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入了解教育部各试点地区、学校在推进人工智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4月3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卿素兰博士、副研究员燕学敏博士、副研究员陈春勇博士、助理研究员刘妍博士一行,受教育部委托,来到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调研海淀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项目开展情况。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王方,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罗滨,副校长林秀艳,校长助理、师训部主任刘锌,校长助理、信息与技术中心主任钟建业,以及项目组部分成员、3所试点集团(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参与本次调研。调研分为两部分内容:上午是区域调研及听取汇报,下午是学校实地调研。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罗滨主持。
罗滨校长主持
调研现场
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王方对中国教科院专家赴海淀调研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王书记表示,海淀区委教工委、区教委非常重视试点工作,系统推进,扎实有效实施,区域层面以及各试点集团(校)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助推海淀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海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期待中国教科院的专家能够对本项目的开展以及海淀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指导和帮助。
王方书记讲话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师训部主任刘锌做题为“创新驱动 内涵发展 增效提质——海淀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项目阶段总结”的汇报。
刘锌校长助理做项目汇报
海淀区试点工作坚持创新驱动、系统规划、问题导向、项目互补、一体化发展原则,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技术等支撑 “六大行动”的持续开展,实现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打造、两个新模式的构建以及一批优秀成果的积累,最终服务于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达成。目前,海淀区在试点六大行动上的取得的探索和成效包括:1.推进智能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智能环境;2.探索技术赋能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促进课堂教学提质;3.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助力“双减”政策落地;4.开展人工智能支持的联合教研,促进教师一体化成长;5.建设数据支持的“精准培训”体系,支持教师进阶发展;6.积累梳理阶段性经验,培育创新研究成果。
下一步,海淀区将继续瞄准试点工作的总目标,强化基础建设,聚焦关键问题,纵向深入实践;加强研究引领,加大培训力度,发挥团队作用;优化各项机制,探索创新路径,培育实践成果。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钟建业以“基于平台和空间应用的海淀教研创新”为题进行汇报。他主要从基于平台的混合式研修、空间赋能的多元化研修和技术支持下的研修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钟建业校长助理汇报
在基于平台的混合式研修方面,“海淀教研平台”自2021年9月全面上线以来,累计开设课程385门,涵盖全部学段、全部学科,累计开设研修活动3667个,31737人参与各类研修活动共计808506人次,为混合式研修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与技术支持。在空间赋能的多样化研修方面,基于不同类型教师研修的实际需要,海淀进校新校区目前已设计并打造了多样化的研修空间,如普通教室、阶梯教室、工作坊、互动教室(双屏、多屏)、研讨室、专业教师、实验室和基本功测评室等;在技术支持下的研修创新方面,下一步,海淀进校将重点持续建设以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为代表的未来研修空间和以XR沉浸式全景仿真演播室为代表的未来资源制作空间。此外,规划中的研修空间还包括人工智能实验室、在线教学与教研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教师实习实验室等。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秀艳以“人工智能助力的一体化联研和双师课堂”为题,从内涵阐释、实践探索、经验与成效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四个方面,介绍了海淀进校教育集团试点相关工作及成果。
林秀艳副校长汇报
一、内涵阐释
一体化联研,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跨校跨地区教研新样态。这一教研新样态联合了学校、教师、学生、资源、工具,也实现了技术工具与学习活动的创新联合,具有“聚焦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依托教研员的专业指导”等重要特征,旨在打破时空壁垒,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师集群成长。
二、实践探索
海淀进校教育集团自2021年10月开始,以“技术赋能的一体化联合教研”为大主题,先后开展了12个系列、40余场联研活动,共有7个学科的双师课堂探索,覆盖集团内9所学校,500多位教师深度参与。每一场联研活动均有具体的主题和系列化的阶段探索过程。
三、经验与成效
经验反思:“一体化联研”的双循环流程,其中,好教师是前提,好课是关键,好技术是支撑,好团队是保障;“一体化联研”的三层实践模型,包括目标层、实践层和保障层;“一体化联研”的关键要素:联研方案、联研团队、联研场景和联研工具。
成效:更多学生活动优质资源;全国各地教师的在线参与、共同成长;“一体化联研”活动被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副校长刘丽以“踔厉奋发新机遇 勇毅前行新成就”为题,从双师课堂实践、精准教学实践和教师队伍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教育集团的试点阶段工作。
刘丽副校长汇报
1.双师课堂实践
学校基于需求,通过技术赋能,打造了四种双师课堂模式,包括本校和分校的双师课堂、本校班级之间的双师课堂、特殊需求下的双师课堂、和外省市友好校间的双师课堂,能够有效打破时空限制,共享优质资源,实现本校和分校的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优质资源辐射。
2.精准教学实践
学校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根据学情和管理需求,开发和使用了符合本校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诊断平台和作业管理平台。教学诊断平台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数据汇聚成大数据,实现过程性评价和教学评一体化,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精准的指导作用。作业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作业统筹,调控作业结构,切实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3.教师队伍发展
学校通过构建听评课平台和媒资平台促进教师队伍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听评课平台能够助力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助力有经验的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和更进一步。媒资平台则能够促进集团内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马玉娟以“培根铸魂 数智赋能 创新发展”为题,从三个维度介绍了八一学校教育集团人工智能试点项目,分别是:通过TPACK项目促进课堂教学提质行动,通过智慧作业助力作业提质行动,通过教师研修系统助力“精准培训”行动。
马玉娟副校长汇报
1.TPACK项目
依据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理论,通过思维可视化研修项目、教师科技素养提升项目、校级重点研究课题和工作坊等多种途径,提升了教师的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
2.智慧作业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校加强了作业的统筹管理,开展智慧作业研究项目。通过建立符合本校学情的高质量作业库来提升作业有效性、发展性;利用作业机、扫描仪、移动终端等智能硬件设备进行学情采集、学情画像的自动分层和动态更新;智能引擎依据高质量作业库向学生科学推送分层作业,从而实现减量提质、以评促教。
3.教师研修系统
学校通过建设与应用教师大数据,促进教师管理评价改革。通过技术赋能,为教师研修提供了在线的教研空间、科研空间、工作坊研修专区,利用智能研听课系统进行集团校本研修。此外,还依据教师的能力评估、需求评估、成就档案和研修档案构建了教师数字画像3.0版。
听取汇报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卿素兰对海淀区的试点项目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表示,海淀区的试点项目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项目整体规划定位精准;二是智能环境建设领先;三是智能技术与教学、教研、培训深度融合;四是研究引领技术改造和重构教学、教研、培训。她建议,海淀区进一步加强对各学校人工智能基础建设、教师智能素养现状的调研。未来,调研组将会根据海淀区和全国各试点区的调研情况,撰写决策咨询报告报送教育部。
卿素兰副所长做指导
集体合影
下午,中国教科院专家分组到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学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专家观摩了两所学校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现场课,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存在的障碍和改进建议,与参与该试点项目的干部和教师代表进行交流座谈。最后,专家组对两所学校的项目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并针对后续项目的推进方向和策略提出了宝贵的指导建议。
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学部)调研现场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调研现场
未来,海淀区将以本次调研为契机,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高质量达成预期目标,为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贡献海淀力量。
文:张晓、李佳、谭文明
图:徐磊、李炯、徐槐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