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背景: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文件精神,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研讨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2年11月12日-13日,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KY.COM举办。
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KY.COM承办,会议主题为“强师•提质:赋能高质量育人”。
本次大会历时两天,包含七个单元的内容,共有4个主旨报告、6个专题报告、1个局长论坛、5个校长论坛、8个教师论坛。会议采用“现场会+在线直播”的形式举行。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委教工委、教委,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领导,高校专家学者,各级教师研修机构的教研员和培训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线同步观看直播。大会第一天,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万余人次线上线下参会。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会场现场
部分现场参会嘉宾合影
开幕式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中国教育学会杨银付秘书长、赵应生副秘书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其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赵宇副处长、教师工作司宋长远副处长,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方、区纪委监委驻教工委教委纪检监察组组长张玉磊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主持。
杨念鲁常务副会长主持开幕式
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王方代表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向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和“金名片”,是海淀兴区强区的重要支柱,为海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海淀区牢牢把握“学生”和“教师”这两个群体,兑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承诺,努力担当起引领教育改革的重任,立足海淀,服务首都,辐射全国,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教育强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海淀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得益于海淀进校的教研创新和专业支撑!
本次会议是海淀教育创新发展的一次契机,对于海淀区乃至全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初中教育质量和教师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海淀区愿意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深入探讨,交流成果,共享智慧,相互借鉴,共同成长,为高质量育人赋能。
王方书记致辞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其军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会议主题紧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为全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场超高规格的学术盛宴。
海淀进校作为初专委、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秘书处,为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也为全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如何以首善标准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孙主任从“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四方面对首都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
希望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继续凝聚专家、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智慧,研讨赋能高质量育人的路径与策略,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
孙其军副主任讲话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贯穿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的一条主线。
办好基础教育,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靠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这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在罗滨理事长的带领下,开展了许多有重要影响力的活动,持续促进初中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广、影响面最大的教育学术组织。进入新时代,学会将继续在服务教师、引领教师、成就教师上积极作为!
朱之文会长讲话
主旨报告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KY.COM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在大会上作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方主持。
王方书记主持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
1.坚定办好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历史自信
新时代十年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基础教育“四梁八柱”基本确立;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急难愁盼有效缓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这些成就有力促进社会公平、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撑国家人才战略,更增强了在新征程上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的历史主动。
2.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赋予基础教育的崇高使命
深刻理解:基础教育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力量,是为人的一生成长打基础的教育。 赋予使命:明确持续深化、创新突破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一步夯实打牢、办好办强基础教育“基座”。
3.切实增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
进一步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奋力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育人根本问题,着力做实培根铸魂;聚焦支撑人才战略,着力培育创新素养;聚焦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振兴乡村教育;聚焦提升教学效能,着力增强发展动能;聚焦优化教育治理,着力深化综合改革。
未来,要踔厉奋发、开拓进取,为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吕玉刚司长作主旨报告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题作主旨报告。
1.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位谋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系统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布局。教师队伍与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密切相关,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
2.全面推进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以“强师计划”为牵引,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加快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
(2)健全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优化调整教师队伍建设布局,提升队伍治理水平。
(4)强化培训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
任友群司长作主旨报告
服务“双新”“双减”的教研新作为
KY.COM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以“服务‘双新’‘双减’的教研新作为”为题作主旨报告。罗校长提到,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双减”“双新”的大背景下,教研机构要有新作为,以专业服务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回应教师学习的新需求
教研机构要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以技术赋能教师更好地胜任工作、实现自我成长,促进校内提质,让更多学生听到更多好课。
2.探索基于AI的一体化联研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海淀区持续开展了人工智能助力的、以课例为载体的一体化联研,尝试探索了5个学科的案例,并逐步凝练出基于“一体化联研”的“双师课堂”双循环实践流程。
3.促进跨地区的协同提质
要重新定位机构职能,重新构建教研课程,再造教师学习流程,创新教育帮扶范式,全方位协同,以技术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面对新时期的新变化和新需求,教研要主动作为,这是一种聚焦教师实践的作为,是研究型实践者的作为,是创新协同机制的作为,是AI助力教研提质的作为,是区域大面积提质的作为。海淀区将持续探索技术赋能的教学、教研和教育帮扶的新范式,以超前的思考、深入的研究、落地的实践高质量支持教师学习,促进教师集群成长。
罗滨校长作主旨报告
学科实践与综合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以“学科实践与综合学习”为题作主旨报告。崔教授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学,“新”在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因材施教,并聚焦学科实践和综合学习作出解读。
1.学科实践
立足问题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实践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虚探究”“假探究”以及“乱动、盲动”等问题普遍存在,没有发挥育人实效。学科实践,就是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
其实质是指在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科的概念、思维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做法。学科实践代表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进展。站在育人立场,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学科素养培育要强化学科实践,超越传统的知识讲授和通用的探究学习。
2.综合学习
学习要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素养,综合学习是“联结”引领下的学习方式重要变革。
新课程建构的综合学习具体有三条路径:学科内知识整合、跨学科学习、综合课程学习。综合课程实施充满挑战,新课程强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立足学科推进综合学习的重要探索,强调综合的学习,而不是学习的综合。新课程建构的综合学习针对三重割裂、建立三重联结:第一重联结是学科内容的知识关联,强调素养导向下的知识整合;第二重联结是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强调学用结合;第三重联结是知识与自我的关联,强调学思结合。
崔允漷教授作主旨报告
局长论坛
12日下午,召开了以“通过集团化办学整体提升区域育人质量”为主题的局长论坛,来自北京、浙江、江苏以及陕西4省市5个地区的教委主任(局长)共聚一堂,分享了各自区域的集团化办学发展历程,提出了集团化办学提升区域育人质量的改进策略,探讨了集团化办学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相关举措,为全国集团化办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方华主持。方华主任与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原局长赵群筠一起进行了精彩点评。
论坛嘉宾合影
方华主任主持
主题发言1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海淀区教委主任杜荣贞以“多元 个性 高位 均衡——北京市海淀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主题发言。杜主任着重从三方面进行分享:基于文献研究,开展了集团化办学的内涵要素分析与思考;聚焦海淀区集团化办学,分享了海淀区集团化办学在完善治理结构、统筹人事管理、评价引领等方面的7大创新举措;梳理发展历程,对集团化办学存在问题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反思与谋划。
杜荣贞主任发言
主题发言2
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副主席、大兴区教委主任赵建国作了题为“汇聚新动力 展现新窗口 着力打造首都南部教育发展新高地”的主题发言。赵主任基于大兴区的教育现状,着重分享了2020年以来,大兴区通过跨区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本区薄弱学校协同发展的区域集团化办学创新实践。目前办学成效在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均有大幅跃升。面向未来,提出“全覆盖、真融合、有特色”的展望。
赵建国主任发言
主题发言3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教育系统党委书记、教育体育局局长饶小华以“集团化办学下‘名校+’工程在高新区的探索”为题作主题发言。饶局长分享了“名校+”作为支撑高新区发展、让教育更加公平的重大改革举措,满足了高新三次创业发展需要,回应了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盼。通过强化保障措施、激发办学活力、聚焦优质均衡举措,在教学、教科研、素质教育等方面持续推进,达成了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成效。
饶小华局长发言
主题发言4
江苏省启东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启东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海峰作了题为“集团化办学: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赋能”的主题发言。陆局长在梳理集团化办学政策、明晰相关政策导向、盘点集团化办学的区域实践样态之后,着重介绍了启东市“教育集团型”“城乡一体型”“学校联盟型”三大类型集团化办学实践。最后,陆局长就集团化发展提出机制破格、理念破格、人力破格的期待与改进策略。
陆海峰局长发言
主题发言5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金朝辉以“瓯海四大机制高质量推进集团化办学”为题作主题发言。金局长指出了目前集团化办学呈现出超大规模化、高度行政化、严重同质化、明显等级化四大倾向,并着重分析了集团化办学难点所在。然后介绍了瓯海区集团化办学四大机制:完善科学组团机制,量身定制最优办学模式;完善放权赋能机制,促进集团良性自主运行;完善求同存异机制,尊重成员学校个性发展;完善多维评价机制,实现共进发展超越增值。
金朝辉局长发言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原局长赵群筠高度肯定了以集团化办学助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创新探索,并对五位教委主任(局长)的发言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对于集团化办学的规模建设、集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区域内(间)教育集团优质资源配置与利用、集团教师专业成长模式、集团化背景下学校自主发展路径、集团办学综合评价工作,以及优秀办学经验的推广与应用路径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呼吁教育同仁以集团办学为契机,处理规模、管理和再生的多重关系,办好群众满意的家门口好学校。
赵群筠副秘书长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方华充分肯定了各区域关于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并总结了区域集团化办学的现实价值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现实价值:满足区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回应“优质均衡”的教育命题;有限资源、有限时空、有限视域下较快、较有效、较简约地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化解区域教育诸多矛盾、困惑与问题。值得注意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集团化办学;如何面对区域集团化办学与区域教育原来的管理之间的不同;区域集团化办学是不是适应所有地区;如何面对区域集团化办学成功的案例与不佳的经验。
方华主任点评
本次大会紧密围绕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与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交流,将汇聚143位领导、专家学者、教研员和培训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大家碰撞思想的火花,生成理念的结晶,收获行动的指南,为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践行“双减”、落实“双新”,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献计献策。
领导讲话、专家报告和局长论坛为赋能高质量育人明晰了方向和路径。12日下午和13日,还将有百余位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校长和教师带来6个专题报告和13个学术论坛,从不同视角展开精彩对话,敬请期待!
会议链接
电脑端观看地址(请在浏览器输入以下网址进行观看):
https://live.yanxiu.com/lv2/topic/984/detail
手机端
扫码即可观看
文:柯珊、李峰、张晓、耿雅静、鲁春秀、刘丽丽、王刘依、孙琪、张乃新、王瑞雪、常琨、杨智君
图:张烨、徐磊、张治
统稿:杨智君、王刘依
编辑:夏玲玉、高琳、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