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海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名师大讲堂”第十二期活动顺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教育技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闫寒冰教授为全区1000余名骨干教师带来“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未来教育创新”的精彩讲座。
本次活动由海淀进校师训部樊凯老师主持,采用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进行,师训部副主任张晓(主持工作)、师训部全体教师,以及部分海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线上参与活动。
海淀进校师训部樊凯老师主持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闫寒冰教授作讲座
讲座中,闫教授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未来教育创新,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区域治理四大领域,明确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面向核心素养的因材施教、基于领导智慧的学校治理、能力本位的规模化精准研训、高位公平的区域教育治理等价值追求与突破创新。此外,闫教授还针对一线教师目前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即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回应核心素养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诉求,如何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模式变革、资源建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变革等,借助前沿实践案例呈现,详细阐述了以教育新基建和数字基座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通过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资源建设、数字素养提升三个路径来促进数据驱动的流程再造,即教、学、管、考、评、研究、服务、资源、活动、家校等十个教育场景的重塑。
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图
通过闫教授深度解析,老师们深刻体会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是破解质量、规模、成本之“不可能三角”。为了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既要从应试教育导向转变为核心素养导向,又要基于数字技术变革与教育创新实践。
讲座最后,闫教授与线上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答疑,针对如何在常态的教学场景下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在基于数据形成或者鉴别教育教学决策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要点,如何平衡“精准学习”与“灵感顿悟”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协同教育评价改革和数据赋能,如何利用数据赋能形成教师画像等问题,给出了非常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对教育的赋能,更是对教育的变革和重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标志是人机融合,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未来教育的创新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怎么去应对这些变化?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持续地关注研究,不断地学习实践。此次活动对于促进海淀区骨干教师深入探索并实践数字化转型与未来教育创新,把握好从网络化向智能化跃进的重要历史节点,明确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继而加快海淀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名师大讲堂”是海淀进校师训部面向海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特别设立的高端研修活动,属于骨干教师公共课程。该活动从2022年5月开始到现在已成功举办十二期。每月都会邀请一位人文社科、科学技术、教育教学等领域的全国知名学者,面向区域内外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高端学术讲座,旨在通过专家的思想引领,为海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文/图:樊凯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