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专题论坛】科学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三)
——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课堂教学研讨会暨首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
2023-11-12 18:27


会议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入探讨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经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交流、分享、推广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实践成果,2023年11月10日-11日,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课堂教学研讨会暨首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在北京市海淀区成功举办。

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KY.COM承办,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支持,北京市八一学校、KY.COM附属实验学校协办,教研网提供线上直播。 

大会围绕“科学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主题,历时一天半,包含六个内容单元,共有4个主旨报告、1个专题报告、9场现场课展示及研讨、6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汇集了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研机构、一线学校共计115位领导、专家学者、教研员和培训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智慧。会议采用现场会+在线直播的形式举行。

11月11日上午,大会进入专题研讨环节,主题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共设立6个平行分会场,聚焦6个研讨专题,涵盖专题发言和专家点评环节。42位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教研员以及一线教师汇聚一堂、分享智慧。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万余人次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 


分会场1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分会场1由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燕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余凯作为点评专家出席会议。5位发言人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分享了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张燕副主任主持

专题发言1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以美育美”课程的创新实践


吴田荣校长做专题发言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书记、校长吴田荣从课程构建、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方面,介绍了学校“以美育美”课程体系、“三级路径+云端构建”相结合的实施路径(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全场域),以及从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三个维度构建的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专题发言2 实践导向、开放多样:吸引学生投入高质量学习


董红军校长做专题发言

KY.COM附属实验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董红军介绍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育人体系,并从“课程供给体系”“教师培养体系”“学生支持体系”三方面分享了用持续更新的课程让学生体验到富有活力的学校生活、用心打造教师队伍让学生获得有质感的优质教育、用全过程发展指导让学生成长有引领、有支持、有增值。 

专题发言3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学校探索


李晓辉校长做专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辉从国家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要求出发,围绕“优质均衡”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建设了涵盖学校(学生)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教师发展体系的特色学校范式,并推进集团化扩展。 

专题发言4 文化自觉 实践自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校本探索


金卫东校长做专题发言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繁荣实验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金卫东从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校本思行出发,分享了学校“养正教育”的实践探索,重视学校文化育人,引导学生成为“博文约礼、明理笃行”的时代新人。

专题发言5 指向素养提升的高质量科学教育


李笑非校长做专题发言

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成都市第七中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李笑非从“聚焦关键,整合科学类学科课程”“实践参与,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价值引领,优化系列化科普活动”等方面,分享了学校基于科学教育实施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改革探索。 

专家点评


余凯教授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余凯表示,5位发言人为大家呈现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样态。余教授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揭示了学校管理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层面:道——精神层面。要坚持学生中心,尊重个体差异,但要避免培养没有道德的优秀和没有灵魂的卓越。法——制度层面。涉及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组织管理范式创建、支持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体系建构以及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生态文化营造等。 术——技术层面。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协同育人的策略、信息技术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科学教育实施的方法等。 总之,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更好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根本在于促进人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分会场2 集团化办学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分会场2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史怀远主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作为点评专家出席会议。5位发言人围绕“集团化办学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分享了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史怀远副书记主持

专题发言1 问道西湖:集团化办学谱写全域优质


汪培新局长做专题发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以“人的问题”为主线,聚焦集团化办学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教师队伍结构、校本教研质量以及环境支持系统四大问题,回顾反思了西湖区集团办学历程。汪局长还表示,集团化办学要把握好“依法行政和自主办学、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碳、外在环境和内生变革”之间的关系,激发内心平和、向上的力量,回归教育本质属性。

专题发言2 教研部门引领普通中小学集群发展的海淀实践


姚守梅校长做专题发言

KY.COM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姚守梅分享了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探索的实践经验。集团充分发挥总校教研优势,构建了集团决策科学推进的治理体系,形成了集团优质资源共融共通的有效路径,丰富了集团学生全面发展的渠道,初步探索出一条区别于名校办集团的集团化办学新路径。

专题发言3 学校文化引领下的集团化办学育人新生态


杨刚校长做专题发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杨刚聚焦学校文化引领,阐述了集团构建育人生态的实践思考。他指出,学校文化与集团化办学是相伴相生、共同成长的关系,是集团化办学不断破题、不断升级迭代的关键所在。同时要重视建设开放多元的组织生态,打造包容、开放、共享的集团化育人环境。

专题发言4 立足集团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探索


郭杰校长做专题发言

北京汇文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北京汇文中学校长郭杰提出,资源稀释与校际壁垒是集团化办学中遇到的两个重要挑战,通过“造血”“输血”和“换血”等方式,培养集团骨干教职员工、建构学校诊断体系、强化集团研修,激发教师内在自驱力、成就感和幸福感,激活成员校教师发展内需,助推教师共同成长。

专题发言5 集团教研赋能“四养”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邓华校长做专题发言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兼校长邓华聚焦学校发展创新范式“四养”育人模式的构建,分享了集团教研赋能的创新实践、特色与成果。她表示,集团教研目标要注重价值引领生命成长;集团研修内容要聚焦立德树人的核心能力提升;集团教研采用了校外五级、校内三级的雁阵式内外联动模式,最终实现了集团教研赋能“四养育人”的统一性、科学性和生成性。 

专家点评


王烽所长点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对各位发言人基于集团化办学的有益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汪培新局长的分享充分体现了对集团化办学基本原则的把握;姚守梅校长分享了专业引领型直指内涵发展的宝贵探索;杨刚校长分享的共建共享理念是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郭杰校长基于教师队伍建设角度的讲述,呈现了他们务实的实践作风;邓华校长从教研入手赋能育人模式创新,让我们看到了集团教研助推育人质量提升的力量。 王烽所长提出,集团化办学需要有多样化的质量观,学校与自身比较所呈现的变化就是集团化办学效果的表现。集团化办学是让每一位参与者得到发展,教师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学生实现全面个性化发展。要从组织架构及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去厘清集团化办学中各方、各类人员的权责关系,从而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集团化办学的可持久发展动力。 

分会场3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分会场3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唐建东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褚宏启作为点评专家出席会议。5位发言人围绕“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分享了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唐建东副主任主持

专题发言1 指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区域教师研修实践


林秀艳副校长做专题发言

KY.COM副校长林秀艳指出,海淀区始终坚持研究引领、实践推进、分类分层、众筹共研,着力推进指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STEM课程及指向育人能力提升的教师研修课程的“双课程”建设,探索“区域-集团(学区)-学校-教师”四级联动研修模式,形成了海淀区基于STEM教育研究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专题发言2 厚植沃土 宽广融通——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大附中行动


刘小惠校长做专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暨联合学校总校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小惠围绕培养历程、培养目标及培养方略,介绍了人大附中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六项行动:立德为先、课程筑基、教学为本、活动添彩、健康至善、科研沉淀,充分体现学校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沃土、担当教育强国建设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专题发言3 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学校行动 


沈军校长做专题发言

北京市八一学校教育集团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军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介绍了八一学校作为科技特色高中的源起、建设目标及愿景,并在建设路径与实践中提到了课程体系建设、教师素养提升和治理体系重构,阐述了八一学校走向“世界一流科技高中”的行动路线图。 

专题发言4 让学生创造性成长


夏青峰校长做专题发言

北京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夏青峰从认识、路径和条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夏校长谈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学校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以及让学生创造性成长等重要观点。北京中学通过改进学科学习和日常活动等路径,以支持性的环境和创新性的教师为重要条件,促进学生创造性成长。

专题发言5 构筑学生成长生命场域 赋能创新人才卓越发展


葛丽萍副校长做专题发言

东北育才学校副校长葛丽萍提到,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是东北育才的价值追求,并从六个方面做具体阐述: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格;深化课程改革,滋养创新素养;推进课堂转型,激发创新潜能;打造创新型团队,成就卓越成长;探索多元评价,激发可持续发展;立足“家-校-社”三位一体,形成育人合力。

专家点评


褚宏启教授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褚宏启在点评中高度肯定了五位校长的精彩发言,五所学校的研究与实践分别体现了“大”“优”“深”“实”“全”五个关键字,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高度,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褚教授指出,创新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持续思考“教育如何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这一关键问题。区域层面要提供多种资源,重点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思维能力;学校层面要通过开设思维课、各科常态化教学和选修课、各类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等举措,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未来,希望以海淀进校为代表的区域教研以及以四所学校为代表的中小学教育能够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追求,全方位综合发力,为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分会场4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分会场4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坪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作为点评专家出席会议。5位发言人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分享了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陈坪副院长主持

专题发言1 宝山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张治局长做专题发言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张治分享了宝山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构建智慧同侪课堂,促进教育优质均衡;运用教师智能助手,助力教育减负增效;基于课堂分析循证,实现教师高效研修;构建教师发展画像,赋能教师精准培训;探索区域教育数据大脑,创新教育服务与治理体系。 

专题发言2 数智技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及赋能课堂教学变革——广州创新实践


曾海院长做专题发言

广州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曾海,对教育数字化变革路径做出系统分析,提出要以育人为核心、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和课堂为关键,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围绕队伍治理、师训模式、学习环境、课堂评价、课堂模式,分享了数智技术赋能广州教育的创新实践,强调以人机协同、人机共创的方式,赋能教师发展、构建课堂教学新样态。

专题发言3 新理念 新格局 新成就——数字化转型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刘晓昶校长做专题发言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书记、校长刘晓昶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教学新内涵、新特点、新样态,强调利用数字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介绍了学校在双师课堂、精准教学、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实际成效,并从教育安全性、技术集约化以及教师数字素养等方面进行反思与展望。 

专题发言4 教育数字化转型让师生遇见更美好的未来——长塘里小学“四有四自”教学研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肖陈慧校长做专题发言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教育集团总校长,长塘里小学党总支书记肖陈慧详细介绍了学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以研为基”的“四有”教研模式,即研有主题、研有课例、研有数据和研有反思;“以生为本”的“四自”教学改革,即自选资源、自学课例、自主合作和自我展评;围绕师生素养、办学品质、示范辐射三方面,介绍了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成效。 

专题发言5 技术赋能的双师课堂实践探索——以《赵州桥》为例


杜春焕老师做专题发言

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语文学科教研组长杜春焕分享了技术赋能双师课堂的实践经验与策略,即技术赋能,助力双师课堂有效实施;任务驱动,助力双师课堂深度推进;智慧众筹,助力双师课堂师生成长。面向未来的双师课堂,杜老师提出三点努力方向,即充分发挥远端教师的教学价值、多维度构建双师课堂模式,同时加强学情分析,探索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专家点评


冯晓英教授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教授表示,五位发言人的报告紧扣“数字化转型”和“课堂教学变革”两个关键词展开,她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体现出三个“新”,即新要素、新模式和新生态:新要素指教育大数据,借助大数据+AI技术,课堂教学更精准、更个性;新模式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新关系,即师师和、师生和、生生和、人机和,进而构建起课堂教学新生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热潮下的冷思考,底层逻辑是关注两个“一”:一切技术应用以育人改革问题为驱动,一切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推动课堂教学变革的两个关键是“顶层设计”和“最后一公里”:注重区域、学校、课堂、教师的顶层设计;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的落实。

分会场5 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高质量育人的策略和方法

分会场5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霞主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作为点评专家出席会议。5位发言人围绕“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高质量育人的策略与方法”分享了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赵霞副主任主持

专题发言1 “ 大思政”引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大兴实践


赵建国主任做专题发言

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副主席、大兴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大兴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赵建国介绍了大兴区在思政教育一体化方面的创新行动,主要分享了筑牢党团队工作一体化育人组织体系、顶层设计一体化实施路径、发挥课题引领作用和探索一体化德育的有效方式四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专题发言2 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研实践


任兴来老师做专题发言

KY.COM中学政治教研员任兴来分享了海淀区思政教研从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政教育一体化,从小初高思政教育一体化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探究与实践历程,并重点分享思政教育一体化教研的主要路径:研发教学课例、开展课题研究、构建一体化教研课程、开展联合教研以及基地校建设等。 

专题发言3 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小学实践


宋继东校长做专题发言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宋继东分享了学校建设思政教育课程群、挖掘各个学科“育人点”,构建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常态模式。以“长征精神”为主线,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借助学科力量、发挥活动实效、聚焦家校社共育等方式,助推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 

专题发言4 红色教育课堂的一体化建构与实施


范群书记做专题发言

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范群分享了“一主两翼”红色教育课堂的实践经验:通过学科、主题班会课、校本课程等课堂主阵地,筑牢信仰之基;通过开学礼、成长礼、青春礼的“三礼”课程,传承红色基因;通过体育文化节、科技艺术节、快乐读书节的“三节”系列活动,增强红色认同。 

专题发言5 生涯规划视角下的高中班主任工作创新实践


张磊老师做专题发言

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首席班主任张磊从生涯规划的视角,分享了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实践经验:科学指导学生选课,构筑同心、同道、同向的家校社思政共育新样态;从学生的思想困惑出发,以价值管理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价值观引领落细、落小、落实;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激发内驱力,以心态管理助学生实现人生梦想。 

专家点评


谢春风主任点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表示,5位发言人从自身角色的独特视角出发,聚焦思政教育系统化建设,形成了努力破解思政教育实效性这一时代难题的合力。 赵建国主任聚焦大思政的育人系统工程,从政策设计、实践研究、各方力量协同等方面呈现了大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任兴来老师围绕教研的内容与组织创新及持续开展学科德育等方式,实现教研从思政课程一体化到思政教育一体化,从关注课程到关注人的跃迁。 宋继东校长围绕思政教育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的系统化创新,以长征主题校本课程建设为例,具体阐述了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践。 范群书记坚守思政教育课堂主阵地,开展“三礼”“三节”活动课程,拓展了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空间。 张磊老师从学生人生目标出发,进行价值观引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成长的内驱力。

分会场6 教研助推科学教育质量提升

分会场6由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郝玉伟主持,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刘月霞作为点评专家出席会议。5位发言人围绕“教研助推科学教育质量提升”分享了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郝玉伟副主任主持 

专题发言1 以项目化学习促进科学教育质量提升的区域大教研策略


明建平局长做专题发言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明建平从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天津市和平区以项目化学习助推科学教育质量提升的探索:一是采取多方协作,优化项目化教研工作新机制;二是采取多元赋能,拓展项目化教学研修新方式,三是采取多样载体,探索项目化教学实施新样态。 

专题发言2 助力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海淀教研实践


崔琰校长助理做专题发言

KY.COM校长助理、中学教研室主任、物理教研员崔琰重点介绍了海淀区从教研方面助力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经验。海淀区基于现状调研,升级教研内容,强化区域科学教师研修与培训。构建“双课程”STEM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区域科学教育精品课程,组织海淀区骨干教师专题跟进式国际研修,加强校外科学教育资源融入,促进区域科学教育提质与增效。

专题发言3 教研助推科学教育质量提升——胡杨精神的启示


王素英老师做专题发言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王素英从胡杨精神引入进行分享。学校立足真实教材、学生疑惑、审视教材、利用教材、研磨教材、统观教材六大挖掘点,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比赛相结合、教师整体提升与团队打造相结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研探索。 

专题发言4 “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助推区域科学教育质量提升


孙红保副主任做专题发言

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孙红保分享了郑州市“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即建构区域科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系统,探查能力现状;将真实问题转化为教研主题,开展针对性的区域教研活动;开展教师能力测评,以评价引领教师素养发展。 

专题发言5 以STEM教育推进大科学教育的拱墅实践


卢夏萍研究员做专题发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STEM教育研究员卢夏萍分享了拱墅区从开展“短周期”项目、研制研修资源《项目化学习慕课》、多学科协同指导、开展长程教师研修项目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培养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大科学教育的有效实施。 

专家点评


刘月霞副所长点评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刘月霞对5个专题发言进行了点评。刘月霞副所长认为五个地区的教研实践,展示出了各地多年来教研转型取得的卓越成果:天津市和平区的“体系和机制建设”,北京市海淀区的“教研课程支持”,北京市朝阳区的“聚焦课堂的挖掘”,河南省郑州市的“教研模型的建构”,浙江省杭州市的“STEM实践研究”,五个地区的教研员都能给老师们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支持,为地区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学科教研怎样才是科学的、规范的?有什么样的策略和模型?要研究出来提供给大家。教研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改进教研方式,发挥更重要的教研支撑作用。”刘月霞副所长还表示,“教研员身上的责任会越来越重,在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的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6场平行研讨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学校体系建设、集团化办学、创新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变革、育人质量提升和教研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多视角深入研讨,分享智慧,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新时代教师育人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经验、新模式、新思考。 


文:牟长丽、鲁春秀、王永祥、王刘依、李海刚、孙琪、柯珊、张柳、杨智君、韩硕、谭文明、马萍、洪云、杜晶斐、许长明、琚鑫、崔琰、赵岩统稿:鲁春秀、牟长丽、王刘依、柯珊、韩硕、洪云、琚鑫

图:张烨、张治、徐磊、孙菲、杨家旺、肖金煌

编辑:夏玲玉、高琳、袁华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