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北京市“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部署推进会暨交流展示活动,在刚建成的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召开。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教育部部署安排,以首善标准推进“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落地落实,为构建学校思政工作新生态“破题”,为探索教育新质生产力“求解”,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聚力”。
在活动第一环节,来自“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以说课、微课展示的方式,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同上一堂课,展示了一体化备课、授课的成果。
说课展示环节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教研副主任赵岩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潘龙龙、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殷卫霞、北京化工大学于文博三位老师,依托“中关村科技创新”情境,讲述中关村十年创新发展的故事,讲好改革创新的道理,完成了一体化备课与授课,激发了各自学段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一体化衔接。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潘龙龙老师《科技创新筑梦未来》一课,依托教材内容,以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困惑”为出发点,带领学生走进中关村自主创新展厅,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知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教学过程中处处传递着科技点亮生活、科技点亮未来的理念,使科技创新的种子植根于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激发小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情感认同,从小立志为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殷卫霞老师《让低空经济“展翅高飞”》一课,通过“谈参观感受”“析社会热点”“展未来发展”,讲解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低空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方案,既有感性认识,也有理性认识。通过“低空经济发展”议题展开辩论,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平台,从而引领中学生探究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北京化工大学于文博老师围绕“怎样理解改革创新精神”这一话题进行现场微课展示。通过讲述“科技创新英才”和“创新工匠”事迹,创设 “突破” “责任”“进取”三个教学环节,从理论逻辑和事实逻辑角度讲解怎样理解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持人赵岩老师从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角度对三节课进行了总结:一是教学目标一体化,从小学的情感认同,到中学的科学精神,到大学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二是教学内容一体化,小学以真实生活入手,以解决真实困惑为出发点,中学关注聚焦社会热点话题“低空经济”,大学聚焦“工匠精神”,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教育的纵向衔接、由浅入深;三是教学方式一体化,小学通过分享创新体验让课堂“动”起来,中学聚焦“低空经济发展”议题展开辩论思维“活”起来,大学提出理论性的问题,让思政课教学更有深度,体现了教学方式的纵向衔接、螺旋上升。
这三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组长任兴来老师、思政课教研员张学风老师、侯家峰老师、张玉兰老师、李维老师、杜晶斐老师,与三位授课教师进行全程共研,从确定教学主题、研究各学段定位、考察展示场馆,到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开展现场教学,多次面对面集体备课、深入讨论。三节课的设计遵循了“凸显观点,关注过程”的教学理念,基于大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强调知识和观点的生成,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促进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全体教师将持之以恒地坚持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发挥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赋能新时代思政课育人质量提升。
文:任兴来 李维
图:海淀区教工委宣传科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