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办学
一体化联研||如何发挥化学实验在认识模型建构中的作用——海淀“大教研”之“一体化联研”和“双师课堂”(十)
2023-05-09 09:44

背景:海淀区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区,也承担了北京市“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自2021年12月开始,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助力的“一体化联研”和“双师课堂”的系列研究与实践探索,助力优质资源的校际间共享和教师集群成长,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和教研提质,深入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与教研新模式。


2023年4月3日-5月5日,海淀进校教育集团5所中学(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海淀进校附属实验香山分校、海淀进校附中、海淀进校附属玉渊潭中学、海淀进校附属地质中学)与海淀区北部新区3所中学(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北京中法实验学校)高中化学教师组成研究实践共同体,围绕“如何发挥化学实验在认识模型建构中的作用”主题,以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课例为载体,共开展了4场技术赋能的8校一体化联研活动。海淀进校副校长、中学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支瑶,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北大附中原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李冬梅全程指导。活动由海淀进校教科室杨智君老师主持。


各校一体化联研


杨智君老师主持


“双师课堂”教学实践

海淀进校附属玉渊潭中学党玉琴老师和海淀进校附属地质中学张思琪老师组成“双师协作伙伴”,共同完成《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教学设计,并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策略,为两校高一学生呈现了一节精彩的双师课。两位教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放大追踪、协同编辑、拍照上传等多种工具,默契配合,协同教学,通过“观察实验与分析假设”“建构原电池模型”“深化原电池模型”和“设计原电池方案”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与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建构原电池认识模型并迁移应用。在技术助力下,两班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交流分享,有效促进了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双师课堂”教学实践

一体化联研

教师说课

双师课结束后,党玉琴老师和张思琪老师从教学内容与实施、教学实践的迭代思考、感悟与收获三个方面进行了说课反思。两位老师深度参与了4次联研活动,在教研员的精准指导和各校同伴的帮助陪伴下,通过多次深入研讨交流、教学实践探索和优化改进,逐步突破学生发展的障碍点和教学中的关键难点,实现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三次进阶迭代,丰富学生对原电池模型认识的能力进阶。两位老师在不断调整优化、反思改进的过程中更新了教学理念,对于学科本质和技术助力的教学实施有了更深的理解,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党玉琴老师说课


张思琪老师说课

研讨交流

联研过程中,老师们围绕电池认识模型的表征和发展路径建构、实验素材的选取和使用、“目标-活动-评价”的一体化设计、技术赋能的教学实施、双师教学分工和策略的优化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通过共享文档协同编辑,线上互动交流研讨成果。研讨层层递进,不断迭代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共同突破化学学科中电池认识模型建构的关键难点,探索提升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教学策略与路径,促进8所学校教师集群成长。 


跨校研讨和交流分享

5月5日,海淀进校附属中学胡植全老师、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彭丹老师、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任红老师从学科本质、技术赋能的联合教研和双师教学模式、参与联研的收获感受等方面展开交流和分享。老师们提到,一个月来深度参与了一体化联研活动,更加明确了化学实验在认识模型建构中的作用,能够站在学生视角反复思考如何理解与构建模型、如何使用模型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等;明晰了“一节好课”的标准和规范撰写教学设计的要求;信息技术赋能的双师课堂教学有效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听到了更多好课,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促进教研组教师基于学科本质由点到面开展深入研讨,拓宽了校本研修的思路。


教师代表发言

专家指导

海淀进校副校长支瑶作“基于数据的双师课堂教学分析”以及高中化学学科一体化联研整体设计实施的总结反馈。

参与联研的老师们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技术应用三个维度评价了本节课。客观题的量化评分结果显示,技术支持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教师的指导示范和活动组织等条目得分相对较高。“亮点”词频分析显示,本节课双师配合默契,教师讲解到位、指导充分,任务设置引发深入思考,环节衔接好。同时老师们还从教师教学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为本节双师课提出改进建议,并思考了“磨”出一节好课的关键点。

支校长提到,设计实施本次系列联研的意义除了要探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和教研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备课,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提质的关键在于站在学生立场,一节好课要结构合理、优质均衡,将好的教学设计高效地在课堂上转化落实。


支瑶副校长点评指导

总结讲话

北大附中原副校长、北京市信息技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冬梅充分肯定了本节课在素养落实、技术支持、双师配合方面的效果,感谢两位老师在技术助力的双师教学模式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同时,李老师也对下一步优化教学实施提出了改进方向,建议让学生更好地建构概念,扎实经历建模“对比”“关联”“概括”“论证”的全过程,实现思维的转变、素养的落地。


李冬梅老师总结讲话

一个月以来,基于双师教学课例的联研实践充实又高效,8所学校的老师们在联研过程中众筹智慧,共研共享,相互赋能,深入思考并理解了基于化学实验的认识模型建构策略、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学生立场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技术赋能的教学与教研等方面,师生收获成长。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海淀进校将持续探索技术赋能的教学与教研创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构建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海淀教育新生态。


文:教科室

图:教科室

编辑:夏玲玉

集团办学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