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指导
课程指导||海淀区第三届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优秀案例表彰与交流会
2024-01-04 15:25

为进一步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创建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要求,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水平,提升学校干部教师课程能力,总结区域学校课程建设的优秀经验,推广学校课程建设的优质成果,2023年12月27日,“海淀区第三届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优秀案例表彰与交流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特色发展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迭代与升级”,由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科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全区60余所普通高中的170余位干部教师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王凯副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清副研究员、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田圆科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申军红书记、林秀艳副校长、马耀国校长助理出席活动。会议由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李俊鹏副主任主持。


李俊鹏副主任主持会议

领导致辞

田圆科长对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和干部教师表示感谢,向在本次评选中获奖的35所普通高中表示祝贺,也向一直以来协力攻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同仁表达敬意。

田科长强调,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一所学校的强校之本,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学校课程方案则直接反映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

本次会议聚焦特色发展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迭代与升级,基于学校课程方案的征集与评选,以评促建,提升干部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促进学校课程的持续发展。未来,希望各校:

第一,进一步梳理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特色发展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在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区域集团化办学背景下,进一步做好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特别是特色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将高中课程建设优势辐射到义教多渠道、新载体的变革中。

第三,以教师课程能力提升为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本教研,破解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瓶颈,结构化、系统化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最后,田科长表示,希望继续发挥教研专业引领优势,继续发扬海淀区“区校同频共振、团结一致”的优良工作作风,凝聚各资源单位及全区普通高中和教师的智慧,多方协力,促进形成海淀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新格局!


田圆科长致辞

颁奖仪式

申军红书记和田圆科长为“海淀区第三届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优秀案例”获奖学校代表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获奖学校代表领奖

专家报告

杨清副研究员以《特色发展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的策略与建议》为题作报告,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深入交流与指导。

一、如何定特色?

学校发展特色应具备优质、稳定、创新、辐射等突出特征,要基于学校的资源基础、发展需求、实践基础等来确定。

二、如何建特色?

(一)整体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强调逻辑关联性与适切协调性; 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实施,要从夯实基础、做好衔接、注重整合着手。

(二)特色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分为学科课程群(学科的进阶拓展)与主题课程群(主题的理解分析); 特色课程群建设重点:1.基于梳理分析、开发调整的建构,2.凸显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的实施。

(三)特定一门课程建设

紧扣课程的核心要素,做好课程目标细化与调整、课程知识体系梳理与优化、课程实施校本化、课程评价创新。

三、如何推特色?

以点带面:找准切入点、分批带动、整体发展;以面推面:所有学科组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对重点学科组进行指导及培育、以特色课程带动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与优化。 


杨清副研究员作报告

专题报告与案例分享

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柯珊老师以《研制好学校育人“施工图”》为题对本次方案征集评选情况做反馈交流。她表示,本届高中课程方案的质量与第一届(2021年12月)相比,有较大提升,充分反映出近年来各校在课程建设中的深入思考与持续探索。结合方案本文评估结果及学校课程建设实际情况调研,她分享了当前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的突出优势:高中课程建设整体呈现出持续优化的趋势、大部分学校已有序开展特色课程群的建设、系列课程案例打牢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学科教师已深度参与课程方案的研制。同时,结合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建议各校:聚焦学校发展特色,优化整体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实施方案在学校的有效运行机制;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加强集团课程的共研共建共享。


柯珊老师作专题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暨联合学校总校党委副书记王晓楠以《特色发展背景下高中课程体系优化与实施》为题作案例分享。人大附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结合特色发展背景,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构建并实施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落实学校育人目标。具体而言,从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做好课程体系迭代再升级;第二,以筑基提质为根本,推进学科课程群建设再优化;第三,以多态融合为特色,注重跨学科课程群的优质建构。人大附中通过学校、学生、教师的三维深度互动互促,在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特色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就学校高质量发展。


王晓楠副书记作案例分享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毛强以《集团化办学背景下贯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案例分享。毛校长从为何建设、如何建设、建得如何、有何困惑四个维度,充分介绍了学校贯通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何建设:基于政策、基于校情、基于需求。 如何建设: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及“内部研讨”与“对外交流”多种方式,规划时间、明确任务、职责到人,举全校之力系统开展整体课程体系迭代与学科课程建设。 建得如何:建构形成十二年贯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指向贯通培养的系列学科课程群。 有何困惑:进一步探索课程建设与课堂实践的关系,知识贯通、素养贯通及能力贯通的关系,贯通培养与分层分类、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课程建设质量评估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关系。


毛强校长作案例分享


专家点评

王凯副主任充分肯定了海淀区学校课程建设高质量、有特点、能迭代的突出优势。持续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王主任提出三点建议与四个关键问题。

议:

1.协同“两个机制”。文本的研制机制:保障课程方案文本科学规范;课程的运作机制:促进课程在学校的有效运行。

2.发展“两种能力”:课程领导力:充分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指明课程发展方向;课程执行力:大力提升学校的课程执行力,保障课程有效落地。

3.实现“两类辐射”。高中向义教“辐射”: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为高中与义务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贯通发展提供可能;学校向区域“辐射”:在发展好学校课程基础上,将优质课程成果、有效建设经验向区域辐射。

题:

1.新课改背景下,课程如何才能成为学校育人的核心竞争力?

向上探索:用文化引领课程建设,努力探索“文化为魂、课程为根”的发展态势;向下扎根:促进课程与教学的深度绑定,实现文化、课程及教学的一体化发展。

2.如何看待新课改带来的新挑战?

义教课改的跨学科实施,使义教课程结构发生变化,高中要探索应对此变化的新举措;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增量化”发展,要处理好因此带来的课时问题、碎片化问题、特色提炼问题等。

3.高中学段的特色课程群如何发展与推进?

在高中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基本结构下,搭建课程群分水平、进阶性结构,处理好“特色”与“常态”的关系。

4.高中学科课程,是否具备“跨学科属性”?  

“学科平视”的前提下,探索学科之间的组合效应;课程分科设置背景下,探索学科课程的跨学科属性。


王凯副主任点评

总结讲话

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做总结讲话。林校长对各校干部教师全程、热情、认真地参与本次会议表示感谢,并用六个关键词,对学校课程建设提出期望与建议。关于“特色”:在特色发展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特色,以课程高质量发展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关于“主体”:学科教师要深度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主体。关于“迭代”:新课改背景下,课程建设不是简单机械的叠加,而是动态迭代的优化发展。关于“忠实”:做好国家、北京市、海淀区课程改革政策的忠实落实,做好国家课程基于校情、学情、师情的忠实落实。关于“简单”:近年来,无论是学校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建设路径,经历了“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发展阶段,但最终都是要提升学校课程育人质量。关于“功能”:进一步明确课程方案在学校育人活动中纲领性文件的功能与地位,学校课程从“点”到“线”再到“面”体系化发展的过程,是促进学科教师课程能力整体提升的过程。 

最后,林校长表示,课程育人是当前课改的价值取向,其实现的基本路径有两条:自上而下,即从区域层面明确方向导航、提供实践工具、提炼示范案例,带动学校全面深度参与;自下而上,学校的领军学科、首席教师带头探索与实践,充分挖掘学校发展优势,进而促进学校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林秀艳副校长讲话


参会领导教师合影

“海淀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优秀案例评选与征集活动”是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和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联合开展的品牌活动。海淀进校课程指导中心将继续着力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落细,引导学校研制好育人“施工图”,总结区域学校课程建设典型经验,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区学校课程建设的专业水平,以高品质的课程建设助推海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文:课程指导中心

图:张治、张烨

编辑:夏玲玉

课程指导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