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校园行┃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4站)”
——走进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
2022-06-28 13:52

6月2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初专委”)、天津市教育学会、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主办,KY.COM支持,天津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天津一中分校)承办的初专委“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4站)”活动在天津港保税区成功举行。

会议以“赋能未来教育: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创新”为主题,包括三个单元的内容:领导致辞、讲话,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4站)——走进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和“面向未来·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校长论坛(4)。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教育同行通过单位集体组织和个人自主参会的方式齐聚云端,共计94万余人在线观看直播。


第一单元 领导致辞、讲话

天津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天津市蓟州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怀君主持会议的第一单元。


张怀君副理事长主持

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方华在会议上致辞。


方华局长致辞

方华局长首先对参加本次活动的各位嘉宾、专家、校长们表示热烈欢迎。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发展的龙头引擎,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全力助推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落实“双减”、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以及精品教研成果等方面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是滨海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在12年的实践探索中,已经成为滨海新区保税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希望通过今天的会议,大家能够深入研讨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初中教育的科学理念、育人体系和方法路径。希望学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激发动力,不断助推滨海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滨海新区率先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而不断努力。

天津市教育学会会长、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卫体部部长、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洪华在会议上致辞。


王洪华会长致辞

王洪华会长首先对与会领导和教育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祝贺本次大会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聚焦新时代初中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次深入研讨交流。

会议以“赋能未来教育: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创新”为主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体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定位与要求。今天走进的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正是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希望通过空港学校的分享展示,共商共研初中教育实践创新的优秀经验,为天津初中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天津初中教育将在切实赋能未来教育和加强推进课程改革两个方面继续发力,不断践行“双减”,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初专委副理事长,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书记、校长金卫东在会议上讲话。


金卫东副理事长讲话

金卫东副理事长代表初专委祝贺本次活动顺利举办。

初专委在罗滨理事长的带领下,凝聚初中教育专家、校长、骨干教师的力量,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持续探索初中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扎实的工作。

“初中教育校园行”自启动以来,先后在河北省保定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海淀区举办了3次活动,为不同类型的初中学校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全国各地的初中学校提供了专业支持和可参考借鉴的典型案例。

今天走进的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在创新办学理念、变革育人方式、优化课程建设、锤炼教师队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是一所面向未来、蓬勃发展的学校。希望通过学校的展示和校长论坛的交流研讨,全国各地的学校能够结合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

初专委将继续携手更多的教育同仁,回应当下教育的迫切需求,赋能初中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单元 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4站)——走进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

初专委“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4站走进了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天津市南开区教师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初专委常务理事邬学青主持了会议的第二单元。


邬学青主任主持

会上首先播放了该校的办学特色视频。

学校经验介绍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校长叶卉围绕“以‘领跑者精神’激活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主题,分享学校的育人理念、办学特色。


叶卉校长做经验分享

学校由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与天津市第一中学于2010年合作创办,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构建了以“领跑者精神”为内在动力的高质量育人体系,主要包括:以“领跑者精神”为内核的办学理念、释放管理改革的育人活力、锻造“领跑者”教师队伍、构筑高质量的关键育人要素、拓宽育人的社会机制、在奔跑中培养“领跑者”学生等六大版块。

学校力求为每一名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创设优质环境,设计“一体三翼”课程体系,“一体”即生命课程,“三翼”即“四位一体”德育课程、“学科框架”智育课程、“五育并举”特色课程;设计“学科教学框架”标准,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建立实践育人活动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成功与恒久幸福人生的重要品质,培养学生成为国家栋梁、成为未来社会的“领跑者”。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教学副校长王燕灜以“让学科教学‘活’起来”为题,介绍了学校在学科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王燕灜副校长做经验分享

学校的教学工作始终秉承着“领跑者精神”,各学科均研究设计了本学科的“学科教学框架”,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了可参照、可操作的标准化的教学指导体系,老师们也进一步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

围绕“如何让学科教学‘活’起来”这一中心意图,学校在三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探索:

一、加强学科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1.模型操作体验;2.情景模拟体验;3.学科延伸体验。

二、探索学科融合,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多重视角:1.学科与社会生活融合,发现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多个角度和多种方式。2.学科与学科融合,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开展学科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知识意义:1.在大型活动中寻觅学科知识;2.在实践作业中锻炼综合能力;3.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学科知识。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副大队辅导员李杨帆带领闫可心、林佩欣、李逍恒、黎齐四名同学,以“空港学校印记——东六道39号的秋冬春夏”为题,展示了学校落实“领跑者精神”,践行“育人十项”培养目标的生动成果。






李杨帆老师带领四名同学分享展示

师生动情讲述自己与空港学校秋冬春夏的故事,展现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探索,贯彻以“领跑者精神”为内核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让每一名学生获得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心、出色的能力、服务的精神”的学校价值,深耕细作,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陪伴孩子们度过最美好的校园时光,为学生可持续成功与恒久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创造性设计实施“青年教师领跑者培养工程”,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青年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区域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储备力量。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初专委学术委员会委员汤丰林教授结合学校的展示做点评指导。


汤丰林教授做点评指导

对学校的5个直观感受:1.有高度的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2.有思想的学校。以领跑者精神推动高质量办学,体现新时代的精神。3.有生命的学校。尊重每一个生命,激活每一个生命。4.有根基的学校。从办学思想到行动,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区域的文化和资源,提供了一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优秀样例。5.有实效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对于教与学的情感,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实效。

学校的展示有5个看点:1.思想的渗透性。学校的办学思想渗透到教职工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到课堂当中,最终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与人格养成中。 2.知识的融会性。学校把知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3.思维的创新性。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4.生命的阳光性。学校的学生充满了阳光,焕发着生命的光彩。 5.队伍的能动性。学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具有成长性、学习力、主动性,推动学校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初专委组织实施的校园行活动,站位高、创意好、效果实: 活动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导向,构建了学校通过线上立体化展示的新样态,让全国的学校受益。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局副局长、初专委副理事长李文萱对学校展示做点评指导。


李文萱副理事长做点评指导

从学校展示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团队有理想、有情怀、有干劲,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教师队伍对学校非常认同,有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学生有梦想、有追求、有行动,在学校的体验充满了愉悦感和自豪感。

学校以领跑者精神激活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突出表现为六个特点:1.形成了一套以领跑者精神为内核的学校办学育人哲学,反映了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办学实践。2.构建了一系列激发活力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激发教师活力,激发学生活力。3.搭建了锻造领跑者教师队伍的研训平台,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4.聚焦核心领域和关键要素构建育人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子系统、教学内容子系统、育人实践活动子系统。5.构建了“五育并举”的校本化内容体系,将培养目标细化为育人十项内容。6.构建了一套社会、家庭与学校协力育人的机制平台,充分整合并发挥三个“特”的合力,即地域特点、区域特色、家长特长。


第三单元 “面向未来·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校长论坛(4)

校长论坛聚焦“学校特色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由初专委副秘书长伊文领主持。


伊文领副秘书长主持

主旨报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王凯研究员做题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


王凯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1.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需求转型;2.优质均衡发展的顶层设计;3. 新课程方案落实新的要求;4.新方案对于课程的属性赋予。 

二、学校特色课程脉络分析:新时代,特色课程被赋予了更多更高的内涵,要凸显质量特色,进入教育的内核。北京市基础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实践表明,特色课程是优质的课程、有特点的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

对特色课程内涵的思考:1.课程与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课程是学校的育人方案,要回应学校育人哲学是否能得到课程的支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学校课程,通过课程来彰显学校特色。2.切实把握特色课程的建设维度。包括基本特征、基本维度、区域与学校定位、团队参与。 

三、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梳理 从实践中梳理的六种开发模式:1.基于学校实际的整体性课程开发;2.基于学校课程方案的特色学科课程群开发;3.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特色课程开发;4.基于学生通识性需求的特色课程开发;5.基于学校特色资源的特色课程开发;6.基于区域推广的特色课程群开发。

关于特色课程建设的未来思考:1.未来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鲜明的特色课程;2.课程特色凝炼更显重要;3.学生需要更大的选择空间。

校长论坛

促进潜能发展 办高质量学校教育

天津市第七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保庆分享了学校“潜能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


王保庆校长做主题发言

1.学校潜能教育特色:通过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身蕴藏着的、潜在的、可以转化为现实发展的能量。2.构建“慧课程”体系,激发学生潜能: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健全育人机制,营造滋养学生发展的外部环境。3.探索“学科实践”,实现育人功能:包括科学探究实践、文化体验实践、课堂审美实践、社会应用实践、生命体悟实践等。4.开展绿色评价,激发学生活力:建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的全过程潜能发展数据监测管理,形成学生综合潜能发展量表。5.创新制度体系,服务师生发展:推动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新的组织架构,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需要。

艺体培元养正 赋能全面发展

天津市北辰区华辰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刘宝珍分享了艺体联动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体系、实施策略、评价形式以及取得的特色成果。


刘宝珍校长做主题发言

1.一个定位:培根铸魂为学生全面发展加速

学校以艺体学科建设为引擎,撬动全方位联动,进行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探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一项行动:艺体联动为“五育”并举加速

(1)培元养正:确定艺体联动特色课程建设目标:以艺体发力,打根基塑人格 以艺体固本,培元养正涵养精神 以艺体联动,全域全科共育共生

(2)顶层设计:勾勒艺体联动特色课程图谱:构建“健康·艺术·心育”课程建设图谱,包括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实现“五育”联动、学科联动、校内外联动。

(3)两个面向:确保艺体联动特色课程实施:面向全体,建成长场保基础;面向个体,社团活动强特长

(4)“三化”强师:保障艺体联动特色课程人才丰盈:课程目标清晰化保内容、课堂教学优质化保质量、课题研究常态化保有效

(5)展示达标:创新艺体联动特色课程评价形式

表现性评价:以技艺展示促提高

增值性评价:以自选达标促成长

思政教育赋能:培养向真向善向美的学生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校长董彦旭分享了学校如何通过思政教育赋能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高品质建设。 


董彦旭校长做主题发言

1.“自省三问”,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理念三问、备课三问、课堂三问,形成三个“思政+”的课程思政工作思路:挖掘思政资源、融入思政元素、升华思政情感。

2.匠心教改,探索“心灵互动”的教学:实现情境体验、情感渗透、艺术引导三位一体。挖掘教材,勤于知情;依据目标,敏于动情;掌握节奏,善于用情;深度交流,巧于融情;关注生成,精于导情。

3.组织“多彩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轮驱动:走出道德与法治课自身“小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构建“四点八度”躬身力行体系:以日常生活为根本点、以角色扮演为生长点、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反思升华为关键点,政治有高度,活动有广度、认识有深度、积累有厚度、参与有效度、知识有密度、情感有温度、胸襟有宽度。

素养导向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

天津市蓟州区别山镇科科初级中学校长张永波分享了学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张永波校长做主题发言

1.提升教师团队核心素养,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蓄力:(1)观念更新,专题培训巧带动。根据需求开展专题培训, 使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观念。(2)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强赋能。通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而达到知识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的提升。(3)校本教研,信息技术展特色。利用信息技术遴选教学中的真问题,采集形式多样的素材开展教研。

2.致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为实现教学蝶变奠基:(1)激发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注入新鲜血液;(2)课堂增效提质,信息技术带来源头活水;(3)改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搭建广阔平台;(4)打造空中课堂,信息技术助力百花齐放;(5)点亮“实践课堂”,信息技术增色智能教育。

实施责任教育 赋能学生成长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谢红华介绍了学校“责任教育”特色发展路径。  

谢红华校长做主题发言

1.责任教育的内涵与目标:三个关键环节: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情感、培育学生的责任行为;培养目标: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负责。

2.责任教育的实施策略:“横向融合+纵向提升”学科教学培育策略;“一线三层六途径”德育体系培育策略;“一墙一廊四区一榜样”校园文化培育策略。

3.责任教育的评价创新:

建立客观公正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评价主体: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 评价方式: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评价层面:个人、班级、学校。 

4.责任教育的实践效果:在“责任教育”引领下,厘清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路径,形成了“责任管理”“责任环境”“责任课堂”“责任活动”“责任实践”“责任评价”的学校特色文化。

“多元成功”助力学校育人质量提升

天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肖伟分享了学校“多元成功”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 


肖伟校长做主题发言

1.正直善良,健康成长,培植“多元成功”之根:培养学生崇尚正义、质朴善良,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自己,合理规划,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立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联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2.见贤思齐,善于学习,丰富“多元成功”之源:引导学生乐于合作,与他人和谐相处,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帮助,促进自身发展。 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各个门类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为终身学习奠基。 以体育人,健体明理;以美润心,明智增信;劳动教育,以劳赋能。

3.勇于担当,奉献社会,使“多元成功”可持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探究、善于创新,承担家庭社会责任,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依托天津大学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发和创新学校课程;建设智慧校园,满足新的教育教学需求。

专家点评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初专委副秘书长明建平对校长论坛做点评指导。


明建平副秘书长做点评指导

六位校长所分享的学校特色都做到了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落地,有深度、有高度,非常难能可贵。明建平副秘书长也阐释了对于初中教育的性质、学校办学特色的认识。1.初中教育的性质。一是基础性,新时代有新内涵,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二是普惠性,不仅要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确保过程的公平。三是公益性,体现对于每一个生命体的尊重和成长的关爱。2.学校办学特色。特色应该是内生的,要围绕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自然产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彰显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初专委理事郑葳以“变革的力量——学校主体性发展”为题做点评指导。


郑葳副教授做点评指导

六位校长带领学校为创建和实施高质量的教育,都做出了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展示了基础教育学校各具特色的变革之路。什么使一所学校不断创新发展?是学校的主体性发展所赋予的理念的力量,是对于时代变革和学校发展的真正认识和高位认识。学校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基于价值引领的整体、系统育人,彰显的是文化的力量。学校要建设“新”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等价值系统,并构建高结构、高适切的学校育人体系。文化意味着动力。特色生于文化,应厚植文化之根,激活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意味着系统。学校应基于文化特色的系统变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对于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文件精神,梳理学校特色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推进高质量初中教育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领导专家合影

初专委将继续走进更多学校,为全国各地初中学校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携手更多的校长、老师,彼此赋能、协同发展,为初中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张晓、常琨、王琦、罗宇茜

图:张中臣、郭小丽

编辑:夏玲玉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