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区,也承担了北京市“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持续开展了人工智能助力海淀“大教研”的系列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了助力优质师资和资源的校际共享,支持教师柔性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和教研提质,海淀进校教育集团于2022年4月20日,聚焦“多元互动促语文学科育德”主题,开展以初二年级语文《核舟记》课例为载体的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冯晓英,北大附中原副校长李冬梅,海淀进校党委书记、海淀进校附属中学校长王世东,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等专家和领导参与并做指导。本次活动由海淀进校教科室王瑞雪老师主持。
活动采用“双师课堂现场教学实践+线上线下研讨+全国直播”的方式,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同行齐聚云端,在线观课并参与研讨,直播观看达6000余人次。
5个会场同步参与
王瑞雪老师主持
此次以课例为载体的双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为期13天,在海淀进校的设计与组织下,集团5所成员校,开展了3次现场教学实践和5次联合教研。初二年级语文教师们一起,逐渐明确了教研主题、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理清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路径,也探索了双师课堂中师生深度互动的策略方法等关键问题,产出了诸多阶段性成果。
集团一体化联研活动
双师课堂现场教学实践
海淀进校附属中学的辜孝红老师和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香山分校的张波老师组成了“双主体”双师协作伙伴,围绕“多元互动促语文学科育德”主题,在《核舟记》授课过程中,以“为什么说王叔远是奇巧人”的核心问题贯穿始终,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和两班交流中,逐渐从技艺、构思、文化等角度认识了“工匠精神”。
技术助力下,两班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互帮互助,获得成功、喜悦的积极学习体验。两位老师都是主讲角色,在学习任务布置、活动组织、本班学生的指导、两班学生的交互方面配合十分默契。此外,课前学情的检测与分析,基于平板的分组学习,在线教学平台的同屏书写、放大追踪和学生特写、拍照上传展示作品等功能也很好支持了两校师生的交流与分享。
双师课堂现场教学实践现场
一体化联研
教师说课
辜孝红老师和张波老师以《驱动性问题促学习 多元化互动助育德》为题,从构思与设计、实施与反馈、反思与启发三个方面共同进行说课。
辜老师介绍到,联研阶段逐步敲定了双师双主体的课堂定位、理清了文本理解的突出作用、明确了《核舟记》的核心任务和认知情境、梳理出认知-能力-情感的进阶学习目标。在“科技人文对话” “古今对话” “放大镜下看核舟”的三个设计方案中优中择优,以“放大镜下看核舟”为驱动性任务,重点围绕“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和任务、技术应用”三部分整体构思并设计教学。
张老师立足课堂实施,分享了关于任务设计和实施的两点思考:任务设计关注综合性、整合性、适切性,任务实施关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课内课外一体化。以“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三句诗句作结,表达了参与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活动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获。
双师说课
互动研讨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香山分校、海淀进校附属玉渊潭中学、海淀进校附属地质中学和海淀进校附属中学的教师代表参与互动研讨,针对学习目标和任务一致性、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应用、评价标准的设计与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 唐敏
唐敏老师代表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初二语文教研组分享了关于“学习目标和任务一致性”设计的思考:
1.学习目标指导着学习任务中核心问题的设计与实施。两个学习任务直接回应了两个学习目标,在内容、思维上相互关照,既实现了从文本理解到迁移运用和创作的深化,又在迁移运用和创作中帮助学生习得了语文核心素养和能力。
2.任务中的脚手架有效支持了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任务单设计阶段,需要有明确的研讨问题、学习资料和素材、评价要求等,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脚手架和评价标准展开学习,实现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思维。
海淀进校附属玉渊潭中学 秦小雅
秦小雅老师代表玉渊潭中学的语文教研组分享了关于“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应用”的研讨结果:
1.学习任务单要设计具有明确指向和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在精心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核心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2.学习任务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任务单上的任务一设置三个子问题,引导学生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到班内小组交流、两班同学交流分享,循序渐进,对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后呈现的学习内容,需要尽可能提前考虑制约因素。任务单一提出核心问题后,教师提前考虑到了不同的情况,从语言表述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规范,同时对学生小组交流后的成果的呈现,提前做了展示方式及位置的预设。
海淀进校附属地质中学 陆迪
陆迪老师代表海淀进校附属地质中学语文教研组分享了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与应用”的几点思考:1.评价标准是完成任务的支架。本节课中撰写设计说明的评价标准能够关注到内容、结构、语言三个层面,各层也有不同的要求,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创作前和创作中及时做出调整。2.评价标准要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评价量表,三个评价标准适用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让学生们都有所收获。3.评价标准要契合学习目标,指向学生迁移应用能力提升。评价标准的内在逻辑和导向应契合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学生所学为学生所用,学生所用即学生所学之状态。
专家点评
海淀进校中学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赵岩
赵岩老师肯定并感谢两位授课老师和全体参与联研的教师们付出的努力,随后围绕“多元互动助力语文学科育德”进行了点评:
1.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语文教学中达成育人目标的首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收获认知的进阶和精神的成长,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常以教师备课中与文本的深度互动为前提。比如对核舟雕刻之“奇巧”的进阶性理解,背后是对“工匠精神”理解上的进阶。
2.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场域是学生社会成长、学做公民的实践场域。以本节课为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仅是深度理解学习内容、助力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习得和实践“倾听、表达、合作、坚持和妥协、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的过程。
3.“双师”带来了更广泛而多元的互动形式,而形式本身带来的体验,对人的成长也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赵老师还探讨了“双师”课堂中双方的关系,“双师”课堂可能包括一主一辅、竞胜争光、互补互助,这三种形态都合理且有意义,并且都不是唯一选择。基于技术实现更广泛的合作,成为彼此学习资源,技术助力下实现教学与德育的同向改进。
北大附中原副校长 李冬梅
李冬梅校长结合多次亲身参与联研活动的经验,从三方面进行点评、指导:
1.模式探索。本次探索了“双主体协同教学的双师课堂”模式,教师不分主辅,分工协作,共同组织跨跃空间的两班学生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拥有大量生成的“双师课堂”,非常复杂。
2.教师成长。一方面,双师转变教学观念,双师课堂的开放性,会放大课堂细节,更要求教师时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另一方面,双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学生主体的教学实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无形地提升了能力。
3.技术亮点。添加了一个专门显示远程教师视频的屏幕,助于跨空间师生眼神、动作交流,同时加深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平板直接输出学生小组讨论结果,便于教师采集学生的动态生成,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前小测进行了及时处理并将结果可视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冯晓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冯晓英高度肯定了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本次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活动,认为本次实践探索很有意义。冯教授指出,双师课堂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教育均衡,双师课堂的特点是教学的要素发生变化,教学组织形式变化,关注新的要素关系,强调双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
双师课堂的几种模式:
模式一:“影子”双师:具有明显的主从关系,适用于促进教育均衡的教育帮扶,易于设计与实施,减少教师工作量。
模式二:“托举”式双师:具有强弱关系,有“帮扶托举式”和“转换托举式”两种应用场景,要关注双课堂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模式三:“平衡”式双师:具有对等平衡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要关注双方教师的角色设定,注重双课堂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
如何实现双师课堂的模式升级:
灵魂目标+真实情境+问题引导+学习活动序列+空间延展与融合:要由单主体向双主体发展,要有清晰的角色和关系定位,要有适当的重心转换,要有多层次的互动设计。
打造“三位一体”的空间延展与融合:通过双师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体化教研促进学习空间和教研空间的延展与融合。
总结反馈
海淀进校副校长 林秀艳
海淀进校副校长林秀艳基于教师的评课数据,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和反馈。来自全国13个地区171位教师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技术应用三个维度评价了本节课。
基于数据的双师课堂教学分析
客观题的量化评分结果显示,老师们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很高,总体得分90.22分,其中关于技术助力学生学习和技术助力课堂效率提升的得分相对较高,但在学生情感体验、学生必备知识以及教师活动组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双师课堂教学的开展中,教师的任务布置、指导示范以及活动组织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以及技术的应用具有关键性作用;“亮点”词频分析显示,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观课教师们重点关注了师生互动、任务设计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同时老师们还从教师教学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为双师课堂的开展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林校长感谢线上线下老师的积极参与、包容和肯定,接下来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将持续实践,探索常态化推进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的有效路径。
校长致辞
海淀进校党委书记、海淀进校附属中学校长王世东对支持并参与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教研员、教师以及技术团队表示感谢,也对两位授课教师的大胆尝试、勇于承担给予肯定。王校长认为本节课开创了双师课堂的新样态,是学习资源均衡、教师水平持平、技术深度融合的一次“协同”型双师探索,实现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平等的交流沟通,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一体化联研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研员的指导和多校教师的智慧碰撞中,两位老师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设计可选择、有进阶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开展真正的学习。
多元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两个班的学生在独立思考、任务探究、互动交流中形成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以及素养的落实。
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效率提升。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强化了课堂互动和即时反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王校长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研活动,推动教师共同体的专业发展,进而助力学生在课堂上有成长、有收获!
海淀进校党委书记、海淀进校附属中学校长 王世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集团将复盘反思、沉淀经验、持续研究,探索海淀“大教研”之双师课堂的更多形态,探索常态化开展一体化联研的实践路径,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细做实,真正实现“超前一公里”的研究思考,“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教学,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感谢北京翼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教研网在研究过程中的大力支持,好课、好联研、好技术、好团队正在不断涌现……
回看地址
电脑端观看地址(请在浏览器输入以下网址进行观看):
https://live.yanxiu.com/lv2/program/6396294511018172549/detail
手机端观看方式
(扫码即可观看)
文:教科室、集团办
图:集团五所成员校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