化提示语:使用明确的提示语公式,引导AIGC生成高质量内容。第二,应用“思考模型”:“思考模型”是获得高质量答案的法宝,如使用solo模型,帮助教师进行评价设计和作业改造。第三,增加本体知识:在学习中不断丰富本体知识,从而在人机协同的过程中进行判断和评价。第四,培养数据敏感:能够意识到大模型可能存在的问题,始终对它生成的内容进行事实核查。第五,坚持“人在回路”: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才可以确保大模型生成内容的有效性。第六,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借助文字、图像、声音、虚拟现实等数字化资源和技术手段,促进学习者多感官参与。 

二、应用AIGC的原则

育人为本:以学生和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思考起点和主要依据。谨慎乐观:充分认识AIGC的风险与机会,合理、负责任地应用于教育实践。应用驱动:以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线索来撬动和牵引教师的数智技术应用与数字素养提升。开放合作:通过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更充分地应用AIGC为教育教学服务。 


闫寒冰教授作专题报告


专题发言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实践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科研主任明欣,介绍了学校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学科教学实践的推进路径、实践与思考。基于时代背景与教师已有技术应用基础,学校围绕教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需求与困惑,选择合适的教研主题,开展培训与讨论,并大胆尝试、验证试错;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运用多样化的大模型辅助资料查询、归类、整理,绘制思维导图,开展角色扮演,辅助作业批改与学习效果反馈,创新教与学习方式;进一步结合英语学科与地理学科的应用实例,阐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策略与实践成效,反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边界,并从学校推进的顶层设计、教师研修课程设计与实施视角,阐明学校未来的探索方向。


明欣主任作专题发言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副校长付雪婷,基于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学校应用人工智能教学诊断系统,开展结合主观经验与客观数据的教学会诊与追踪改进,形成了教学设计、实施、诊断、改进的教学循证改进路径;进一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案例,阐明人工智能教学诊断系统的应用策略,以及对于教师教学改进的实践成效。在英语课堂中,学校运用智能语音互动硬件,结合教室交互大屏,开展英语听说教学实践,覆盖听说教学、练习讲评、测试讲解、学情分析等场景,支持实时互动与反馈,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赋能精准教学。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人机协作的智能技术应用模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付雪婷老师作专题发言

教研助力 数智赋能 教学改进——实践·反思·再实践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化学教研员支瑶老师分享了自己7年里在工作中应用数智技术开展教研的思考与探索。她以学习方式变革项目、海淀学业质量诊断平台建设项目为例,强调“让技术做什么”比“技术能做什么”更重要。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数智的专业水平需要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需要提升,不能盲目、被动应用技术;教研要为“数智”和教师提供学科和学科教学的专业支撑。同时,结合学科教研课程中“5”课程和“M”中具体应用实例,展示了教研如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改进。人机合作是“数智”赋能教学与教研创新的关键,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性更是“数智”专业性的保障。 


支瑶老师作专题发言

工作坊研修1

专题发言之后,现场参会教师分为8个研讨小组,围绕“如何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学科教学创新、教研转型和校园管理”主题进行了工作坊研修,结合学科特点和部门工作,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技术赋能研修、基于教研平台的研修优化与改进、数智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的作用与途径、利用数智技术组织研训工作的经验与问题、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分析问卷及数据、数智技术如何赋能智慧校园管理”等问题,并在大会上交流分享。 



工作坊研讨现场

交流分享

马萍副主任代表讨论2组发言,介绍了老师们在数智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方面的一些尝试,如以数智技术提供给学生加速学习的平台、以技术工具为载体实现学习流程再造、在学习资源支持下实现数学学习活动的时空拓展等。同时,马主任接着介绍了数智技术赋能教研创新的一些做法,如利用海淀教研平台、弹幕、问卷星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互动等。未来还要深入思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如何保证、数智技术如何有机融合到数学教学、数智技术如何更好助力区域大教研等问题。 


讨论2组马萍副主任分享

栗瑞莲老师代表讨论3组发言,他们首先借助文献厘清了“AI赋能教研”的定义和逻辑,接着对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AI赋能精准教研的未来方向,将聚焦于教学教研效果评估、数据库兼容、互动课堂、英语学习智慧等几个方面展开探索。同时栗老师也表示虽然未来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如数据库质量参差不齐、保障机制的欠缺等,但仍会积极实践,会系统学习,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教学评估、教研课程重构等。 


讨论3组栗瑞莲老师分享

李峰主任代表讨论7组进行汇报,发言题目是“如何使用数智技术赋能研修”。学前、职教、技术团队聚焦“常用数智技术”“数智技术的作用”“使用数智技术的经验及困扰”,开展了前期调研,并运用AI技术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和应用思考。数智技术在提高资料查阅效率、提升协作与沟通效率等方面表现优异,但是在信息准确性、技术落地性、教学应用和学生指导等方面,仍有实际需求和呈现结果的落差。我们要“边学边用 用是硬道理 用才会有发现”。 


讨论7组李峰主任分享

大行政组王果老师和董文慧老师以“数智赋能 专业服务 建设智慧绿色校园”为题共同汇报。大行政团队立足部门职责,聚焦“数智技术赋能校园管理”,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公共服务的管理优化。目前,通过一校通综合管理平台、车辆管理系统、内控易平台等,实现学校公共服务的智慧管理。通过教务管理平台、物联网系统等,实现教研资源的智慧使用。面向未来,要从智慧党建、智慧研训、楼宇自控、安防监控等综合发力,打破壁垒,数据融通,打造智慧绿色校园。 




讨论8组王果和董文慧老师分享


专家点评

闫寒冰教授对四个小组的分享进行了点评指导。闫教授充分肯定了四个小组在短时间内生成的案例,对海淀教研员的研究能力表达了高度赞扬。闫教授重申人工智能的赋能教育的三个层次,即教师直接使用、指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教师赋能人工智能再指导学生,并强调第三个层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闫教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做了三点提醒: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是范式的变革,它重构了人机协同的模式,使量变发生了质变;二是教育创新要依靠教育直觉,应当保持清醒的判断,人工智能只是工具,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进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是关注学科差异性,当前普适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未来基于学科的发展值得期待。 

最后,闫教授从教研员角度,对未来的教研和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工作建议:第一,在教与学层面,希望教研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强研究,对教师有更多培训指导,开发更多指导性案例;第二,在管理层面,希望教研员对大模型的发展提高敏感性,开发数智教学的指南,提供应用和评价标准,并保持迭代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在治理层面,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和评价建议机制保障,比如学研用展(赛)的模式,通过赛事撬动学习和研究,提高学习深度,真正改变教育教学。


闫寒冰教授点评

研修第一天,专业精彩的主旨报告对本次研修的主题进行了破题和解题,对教育强国战略下未来的教研工作进行了前瞻引领;特色多元的集团校展示,让我们对集团校有了更加全方位的认知,增进了解,相互借鉴;数智赋能的专题报告、专题发言,以及教研员的工作坊研讨和分享帮助老师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深入思考。 

研修第二天,精彩继续,敬请期待!










参会团队合影


文:柯珊、杨智君、王刘依、耿雅静、韩硕、刘丽丽、李珂、隋晓雪、王果、林情情 

统稿:杨智君、耿雅静 

图:张烨、张治、徐磊、杨家旺、张海浩、肖德华、孙菲、翟金泉 

编辑:夏玲玉、高琳、袁华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