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指导
海淀区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工作坊顺利召开
2024-06-03 17:29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及《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要求,更好落实《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的教育功能,促进学校教育课内课后一体化建设,实现小学课程整体育人价值提升。2024年5月22日,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举办的“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工作坊”顺利开展。来自全区50余所小学,70余位课后服务主管领导、骨干教师参加研讨。 


活动现场

本次工作坊活动以 “规范·融合·发展——小学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为主题,包括专题报告、案例分享、工作坊研讨、专家点评等环节。活动由李俊鹏副主任和刘丽丽主任助理共同主持,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研究员李群出席活动并担任点评指导。 


李俊鹏副主任、刘丽丽主任助理主持


主旨报告

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李辉老师以《规范·融合·发展——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为题作专题报告。他首先基于双减工作开展三年来,海淀区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呈现了各小学在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保障课后服务条件、做好线上学习服务、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等六方面已经取得的优秀成绩。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李老师强调课后服务工作需要进一步形成课内与课后一体化的学校整体育人体系。李老师结合案例对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步是做好“课后服务单门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思考课后服务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合理对接;第二步是做好“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基于课程四要素的关系进行系统思考,加强课后服务课程的群落建设;第三步是开展“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的一体化”建构,从“课后服务目标定位”“课后服务框架体系”“课后服务开展机制”“课后服务评价标准”四方面同学校课程进行深度关联,形成课内与课后双向互动,一体化育人格局。 


李辉老师作主旨报告


案例分享

在本次活动中,海淀区民族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作交流发言,分别就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化建设和课后服务课程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两个层面分享了两所学校的经验。 

海淀区民族小学赵志敏副校长以《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汇报》为题,分享学校课程服务课程体系构建的经验与成果。她表示,学校依据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基于“1234”的原则,即坚持一个中心——学生发展;探索二个途径——知识学习和主动实践;把握三个关键——尊重、选择、顺应;兼顾四个平衡——专业与通识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人格与学养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系统开展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道德与修养、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实践”五个领域下,课后服务课业辅导、兴趣课程和社团课程为课程内容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有效满足学生多元选择与发展需求,更好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赵志敏副校长作案例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马艳辉副校长以《整体育人视角下的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为题作分享,重点交流了学校课程一体化视域下课后服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经验。对于课后服务课程与学校课程一体化,人大附中航天城本着“一体化、丰富性、个性化、科学性”的原则,在体系化建设上首先做到了结构的一体化。课内与课后课程基于学校的“启航”“自航”“领航”三级课程体系化设置;其次,课后服务与课内课程相辅相成,形成横向递进、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课程。同时,她结合游泳课程和科学课程两个课后服务课程案例,生动具体地阐释了课后服务课程与学科课程如何关联设计,以及课后服务课程如何反向助力学科课程的思考与经验。 


马艳辉副校长作案例分享


工作坊研讨

在工作坊研讨环节,参会教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就专题报告和学校案例做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受。紧接着,大家围绕核心议题“课后服务课程化的主要特征”以及“课后服务课程与学校课程如何一体化设计”做研讨,并就“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建构路径”做深度交流,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在交流中,参会教师表示,课后服务课程应该具备系列化、丰富性、选择性、个性化等特征,在设计实施中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深度挖掘学生发展需求,形成目标明确、内容合理、实施有效、评价科学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李辉老师对每组的分享进行了分析指导。 



工作坊小组研讨与展示


专家点评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研究员李群老师充分肯定各位教师的精彩发言。对海淀教研与时俱进,创新教研形式,满足并引领学校教师的发展需求高度赞扬。结合工作坊中教师们的分享交流,谈了三点关于课后服务的思考: 

1.课程建设核心是育人。儿童与成人是相融并济的。在课程学习中,教师作为育人者,要读懂儿童成长的规律、学习的规律,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质,引导孩子走向他最优的状态。2.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需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设计本质就是课程的结构化。课后服务课程需要与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级各类课程相辅相成,形成结构化的课程群落,合力实现课程育人。3.教师要树立课程思维。教师要思考课堂和育人之间的逻辑关系,要从教学思维转向课程思维。教师需要以大概念建构起教学应有的目标系统,做好课程结构化的统摄,在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完成任务群设计、项目活动的设计、评价设计等各要素、各环节间的有序、结构化设计。 


李群老师点评


部分参会教师合影

本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工作坊是海淀区深化学校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促进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未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将按照相关政策文件的精神,持续开展系列交流研讨活动,为全区小学课后服务育人质量的提升持续赋能。


文:李辉、刘丽丽

图:翟金泉

编辑:夏玲玉

课程指导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