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双名计划”)启动,海淀进校是10所入选的名师培养基地中唯一的教师研修机构。2023年2月,通过基地和学员的双选,来自全国10个地区的11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成为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海淀进校基地的学员,培养周期为三年。2023年2月-6月,海淀进校基地先后开展了学员参访海淀进校、导师学员座谈会、“专业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
7月3日,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海淀进校基地研修正式启动。北京市教委李奕主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专家工作组黄贵珍秘书长,海淀区委教工委王方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KY.COM罗滨校长共同为基地揭牌。
启动仪式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秀艳主持。
林秀艳副校长主持活动
北京市教委李奕主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赵静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专家工作组黄贵珍秘书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朱生营主任、罗容海副主任,海淀区委教工委王方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KY.COM罗滨校长等领导参加了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王磊教授、李春密教授、吴欣歆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张景斌教授,北京教科院吴正宪老师,北京教育学院陈晓波副教授、李怀源副教授等作为专家代表参加了活动。
参加研修启动的还有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培养计划海淀进校基地的11位学员和实践导师、跟岗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期名师领航海淀进校基地学员代表,海淀进校部分干部和教研员。
介绍培养方案
海淀进校基地负责人罗滨校长从基地概况与优势、研修设计与规划、培养特色与亮点、项目机制与保障四个方面介绍了基地特色及培养方案。
罗滨校长介绍基地培养方案
罗校长指出,海淀进校基地基于国家名师培养计划定位、地方教育发展需要、学员自身成长需求,充分利用海淀优势,遵循名师成长规律,“一人一策”制定培养方案;汇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最优秀的智力资源,搭建以教研员为核心的四导师团队;构建“T-U-G-S”培育模式,教研机构和高校、中小学、地方政府联合培养。海淀进校基地将为学员提供专业性、个性化成长平台,促进学员再突破、再发展,做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
介绍管理办法
朱生营主任介绍管理办法
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朱生营主任介绍了名师培养计划管理办法及相关要求。朱主任指出,新时代“双名计划”目标新、对象新、机制新,同时明确了名师培养在优秀教师培养体系中的龙头地位,明确了工作室建设是名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明确了数字化融入名师名校长培养的全过程,明确了培养结业考核的具体任务。
朱主任也对未来名师培养工作提出了建议:深度研学,凝练名师教学风格。在基地引领下凝练教育思想,不断开展专业修炼,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引领带动区域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整体提升。教育帮扶,锤炼名师精神底色。承担教育帮扶任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厚植教育情怀。
为导师颁发聘书
海淀进校基地链接理论和实践,组建了由理论导师、实践导师、跟岗导师、教育导师组成的四导师团队,共同助力名师学员的成长。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为导师代表颁发了聘书。
领导为导师代表颁发聘书
领导讲话
王方书记讲话
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王方在讲话中首先感谢了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对海淀教育的肯定和支持。海淀教育规模大、样态多、类型全,基础教育办学规模位居全市之首,具有良好的名师培养基础和资源,海淀进校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培养基地,是海淀教育的大事,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与支持。
王方书记也同时对名师培养工作提出了三点期待:一是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名师培育的新高地。教育是海淀兴区强区的重要支柱,海淀进校基地要在总结首期名师领航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全区教育经验和优势,不断探索和完善名师培育的海淀模式,建设名师培育的新高地。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教师数字化培育的新场域。海淀教育依靠科技创新优势,初步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路径。未来,要用好海淀的科技优势和资源智库,探索和构建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师培育的新模式、新路径,探索教师培育数字化提质增效。 三是借力名师培养,做未来名师培养的引领者。以“双名计划”为抓手,探索“学员-基地-区域-全国”教师协同联动发展,有力开展名师培育的海淀行动,发挥名师培养示范引领作用。
赵静处长讲话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赵静首先肯定了海淀进校在服务全国教育改革发展重要任务、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基于此,赵处长提出三点要求:希望各位名师切实承担时代责任。名师要主动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要做具有大学问、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希望各位名师扎实落实创新人才培养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各位名师处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要有意识地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希望各方协同做好名师培养工作。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需要各方协同合作,汇聚最好的课程和资源,共同助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跃升。
李奕主任讲话
李奕主任首先代表北京市委教工委、北京市教委向海淀进校名师培养基地研修启动表示热烈祝贺,对海淀进校和罗滨校长一直以来为海淀教育、首都教育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感谢。他表示,“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基地落户海淀,是教育部在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背景下给予北京的信任和机会。
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程,要打造“大先生”,建设“精师”“人师”统一的教师队伍,这是教师培养要有的担当和定位。面对教育强国建设,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大先生”们思考探索如何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在落实“双减”中做好“加法”以及“乘法”,并提出三点期待和希望。
创造减量发展下的新发展模型。不以要素上的投入或者聚集去寻求教育质量的发展,而是以减量化、内涵式发展去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关注教育的数字化。教师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其变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动能,在教育数字化新赛道、新场景上做出积极探索。关注学科交叉及平台建设。名师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师,应该具有适度学科交叉的教学能力。只有教师综合素养提升,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学生。
首期学员代表发言
孔冬青老师发言
河南省济源市济渎路学校正高级教师、河南省数学特级教师孔冬青老师形容海淀进校基地是“引擎”“灯塔”“火把”“温馨之家”。她认为经过海淀进校基地的精心培养、悉心指导、细心照顾,以及搭建的高层次平台,学员们逐渐积淀了深厚的专业素养,修炼了高尚的师德师风,激发了浓厚的工作热情,培养了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精神。孔老师祝贺“双名计划”新学员进入成长快车道,希望各位新学员能够在海淀进校基地顶尖导师团队的引领下,努力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名师,做无愧于新时代的“大先生”。
罗蓉老师发言
云南省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明致学校正高级教师、云南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罗蓉老师以“走过教育四季,不改教育初心”为主题做分享。她感恩海淀进校基地配置高端豪华的导师阵容,感恩亦师亦友的专家、学者,引领着学员以强烈的使命感去接受重重挑战和困难,坚定信念,坚守教育初心,将教育工作做到极致。罗老师希望新学员肩负起推进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珍惜学习机会,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积极带领区域内教师砥砺前行、共同进步。
本期学员代表发言
李维民老师发言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正高级教师、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李维民老师对海淀进校基地的专业培养和悉心关怀表达感谢。他表示一定会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全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突出理性思考,凝练教学思想,努力让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最大价值,有效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屈辉老师发言
湖南省衡阳高新区成章实验学校雁鸣溪小学正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屈辉老师分享了成为新时代“大先生”的三条路径:学做“明辨”之师:加强专业成长的“四个相统一”,探索解决基础教育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学做“明白”之师:做到对学科素养了然于心、学习原理深谙于心、学生特点了如指掌、教育目的视作信仰、师德底线奉为圭臬。争做“明日”之师:未来三年必将经历“学习力的积淀到科研力的突破再到思想力的升华”的过程,也定将成为响当当的明日之师。
导师代表发言
张鹤老师发言
海淀进校教研员、数学特级教师张鹤老师指出,做教学的研究者是成为“大先生”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做到五点:一是要有专业性,体现在研究教学的规律和把握课堂教学的逻辑上;二是要有学术观念,要能够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教学观点并上升到理论,指导更多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三是要有引领性,独立思考,引领老师们一起做教学研究;四是乐于分享研究成果,让更多的教师一起来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规律;五是做教学的创新实践者,要探索知识的本质和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支瑶副校长发言
海淀进校化学特级教师支瑶副校长希望大家未来三年一起努力,祝愿大家三年后收获满满,并与大家分享了两个关键词:“目标”和“我们一起”。 目标:未来3年的目标,除了“八个一”的成果清单,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两个一”,即一个教育主张、一份责任担当,更好地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一起:希望大家与导师团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一起实践,实现“陪伴式成长”。
郑国民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首先代表导师团队和海淀进校培养基地欢迎学员们的到来。郑教授认为,海淀进校的影响力,源自于教研对于教师发展的专业支撑作用,源于区域教育质量的高水平发展,源于海淀区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师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未来更期待名师学员们能够在实践层面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生成具有创造性的经验,转化应用并落地实施。未来三年,愿意与老师们共同成长,努力做“四有好老师”和新时代的“大先生”!
导师学员见面会及工作研讨
启动仪式之后,海淀进校导师和学员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学员指导与工作研讨,理论导师、实践导师、跟岗导师和教育导师与名师学员们齐聚一堂,共同规划未来发展路径,细化学员培养方案。
研修启动之后,学员在海淀进校基地的首次集中研修正式开始。未来,海淀进校基地将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创新的双重优势,整合资源,协同培养,拓宽教师培育的空间,构建名师成长的良好生态,为海淀、首都、国家教师队伍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韩巍巍、鲁春秀、刘丽丽、杨智君、牟长丽、耿雅静、孙琪
图:徐磊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