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两年来,围绕试点六大行动开展全面探索,10所试点集团(校)结合各校实际,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全面梳理2023年度的工作经验与成果,加强试点集团(校)的交流学习,明确未来的工作方向与路径,深化推进试点工作,并面向全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1月5日下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召开海淀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项目试点集团(校)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会。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校长姚守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孙众,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部门的干部和老师,以及来自10所试点集团(校)的20多位项目负责人和核心成员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张晓主持。
会议现场
张晓副主任(主持工作)主持
会议会议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10所试点集团(校)做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二是专家点评指导;三是领导总结讲话。
一、试点集团(校)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秀艳代表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集团持续开展数智技术支持的“一体化联研”实践,经历完整的行动研究,构建出指导“一体化联研”设计的双循环流程、指导“一体化联研”实践的三层实践模型,提炼出“一体化联研”的关键要素,有效打破了时空壁垒,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师集群成长。
林秀艳副校长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教师发展与教育科研中心主任冯彦国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集团聚焦教师学科学术能力提升,构建出线上线下混合的学术研讨型、双师课堂型两种联研模式。联研活动由学校统一规划、系统设计,各学科教研室具体实施,注重发挥首席教师和学科专家的引领作用。
冯彦国主任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教育集团信息中心主任刘春宁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集团基于学校智慧教学系统,综合应用听评课平台、智慧教室、双师课堂平台、大数据教学诊断平台和作业管理平台,构建出学校特色的双师课堂教学模型,并进行常态化应用。基于学校人工智能精准教学系统,构建出指导多学科的精准教学模型,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个性化学习与辅导的目标。
刘春宁主任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信息中心副主任郝石佩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集团开发了人工智能排课系统,优化了教学管理业务流程;探索了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辅助教师教学设计和人机互动学习的策略与路径;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开展联合教研,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助力集团教师一体化成长。
郝石佩副主任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袁中果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学校构建了校本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开展了人工智能跨学科双师教学实践,带动了不同学科组教师发挥学科优势、共同成长。
袁中果组长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潘跃金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学校基于大数据的教师专业发展智能化系统,建立了完整的教师发展数据库,形成教师发展档案,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数字化循证决策,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个性精准培训和培养,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潘跃金主任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北京市育英学校初中学部评价研究组组长詹静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学校聚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定制开发终结性分析与可视化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基于数据反馈诊断学情,发现教与学中的“痛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找突破口,实现教与学的增值,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詹静组长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发展处副主任胡少农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学校引入英语学科智能工具与平台,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英语“听说训练”教学实践,构建出课中趣味竞赛、课后自主练习、每周个性反馈的教学模式。借助智能作业机和学业大数据管理平台,采集数据,建立个性化学习手册,实现精准教学。
胡少农副主任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电教室主任史远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学校与高校联合开展全学科校本研修,基于大数据进行课堂诊断和改进,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在学科课堂,引入智能助教机器人,辅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
史远主任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施丹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学校采用线上讲座、工作坊、双师课堂等形式,开展联合教研,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升级了机器人、STEAM课程、VR体验、创客教室等多间智慧教室,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学习环境支持。
施丹副主任做工作总结及成果交流
二 专家点评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从“为何赋能?如何赋能?是否赋能?如何更上层楼?”四个方面,进行点评指导。
1.为何赋能?我们要回归初心,从结果导向进行思考。数智时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模式创新的能力。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教研模式创新、研训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赋能教师教育教学。
2.如何赋能?有5个典型路径:AI赋能精准教学、基于双师课堂的一体化联研、AI+跨学科教学、AI赋能精准研训、AI赋能教师研究性学习。
3.是否赋能?一是赋能“一体化发展”,从目标维度思考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集团发展的一体化发展,从内容维度思考教学模式、教研模式、研训模式、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创新。二是赋能“高质量”,赋能的层次包括:替代、增强、创新、重塑。
4.如何更上层楼?强化顶层设计;强化过程支持;强化模式提炼;强化数据要素。要重视发挥教育技术的桥梁作用。
冯晓英教授点评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孙众做点评指导。10所试点集团(校)紧扣教育部对于试点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和《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核心场景,所开展的工作各具特色,有示范、有辐射、有创新、有探索。同时,她对试点集团(校)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建议:
1.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主攻方向,提炼适切的关键问题,引领实践与研究方向,破解教师队伍建设难题。
2.开展基于决策式人工智能的“循证”实践:要正确地理解循证教学和教研,下一阶段有效运用个性化推荐、自然语言处理等决策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与教研实践,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3.探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协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轮对话式信息搜索、教与学资源开发,基于大模型的教育问题解决等;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以人机协同的实践路径,创新教学模式、变革教学结构,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突破。
孙众教授点评指导
三、领导讲话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对两位教授的专业指导表示感谢,对试点集团(校)的工作予以肯定。结合试点工作背景,姚校长对试点集团(校)开展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强调试点集团(校)要沉淀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起区域的教育集团和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姚守梅校长讲话
1.坚持目标导向、任务导向,一校一案,内涵发展:持续对标对表,紧密围绕区域“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主题,紧扣六大试点行动规划,反思工作设计与实施;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在常态化教育教学场景中,深度推进试点工作。
2.坚持问题导向,研究与实践互促,持续纵深推进:明确技术破解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而精细地规划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开展持续而深入的研究、自觉而扎实的实践,以研究与实践互促的方式,创新模式与路径,力求有实效、有成果。
3.把握数字化转型中的“变”与“不变”,强化技术应用,注重人机协同:把握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本质,坚守通过教育实现心灵启迪、情感浸润、素养提升的使命;积极适应数字化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将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相结合,让技术向善向美。
4.坚持成果导向,培育成果优化机制,做好示范引领:海淀进校与10所试点集团(校)组成攻坚团队,通过协同探索与努力,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旨在凝练出可推广的教师发展新经验与新范式,期待开辟出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赛道。
本次会议全面总结了试点集团(校)2023年度的工作经验与成果,明确了未来的工作方向与路径。试点集团(校)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度反思,继续聚焦试点工作的重点行动和任务,深化推进试点工作,通过团队协同,出经验、出成果、出模式、出范式,发挥试点集团(校)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文:韩硕、李佳、张晓
图:徐磊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