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和海淀区都是北京市“三个课堂”建设工作的试点区,为加强交流学习,创新“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共同促进优质资源均衡,12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玉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代帅、丁岩、魏树达,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陈静、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中学教研室副主任万琴、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坤、6位学科教研员以及昌平区第一中学的2位干部教师来我校参加座谈,交流分享“双师课堂”研究进展与成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副校长林秀艳、师训部副主任张晓、中学教研室副主任赵岩、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许长明以及相关部门老师参与本次交流座谈。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交流现场
领导讲话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对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和昌平区教育同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姚校长重点介绍了海淀进校着力打造在线教学与教研实验室、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等多样化研修空间,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并以人工智能项目为依托,多部门通力合作,开展“一体化联研”和“双师课堂”实践探索,挖掘教学方式变革和教研提质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样态,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师集群成长。
姚守梅校长讲话
与会人员共同观看短片《五十载 与你共荣耀》,大家深受触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交流分享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秀艳以“基于集团一体化联合教研的双师课堂实践探索”为题,系统介绍了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双师课堂”的实践经验。
一、内涵阐释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以教研员为引领,组建稳定的双师伙伴和教研团队,围绕学科、聚焦主题打造了“一体化联研”新样态,探索了“主讲+协作”和“双主体协同”两种“双师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探索
自2021年10月起,集团逐步完善智慧教室硬件支撑,统筹规划联研主题和课例内容,先后开展了13个系列、50余场联研活动,8个学科双师课堂教学实践,覆盖海淀区10余所学校,500余位教师深度参与。
三、经验成效
经过2年多的实践探索,集团形成了“一体化联研”双循环实践流程和模型,与此同时,更多学生获得了优质资源,更多教师实现了集群成长,更多地区收获了教学与教研变革的新路径。
林秀艳副校长发言
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副主任万琴,以“打造双师协同课堂 数智赋能教师成长”为题,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分享了昌平区“双师课堂”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昌平区以实现区域整体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直播课、课后服务专题直播课和微课三种“双师”课型为载体,构建“区域—校本—研修”研究共同体,赋能教师专业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构建了“双师课堂”备课模式及授课模式,注重运用数智技术调研学情、分析课堂,实现精准教学与教研,创新区域教、学、研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万琴副主任发言
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英语教研员关斯芳老师聚焦初中英语“双师课堂”研究与实践进行细致分享。中学英语教研室基于北京市“互联网+基础教育”工作要求,明确“双师课堂”研究目标,组建稳定的“双师”团队,明晰团队职责,加强机制保障,以双师直播课、微课、课例展示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与此同时,初中英语组强化课题研究,梳理典型案例,进一步凝练“双师课堂”备课、授课的有效路径。
关斯芳老师发言
交流研讨
交流分享之后,双方围绕“双师课堂”的实践模型和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分析的关键指标和成熟案例,以及生成性课例的使用途径和策略方法等展开深入研讨。
交流研讨
点评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玉顺教授充分肯定了海淀区和昌平区关于技术助力双师课堂的实践探索,两个区域都做了扎实的实践探索,并系统地梳理了路径模式,体现了四大特点:群体智慧:组建了不同类型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众筹智慧。赋能教师:双师课堂的教学实践最终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片区教研的发展。实践导向:基于实践中的真问题,开展了基于设计的行动研究,是真正贴着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教学和教研。成长思维:体现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开放互联,深度的对话和建构。
同时,李教授针对现场交流研讨的内容给予回应,并建议未来可以加强不同学科模式的梳理、AI赋能的课堂分析以及双师教学的效果评价等方面。
李玉顺教授点评指导
海淀进校将以本次交流座谈为契机,与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建立长期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双师课堂”的特色路径和模式方法,为促进优质资源流转、教师集群成长和区域育人质量提升贡献智慧。
集体合影
文:韩硕、孙琪、杨智君、耿雅静
图:徐磊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