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科学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一)
——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课堂教学研讨会暨首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
2023-11-10 19:55


会议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入探讨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经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交流、分享、推广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实践成果,2023年11月10日-11日,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课堂教学研讨会暨首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在北京市海淀区成功举办。 

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KY.COM承办,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支持,北京市八一学校、KY.COM附属实验学校协办,教研网提供线上直播。 

大会围绕“科学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主题,历时一天半,包含六个内容单元,共有4个主旨报告、1个专题报告、9场现场课展示及研讨、6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汇集了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研机构、一线学校共计115位领导、专家学者、教研员和培训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智慧。会议采用现场会+在线直播的形式举行。 

大会第一天上午,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000余人次线上线下参加会议。 








大会现场

第一单元 开幕式

10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书记张革,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主持。 


杨银付副会长主持开幕式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书记张革代表海淀区委、区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领导、专家及教育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海淀要打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富活力、更具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强区。重点做好: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抓实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确保党的教育事业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海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基础教育的贡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此次会议汇聚教育界高端优质资源,希望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深入交流,共享智慧,相互借鉴,共同成长,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张革书记讲话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突出课堂主渠道,增强育人主阵地,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把握好三个方面:拓宽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理解维度。从宏观和微观多个维度构建协同教育供给的体系,穿越多种边界,吸纳一切有益资源,注重育人载体的创新。辩证把握入学人口变化的长远态势。 近几年,中小学学位供给保障压力加大,要把基础教育现阶段的人口红利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红利,以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绿色低碳的减量发展范式。统筹考虑实际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北京在这一轮的中考改革中采用了“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总体思路。 


李奕副会长讲话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顾明远先生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学习、为进入社会打好基础,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就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本次研讨会关注了教育改革的重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学校、在课堂、在教师水平的提高。 

好课要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教育要通过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为国家高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力支撑。好课要关注到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发展。好课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一个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


顾明远教授讲话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指出,中国教育学会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许多积极贡献,为全国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搭建平台。海淀区委区政府、教工委、教委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是区域教研机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样板,同时作为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承担了大量工作。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切实夯实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关注三个方面:着力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普遍提升教师科学素质,重点提升科学教育教学能力;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希望与大家携手同行,共同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师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翁波副司长讲话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指出,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根基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突破口。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努力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要把握好五个方面:深刻把握新课程理念和特征,注重跨学科综合育人、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切实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加强科普教育,统筹校内外优质资源,创新科学教育模式;注重贯通培养,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供条件保障;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科学教师素养。 

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做出了特别贡献,海淀进校专业支撑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教研机构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先进经验。本次大会将深度交流分享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科学教育的优秀创新实践与研究成果,希望大家有所思、有所获、有所行。 


吕玉刚常务副会长讲话


第二单元 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委会主任郑永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杜荣贞在大会上作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吴谨主持。


吴谨副书记主持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1:航天人才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教授以“航天人才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

一、中国航天伟业。 航天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具有高站位、高牵引、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高回报的特质。当前我国航天运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 

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航天的成就和使命需要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中国航天年轻一代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肩负起了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三、人才成长与思考。 1.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中国要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抓住新科技、新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2.人才教育是系统工程: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持续探索、汇聚合力,着力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3.学习科学家的教育观:学习达芬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的教育观,即“注重实践、独立思考、兴趣爱好、创新精神”。 4.中小学教育思考:中小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现阶段中小学生获取知识途径更广,科学意识启蒙更早,实践动手能力更强。中小学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质疑能力;要以前沿科技为导向,提升课程科技含量;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激发学生原始创意;要塑造学生使命感,培养协同合作、勇于探索精神,深化科学与工程融合。 


杜善义教授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2:促进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与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委会主任郑永和教授以“促进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与思考”为题,重点介绍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现状、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和思考等。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现状。 1.未来人才培养亟需育人模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对未来人才提出新需求。要以推进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抓手,将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育转向能力和素养为本位的教育,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现代社会公民,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土壤。2.我国科学教育发展面临挑战。科学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尚处于“弱势”地位,青少年高阶思维培养起步较晚,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师资和教研队伍、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等亟待完善。

二、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1.以新课改为抓手推动科学、工程技术导向的跨学科实践。 2.聚焦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分层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3.运用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围绕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未来,可以从完善科学教师培养教育体系、提供精准多样的专业发展机会、提供丰富的科教融合学习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提升科学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持续建强健全高质量的科学教师队伍。 


郑永和教授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3:教研赋能: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以“教研赋能: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为题作主旨报告。罗副秘书长指出,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做好科学教育,加什么?做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要注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要增兴趣、增能力、增自信、增情怀,增加学生学习的真实践。当好科学教师,做什么?要善于设计学习活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将教学空间留给学生活动; 应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探究性、创造性活动,善于运用延迟判断策略,将评价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指导学生对活动结果进行演示和汇报、反思和改进; 应探索能帮助学生成为最好学习者的评价策略,指导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学习和研究。优化区域教研,研什么?优化科学教研,通过系统构建教研课程、专项教研破解难点、资源供给共建共享、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研究转化迁移应用、一体化联合教研、创新机制自主发展等多项举措为科学教师赋能。 


罗滨副秘书长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4:科技赋能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的海淀实践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杜荣贞以“科技赋能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的海淀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杜书记介绍了海淀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指出科技正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引擎,引领教育全方位的变革。

1.加强智慧教育顶层设计。海淀区积极探索智慧教育,首先在顶层设计上着力。通过制定规划、制度支撑、机制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推进智慧教育基础建设,并有智库加持,推进数字化教育转型。2.推进科技与教育融合创新。新应用丰富智慧教育场景:先行先试,聚力打造未来学校应用试验场;特色发展,智慧校园百花齐放;集团带动,迅速推广集团化特色应用。新技术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推进精准“个性化”教与学;推动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推进教师一体化智慧研修培训。新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学习型海淀建设;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社会。 新载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重塑教育管理服务流程;创新智能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推进新技术提升校园安全。3.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海淀区创办了少年科学院,多措并举,着力探索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杜荣贞书记作主旨报告

本次大会紧密围绕中小学科学教育、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念共识和行动方案展开深入的研讨交流,为全国教育同行提供了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盛宴。

大会第一天上午,领导讲话和专家报告为新时期科学教育变革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明晰了方向和路径。接下来,还将有9场现场课展示、6场分论坛,百余位专家和教师从不同视角展开精彩对话,汇聚实践智慧与前沿思考,敬请期待! 


部分领导专家合影 


文:王果、韩巍巍、杨智君、常琨、洪婕、鲁春秀、柯珊、孙琪 统稿:杨智君、洪婕、陈晓月、常琨

图:张烨、张治、徐磊、杨家旺

编辑:夏玲玉、高琳、袁华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