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指导
引领与借鉴:国际课程实施中的创新性实践
——KY.COM成功承办北师大第二届国际教育论坛国际课程分论坛
2022-07-14 14:26

2022年7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国际教育论坛顺利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政策与实践”, 共设有8个平行分论坛。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惠妍国际学院承办,论坛采用线上方式,依托北师大官方微博、抖音、B站和百家号同步直播,来自海内外数万教育同行观看直播。

KY.COM受邀承办了本次大会的分论坛三,以“引领与借鉴:国际课程实施中的创新性实践”为主题,围绕国际课程有效实施以及区域教研创新实践展开。分论坛包括主旨报告、主题交流与圆桌论坛三个环节,来自北京、上海两地的教研同行、校长、一线教师参与研讨交流。海淀进校国际课程教研员李辉老师主持。


海淀进校李辉老师主持分论坛


主旨报告

海淀进校李辉老师以《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的创新实践》为题做报告分享,以“国际课程教研为何”“国际课程教研何为”“国际课程教研有为”三个连环相扣的内容展开报告内容。基于海淀区国际课程开展的调研数据分析,引出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为什么开展的使命——国际课程教师发展的需要,并提出海淀区国际教育发展大背景下,国际课程教师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机遇,提出国际课程教师教研的思维模型;基于海淀区 “5+M+N”教师研修课程,就国际课程双循环研修模式下的目的、内容、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基于海淀区国际课程常规教研与交流活动的成果展示,提出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的远景规划。


海淀进校李辉老师作主旨报告


主题交流

北京一零一中学贾婧婧、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ICC谷建勤、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杨建平、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赵林风等4位老师,分别从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学科,围绕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探究、学术能力培养、科学实验开展和跨学科情境建构等四方面的创新性开展做主题交流。

主题交流1:高中生物学大概念建构的价值与实践

来自北京一零一中学的贾婧婧老师围绕“高中生物学大概念建构的价值与实践”做了主题交流。贾老师结合教学经验及教科研课题,围绕高中生物学大概念建构的价值、高中生物学大概念建构的教学实践以及建构的成效与思考展开。

贾老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借鉴国际课程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资源,以学生前概念为学习起点,帮助学生建构起概念理解;以模型建构为途径,帮助学生完成大概念生成;以探究实验为平台,帮助学生实现大概念到大观念的自主转化;以大单元整合实现教与学的进阶,促进学生从大观念到素养的内化生成;以元认知发展学生审辨思维,提升学生大概念学习的综合实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探究学习的兴趣点,在探究过程中自动内化生物学核心素养。


北京一零一中学贾婧婧老师作主题交流

主题交流2:基于IBTL的学生数学学术能力的培养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的杨建平老师以“基于IBTL的学生数学学术能力的培养”为题,从IBTL教学实施背景、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评价标准、学术成就、反思展望等六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基于IB课程目标同学校的育人目标向结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IBTL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然后,构建起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一体化的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并对应设计具有进阶性的学习方式、能力要求与评价标准;通过两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案例分享,详细阐述了IBTL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学生学术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促进作用。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杨建平老师作主题交流

主题交流3:基于SOLO理论的化学自主实验教学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谷建勤老师以“基于SOLO理论的化学自主实验教学探索”为主题,就SOLO理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一是阐述了实验在化学学科育人中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学生操作技能、认知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反思评价等科学素养的培养;二是基于A-LEVEL和IB中不同的化学实验案例,从整体设计、自主进阶开展、学生科学思维量化等方面,探寻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可能理论;三是基于SOLO理论对实验进行整合,以“滴定实验”等为例进一步说明SOLO理论的实践价值;四是借助SOLO理论,对实验主题、实验活动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评价、实验室配置、实验时间安排等方面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创新性思考,实现教学评一致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ICC谷建勤老师作主题交流

主题交流4:物理教学中跨学科实践的有效开展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赵林风老师以“物理教学中跨学科实践的有效开展”对基于特定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了分享。首先,赵老师以“真实的世界是问题驱动的”“解决(生活)问题的知识,是不分学科的”提出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之后,赵老师重点汇报了如何在基于物理学科教学,利用PBL更好地设计跨学科实践。赵老师给出了两个具体的跨学科教学案例,说明PBL在跨学科实践中的有效开展要把握住实践的问题性和探究性,并进一步对学习过程中知识背后的学科育人思维和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予以强调。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赵林风老师作主题交流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由李辉老师主持,邀请北师大曹一鸣教授、李春密教授,协同海淀区数学和物理学科何棋老师、仲国虎老师两位兼职教研员,同四位作主题交流的老师一道就国际课程教学中的课程育人、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展开讨论。

首先就四位老师的汇报中提到的国际课程教学中的共性概念——PBL的理解与应用出发,就PBL的内涵、特点与创新应用,由何棋老师和仲国虎老师进行发言。他们一致认为,作为当下国际课程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PBL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提升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提高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们也提到在教学实践创新应用中,需要多维度促成PBL的顺利和有效开展,比如,课程设置,特别是跨学科探究的实现;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模、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讨论与交流、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标准的设计;课堂教学,一方面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为学生PBL开展架桥铺路;另一方面关注问题的生成性;课后任务设计则打通课堂与课下,知识学习与任务完成;在学校与外部环境建设上,需要充分考虑到PBL成果展示舞台的搭建。


北京市海淀区兼职教研员何棋老师、仲国虎老师发言

北师大曹一鸣教授和李春密教授基于高中课标、义教课标的理念,以及四位老师发言的内容,从PBL的价值谈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再到育人目标的理解与达成,特别是学科育人中的文化育人的创新性开展,让与会老师感觉受益良多。

曹教授从学生、知识和情境三者的关系,谈到PBL开展中学科课程的认知,由学科到跨学科,学科素养如何发展;基于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如何开展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从问题探究出发,思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以及基于问题情境,由现实问题探究到自我完成抽象概念的建构,从而形成学生的学科素养。

李春密教授藉由实验案例提出,开展PBL要考虑学科属性,强调学科知识的小初高一体化设计,教学方式上强调问题导向,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在教学中要看到知识背后的内涵价值,强化大观念、大概念、思想品格在学科学习情境中的理解,做到用学科知识育人。物理、化学、生物等要强调实验的课程化开展,基于学情的课程转化,做好课程校本化,形成“情境—问题—探究—应用—创新”的教与学思考脉络。

同时,两位老师着重强调要在实践中、活动中进行育人,在关键点上进行表现性评价,以评价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与发展定位。


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李春密教授点评


总结讲话

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用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本次分论坛的研讨活动:成功、变革、实践、课程、共研。

成功:本次论坛是一场成功的论坛。四位汇报人将自己最好的教学经验展现给了大家,专家和老师们深度交流、观点碰撞,实现了“超前一公里”的研究与思考和“最后一公里”的落地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海淀教研将继续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做好导航和桥梁的作用。

变革:国际课程教与学变革中,老师们已经将PBL作为常态化的学习方式,而且运用得很好,思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思考学科素养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融入,这些正是我们培养未来所需人才所必须的。

实践:教师要立足学生学习,研究学生的价值诉求,关注学生的文化参与、具身参与,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在实践中提升目标设计能力、情境素材的选择、教学评一致的能力以及评价反思改进能力。

课程:课程育人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有了新内涵和新要求,要紧紧围绕课程的系统设计,关注素养的要求,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结构化,关注课程内容的情境化,关注挑战性学习任务和活动的设计,让课程成为育人的最有力载体。

共研:无论是从学科教学走向课程育人的教研理念、“5+M+N”教师研修课程的设计实施,还是三级联动深度教研的机制创新,都以成就教师、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海淀教研将协同一线教师,深挖教学关键问题,精耕细研,初心不改,笃行不怠,在国际课程这片沃土中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进行大会总结发言

海淀区的国际课程教研,以服务全区国际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宗旨,并以国际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为着力点和落脚点。未来,将继续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学习交流的平台,携手共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文:李辉 刘丽丽

图片:袁华

课程指导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