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的学术团队合作开展了系列研究项目,旨在立足参与式研究取向,基于儿童的视角开展研究。项目邀请马赛克方法的创始人之一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教授担任项目的咨询顾问,指导研究团队更好地解决方法论问题以及伦理挑战。海淀进校学前研修室带领部分幼儿园参与研究,先后参与了“中英幼儿教育文化与知识交流”“支持中国教育工作者赋能儿童,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知识交流”研讨班等中英合作项目。
2021年以来海淀区开展了倾听儿童、赋权儿童的行动研究,部分幼儿园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马赛克方法,并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不断创新,研究推动了园所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过程和实践成果对于引领全区幼儿园理解并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4月2日上午“基于参与式研究支持儿童参与”工作坊在海淀进校顺利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敏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Rachael Levy和高级研究员高洁、海淀进校学前研修室主任李峰共同组织此次研修。《学前教育》杂志社副主编程洁 、海淀区督政科科长刘海英、海淀区学前研修室全体教研员,以及来自海淀区深度学习项目园、北京游戏学习小组等300余所幼儿园1100余名教师参与研修。
研修现场
李峰主任主持
欢迎致辞
活动伊始,海淀进校学前研修室李峰主任对远道而来的英国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了海淀进校的职能定位、学前教研工作的目标与内容,感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北师大专家的指导,感谢海淀区幼儿园的大胆实践和分享。随后,Rachael Levy教授、高洁老师与李峰主任互赠礼物。
双方互赠礼物
研修过程
Rachael Levy教授和高洁老师组织主题为“与幼儿一起做参与式研究”的工作坊研修,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讨论”方式组织线上线下的教师深入研讨。
首先,Rachael Levy教授进行专题培训。她提出了与儿童一起进行参与式研究的重要性,分享了支持儿童参与的方法和策略。要重视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要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观点和体验。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
马赛克方法是倾听儿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儿童是自身生活的专家、熟练的交流者、积极的参与者、意义创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Rachael Levy教授结合自己在儿童阅读的研究经验,对于如何听到儿童真实声音提出了具体建议。
Rachael Levy教授进行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后,高洁老师围绕“参与式研究中如何支持儿童参与”进行了线上线下研讨交流。
她结合聚焦“儿童形象”“如何向孩子提问”等问题带领线上线下的教师进行研讨。交流中,教师提出了如何兼顾能力不同的儿童、如何有效地回应和支持、如何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等问题。
Rachael教授对教师的提问给予一一回应,她提出:每个孩子的能力、需求和兴趣不同,一个活动不可能兼顾所有儿童,设计多样性的活动来满足不同孩子表达的需求;面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教师回归到最初希望探寻的问题,要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也要接受儿童回答的不确定性,要拥抱孩子随时可能带给我们的惊喜。高洁老师建议教师要有“慢下来”的心态,慢下来才能真正倾听到儿童的声音。
高洁老师组织研讨
线上线下研讨交流
案例分享
李峰主任介绍了海淀区学习应用马赛克方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结合实践成果分享了园所实践后带来的变化:第一阶段:“倾听儿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并给予有效支持;第二阶段:“支持儿童参与”引发的幼儿园的管理变革、教师的实践样态改变;第三阶段:“看见儿童的力量”引发提升师幼互动反思与实践。通过实践,园所对《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关于儿童参与权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用行动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海淀区宏远幼儿园和海淀区富力桃园幼儿园三所园的实践案例既是海淀区开展行动研究的阶段成果,也展现了园所管理和教育实践的新样态:管理者赋能教师、赋权幼儿,尊重幼儿和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赋能儿童,成人和儿童处于平等协商的关系,儿童展现出多样化的表达和创造。
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分享了“童声决策 以爱相伴”的视频短片,讲述了幼儿园儿童伙委会的生动故事。儿童伙委会不仅仅解决了孩子们的用餐问题,更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掌控感。倾听幼儿、倾听教师已成为幼儿园每一位老师和管理者的习惯,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创设支持交流想法的环境,真正做到赋权儿童,支持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做决策。
海淀区宏远幼儿园教师边惠军分享了园所参加中英幼儿文化交流与知识分享项目的教育实践。宏远幼儿园的小朋友带领英国小朋友云游幼儿园,在线上见面之前他们提出了“视频连线时怎样才能看到英国小朋友”等问题,教师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孩子,给他们充分表达和探索的机会,孩子们积极主动,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所有的沟通问题。
海淀区富力桃园幼儿园教师李雁分享“爱上整理”的主题活动。她分享了自己站在儿童身后、看见了属于孩子们的整理活动后的经历与感受。在自主开放的环境下师幼共同思考与实践,孩子们主动表达自己对整理活动的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整理什么地方、怎么整理”看似很简单,但是当教师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时,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专家点评
Rachael Levy教授对三所幼儿园的实践给予高度肯定,幼儿的故事可谓令人惊叹(fascinating!Amazing!):当幼儿园找到了最能契合孩子生活和经验的“点”,孩子才会更愿意、更习惯表达自己的想法。“食物”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通过“食物”这个话题,孩子的表达被听见的,并有所改变,他们才会更加愿意说。老师和园长有极大的勇气和信心把问题抛给孩子,然后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教师能够把主动权给孩子,让孩子去寻找整理背后的意义。孩子把整理活动变成了一个游戏,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乐趣,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以展现。看见了儿童的力量、教师的力量和他们的信心。
Rachael教授点评指导
总结与思考
工作坊结束后,李敏谊教授对活动进行点评与总结:国际合作需要求同、理解差异,中英合作的意义在于提升儿童和教师的福祉。在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一定要研究和理解方法论背后的价值观。海淀区学前教研团队的深度参与,使理论走向实践,实现了点线面的结合。希望继续与海淀进校合作,生产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社会成果,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
李敏谊教授进行总结
结合专家指导,李峰主任对未来海淀区幼儿园开展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将“马赛克方法”的研究从切入点变成发展点,“马赛克方法”将作为价值观和方法论,需要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实践应用;二是在倾听方式上从单一样态走向多样态,能够尝试用多种方式倾听儿童,设计多样性的活动来满足不同孩子表达的需求;三是勇敢地拥抱各种“不确定性”,勇敢地走出禁锢自身发展的执念,在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道路上,寻找自己的切入点;四是希望所有的管理者和教师在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能从害怕胆怯、举步不前到彼此激活,真正发现每个人的智慧。
文:李峰 褚怡菲
图:孙菲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