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5项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双减”专项课题顺利结题
2023-04-23 16:21

2023年4月19日,海淀进校组织召开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双减”专项课题集中结题会。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林立教授、白欣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副主任王颖副编审,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正高级教师何琳老师五位专家全程参与指导。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核心成员、海淀进校教育集团科研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海淀进校教科室教师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交流研讨。本次结题会由海淀进校教科室杨智君老师主持。


结题会现场


杨智君老师主持


结题汇报

海淀进校师训部副主任马萍老师代表课题组汇报“基于‘云资源’应用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本课题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海淀·空中课堂”提供的教学资源为基础,通过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探讨如何将平台的优秀资源转化为教师的备课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开展混合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形成了基于“云资源”应用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和课例。


马萍老师汇报

海淀进校生物教研员杭跃男老师代表课题组汇报“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评价研究”。本课题根据对历年北京市生物学中考和学考题的分析,明确了科学思维的评价维度。进行原创试题命制,并针对海淀区典型学校学生作答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选取能够承载相应科学思维的具体课例,设计开发建模相关评价量观,评价和促进学生建模能力发展。


杭跃男老师汇报

海淀进校生物教研员、创新教育中心张柳老师代表课题组汇报“项目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本研究建构表现性评价整合应用于项目学习的设计与教学、教师研修课程中,总结出项目式学习和表现性评价的整合特征、关键点。通过实施项目,发现整合表现性评价的项目式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工程实践能力、科学创造力,项目式学习和表现性评价需要建立跨学科、跨学段的教师研究和实践共同体。 


张柳老师汇报

海淀进校职教研修室洪婕老师代表课题组汇报“基于‘文化+科技’特色的中职教师专创融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本课题基于教师需求和国家、海淀区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要求,创建了“一体二翼、三课四域、五环六能”中职教师专创融合培训模式,以“文化+科技”为两翼,实现教师培训特色的多元性。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案例集》《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手册》等系列成果,成果显著提升了中职教师的专创融合能力。 


洪婕老师汇报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杨帆老师代表课题组汇报“小学英语写作的育人价值的教学内化研究”。本研究以小学英语写作育人价值的内化为研究要点,围绕以育人为导向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构建了以育人为导向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框架。经过实践,验证了框架的可行性,同时也证实了“后方法”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适用性。 


杨帆老师汇报


专家点评指导

五位专家对课题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5项课题通过评审、顺利结题。5项课题紧跟新形势,对标新课标,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研究工作有创新,研究内容聚焦、思路清晰、过程严谨、方法适宜,理论和实践操作扎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效果,对学科和跨学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五位专家从专业视角对课题的持续优化改进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明晰核心概念:基于概念原理和实践经验,融入个人理解和思考,详细解读和阐释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转化研究成果:关注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将其转化为研修课程、试题、案例和论文等,实现成果的有效迁移和应用。

规范文本表达:进一步梳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关注研究设计与研究实施的一致性,强化梳理提炼和规范表达。

深化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未来要继续深化研究方向,细化研究内容,以终为始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乔爱玲教授点评指导


林立教授点评指导


白欣教授点评指导


王颖副编审点评指导


何琳老师点评指导


总结讲话

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首先代表课题组老师感谢专家的专业指导,感谢各个课题组1年来扎实的研究实践工作,产出了丰硕的成果,并对顺利结题的5项课题表示热烈祝贺。同时,林校长对接下来的优化方向也提出三点希望:第一,研究逻辑。课题研究是科学规范严谨的系统设计,要注意题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各要素的一致性。第二,行文逻辑。结题报告的文本撰写语言表达要规范、简洁明了,尤其要突出研究成果和研究发现。第三,发展逻辑。要进一步提炼并转化成果,将研究和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教研、培训、命题等工作的实际应用策略和学术发表的理论成果。


林秀艳副校长讲话 

5个课题组通过一年多的团队攻坚,边研究,边实践,在结合日常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内涵,聚焦学科育人价值、资源应用、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诸多热点问题,形成了包括典型案例、优质课例、路径策略、实践模型、调研工具、编著论文等一系列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回应了“双减”背景下对课堂教学提质、教研提质的新要求。

结题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各项目组还将以此为新起点,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继续深入研究,卷入更多优秀教师参与,持续推动成果的广泛应用和转化升级,在研究中提升教研工作品质,更好地服务海淀师生。


合影留念


文:教科室

图:孙菲

编辑: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