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人工智能助力“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实践
——小学语文
2022-03-24 15:36

海淀区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区,也承担了北京市“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持续开展了人工智能助力“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的系列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了助力优质师资和资源的校际共享,支持教师柔性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和教研提质,海淀进校教育集团于2022年3月22日,聚焦“基于任务型学习的双师课堂”主题,以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课例为载体开展“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赵健,北大附中原副校长李冬梅,海淀区教委人力资源科科长左滨、副科长刘伟,智慧办主任刘大鹏,海淀进校校长罗滨,工会主席赵杰志,校长助理马耀国等专家和领导参与并做指导。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小学的牛来云校长和杜美英书记、海淀进校附属第三实验小学的刘海忠校长全程参与。本次活动由海淀进校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活动采用“‘双师课堂’现场教学实践+线上线下研讨+全国直播”的方式,来自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同行齐聚云端,在线观课并参与研讨,直播观看多达40000余人次。云南省安宁市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线上参与。



4个会场同步参与

林秀艳副校长主持

“双师课堂”教学实践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小学的杜春焕老师和海淀进校附属第三实验小学的刘彩昭老师作为执教老师,围绕“促进深度互动的学习任务”主题,在《赵州桥》授课过程中,“争做小导游”学习任务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亲历言语实践活动、抽象出语言规律,在迁移应用中重构言语经验,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技术助力下,两校师生打破空间限制,如处一地般互动交流、展示分享。学生们积极投入地参与学习,认真倾听彼此,主动表达观点,热切地研讨交流,高质量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杜老师在课堂任务布置、活动组织、指导示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刘老师及时地组织、引导、提示和个性化辅导三小学生的学习,两位老师协同教学,配合默契,通过教师间的互动也感染、带动着学生之间的互动。此外,在线教学平台的拍照上传展示作品、放大追踪和学生特写、多路视频画面的流畅切换等功能也很好支持了两校师生的交流与分享。

“双师课堂”教学实践现场


一体化联研

教师说课

杜春焕老师以《创设情境巧代入 任务驱动助学习》为题,从设计构思、实施成效两个方面进行说课,并分享了参与此次活动的反思和启示。

单元设计构思过程,确定“争当文化传承小使者”的单元学习主题,设计“争当中华传统节日宣传员”和“争当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员”两大板块,逐步落实语文学科“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赵州桥》课题中,以争当小导游为驱动性任务,重点围绕“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和任务、技术应用”三部分整体构思并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全过程,理解、学会并能够迁移运用说明文写作方法来修改导游词。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小学杜春焕老师说课

刘彩昭老师从协同教学的视角出发,以“感恩、感悟、感动”为关键词分享参与此次活动的感想和收获。刘老师梳理了20天的心路历程,逐渐明确了协同的角色和定位,创新互动方式,优化指导方式,不断打磨双师协作的细节。在集团的引领、专家的指导、同伴的陪伴和技术的支持下收获了专业上的成长。

海淀进校附属第三实验小学刘彩昭老师说课

线上互动研讨

海淀进校附小、海淀进校附属第三小学、海淀进校附属第四小学的教师代表以及全国的教育同仁们同步参与线上互动研讨,针对双师课堂、一体化联研、技术支持双师和联研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小学 傅静

傅静副校长代表附小语文教研组老师分享了准备和实施双师课堂的几点收获:1.明确进阶的学习目标、引发深度互动的学习任务是一节好双师课的基础。通过设计准确、可操作、可考量的学习目标和贯穿始终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方法迁移和素养提升。2.共享优质资源是一节好双师课的价值取向。让优质的师资资源和内容资源惠及更多学生。3.深度互动和融合是一节好双师课的关键。不断调整学习环节、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启发两校学生深度互动的问题,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

海淀进校附属第三实验小学 顾杰

顾杰老师代表三小语文教研组老师分享此次参与一体化联研的感受和收获:1.一体化联研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学科要素和单元学习设计。通过反复的研讨和打磨,教师逐渐明晰学科要素和学习任务的整合路径。2.一体化联研拓展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在教学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不仅掌握了“好课”诞生的路径,更拓宽了教学研究视野。3.一体化联研引领校区域、校本教研工作。主题不一、目标进阶、内容丰富、节奏紧凑的联研活动为本校开展联合教研引领了方向。

海淀进校附属第四实验小学 王霞

王霞老师代表四小语文教研组教师,聚焦“技术支持双师和联研”主题进行分享交流:1.打破时空限制,依托在线教学平台让两地学生共享优质资源。在线教学平台支持基于资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学生持续生成、不断共享,实现优质师资的跨校区流转。 2.全面支持互动,技术助力“双师课堂”的深度交互。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师协同教学、学生相互启发,促进“双师课堂”的深度交互。3.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研空间,为集团内学科组教研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研空间,为教研组跨地域研讨与交流提供便捷高效的沟通渠道和平台。

专家点评


海淀进校小学教研室副主任

牛玉玺牛主任肯定了两校师生及团队为此次双师课堂付出的努力,围绕“任务型学习”进行了点评: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强调核心素养和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学习。学习任务群在课堂教学的落地,要抓住两个重要环节:

1.关注综合性、整合性、适切性的任务设计原则。综合性:本节课通过两大环节,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调动抽象概括逻辑思维,思维得到提升;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整合性:小导游的任务整合了文本情境和生活情境,凸显了单元核心学习内容,任务的完成也整合了听说读写等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适切性:任务设计要考虑学情。本课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搭设了学习单、资料袋等一系列台阶和支架,为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进行铺垫。 2.关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课内课外一体化的任务实施原则。强调体验性学习。本节课按照“亲历—抽象—重构”的活动链条开展学习。 强调“课堂学习与课外作业,特别是课外实践作业的一体化设计”。课前作业调研学情,课后作业巩固提升,作业超市是选择性、实践性的。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两次小组活动,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实践,真正实现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北大附中原副校长 李冬梅

李冬梅校长肯定了本次教学实践,认为此次活动有三个突出亮点:技术帮助老师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实到了“双师课堂”任务中;两位老师合作教学,配合默契,抓好“双师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技术赋能的“一体化联研”。此外,李校长指出技术赋能“双师课堂”尚有很大探索空间:放大主讲教师视频影像,照顾教师和学生空间分离的客观现实,避免现场感弱等问题;及时采集并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数据,帮助教师进行现场的教学调整和改进。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赵健

赵健研究员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下,海淀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任务、新挑战、新实践方面做出了“建模”式的探索,体现了两个方面的追求:1.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的主线。两位老师合作备授课,边实践、边改进,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实现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2.人工智能助力的双师课堂模型建构。基于双师课堂的联研活动实现了三个“协同”,即教学空间的协同、教师的协同、智能设备的协同。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1.充分发挥远端教师的教学价值。远端教师的角色定位从管理协同升级到教学协同,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从两位老师身上学会如何协商对话,共同建构知识。2.多维度构建双师课堂模型。建构双师课堂下高质量的互动模型,给予学生更多互动和思考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习的公平和均衡。3.加强学情分析和学生需求分析。关注两个班级学生的语言认知基础、生活知识基础和前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对两个班学生的教学既要有一致的目标,又要兼顾个性化发展。

总结反馈

海淀进校副校长 林秀艳

林校长基于教师的评课数据,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和反馈。来自全国18个地区1511位教师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技术应用三个维度评价了本节课。

基于数据的双师课堂教学分析

量化评分结果显示,老师们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很高,总体得分93.97分,其中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分相对较高,在教师指导示范、学生情感体验、技术支持师生互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任务布置、指导示范和活动组织。“亮点”词频分析显示,本节课充分关注了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和技术支持。此外,老师们还从教师教学和技术应用两个层面对本节课提出了多条修改建议。


领导讲话

海淀进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 罗滨

KY.COM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罗滨对支持并参与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教研员、教师以及技术团队表示感谢。罗校长认为此次以现场课例为载体的“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活动是富有生命力的,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学生跨校际的深度互动和优质师资的交流共享,进而推动集团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长。

好老师是核心保障。对学科本质的深入理解和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准确把握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关键。通过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适切的学习任务,组织精彩的课堂活动、深度的互动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构建和迁移应用。 好联研是专业支持。一体化联研聚集了教研员、专家和一线老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协同打造优秀课例,实现校际间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好技术是基本保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度交互,促进教师、学生间的协同构建和共同成长,具有现场感和交互性;采取协同编辑、问卷调查等手段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数据的迅速采集和智能分析。

未来的路还很远,希望集团各成员校共同探索,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细做实,真正实现“超前一公里”的研究思考,“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教学,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在海淀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项目中,第一期有4个试点集团和6所试点学校,海淀进校教育集团作为其中之一,在初中数学和生物、小学语文、中小学思政等学科率先进行了人工智能助力一体化教学与教研的探索。感谢北京翼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教研网在研究过程中的大力支持,未来,好课、好联研、好技术、好团队将不断涌现……


全国各地教师线上参会剪影


全国各地线上参会教师代表感言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教师:通过线上参与本次教研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研人对于教研工作的热情。名师、专家们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们围绕鲜活的课堂实例进行点评,结合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妙的理论阐述,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良好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教师:听了杜老师和刘老师的双师课,两位老师各有各的特点,值得学习。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也是构建“阅读、互动、体验、巩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本节课,杜老师把朗读放在首位,强调“从读中感悟”,这比光靠教师的讲解的效果要好太多。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很快圈画出描写赵州桥特点的关键词语,边读边理解、边读边思考。文章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加以指导,学生能够体会到赵州桥“坚固”“美观” 两大特点。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此次面向全国举办的“双师课堂”与“一体化联研”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和教研的真实落位方面为全国教研部门提供了范本,让我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路可走,值得回味、思考。这种以教学案例观摩、评价、研讨为载体的异地联合教研,打破了空间地域界限,优秀教师辐射范围无限扩大(全国层面),专家、教师多层级群体互动,不同校际间学生的互动,不仅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更为学生的展示交流与进阶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北京市密云区教师:看了这节双师课,真是眼前一亮。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从学生自己的导游词导入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这种形式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够实现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和谐统一。

北京市经开区教师:真实课堂,让教育真实发生。一节双师课堂,让不同时空的孩子们相聚在同一空间中,从课前孩子们以节日为主题用背诵的竞赛式交互、到课中的合作式互动相互质疑、相互成长、再到课后用导游词书写的形式做评价式互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促进彼此的成长。真实教研,让问题及时解决。听课结束后活动组织方就带领全体老师参与教学评价,问卷调查、分组研讨、及时呈现、交流反馈、多维度,多感官的参与,让我们体验了一把沉浸式教研的快乐。真思考、真研究,让问题及时解决。真实数据,让反馈及时传达。学而不思则罔,带着新的问题与思考构建未来的课堂,为如何走好下一步确定方向。现场公布所有数据信息,更有针对性帮助老师进行教学改进,也为我们教研团队的下一步工作明确了方向。

云南省安宁市教师:此次教研活动,是联研助力下的线上说课、评课一体化实践探索,深度互动,师生融合,共享了优质师资。让我思索如何提炼单元主题,如何围绕单元要素设计深度互动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的语文课堂别样精彩,小组合作中实现了深度互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了解,及时对学习方法进行了迁移运用。

广东省东莞市教师:本次活动的课例,通过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适当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和有进阶性的学习活动,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更好地激发、唤醒、推动学生持续深度思考。人工智能助力“双师课堂”,体现了前瞻性和探索性,促进了教育均衡、提质增效、校际协同,也进一步提升我们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能力。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今天的教研给了我们更多学习的机会,观摩了技术支持的“双师课堂”是如何打破空间限制,打造深度互动的课堂。课前,学生背诵以节日为主题的古诗词的竞赛式互动拉进了双方的距离;课堂上,合作式互动共同学习一个主题;最后,两个小组进行评价式互动,互相修改导游词。这样的方式让两边课堂实现了对话,孩子们了解到了彼此的想法,打破了校园的界限,打破了学校教师的边界,开放的学习环境实现师生共享、共进的优势,而且也对提高整合知识传授和协同教学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山东省威海市教师:任务型课堂,教师层层推进,让整节课条理清晰。以学生为主体,孩子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达成目标;在完成任务中实现了素养发展。“双师课堂”的课堂形式更是精彩,孩子们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进行了竞赛式互动、合作式互动、评价式互动,互动的多样性、频繁性提升了学生参与积极性。

山东省淄博市教师:下午在线观看了海淀进校教育集团开展的人工智能助力“双师课堂”和“一体化联研”活动。有两个最大的感受,一是创新性,双师课堂是一种教育形式的创新,不仅能够将优质的师资力量发挥到更大,而且它的覆盖范围很广,能实现远程在线授课的目的,让更多学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二是互动性,学生学习的时候,对于课堂的独特性充满好奇,对于课堂的兴趣就会更大,有兴趣的课堂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线上教育互动性不强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教师:技术助力“双师课堂”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两地学生共享优质资源,深度交流互动。技术助力的“一体化联研”打造线上线下的教研空间,这样的教学与教研形式,有利于集团内不同类型、水平和年龄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优质资源分享,促进教学公平,充分体现出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一体化”给了我们更多学习的机会,了解优秀老师是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的,以及用技术是如何助力教学和教研。

河北省昌黎县昌黎镇教师:专家牛玉玺老师的点评给我留下印象颇深,他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进行点评,从任务的综合性、整合性、实践性拓展开来,肯定了杜老师为学生搭建支架的做法。同时牛老师也强调,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要关注学习的生成,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对生成的东西予以解答。李冬梅、赵健两位专家从教师发展、专业成长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这次学习,我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

回看地址

电脑端观看地址(请在浏览器输入以下网址进行观看):

http://live.yanxiu.com/lv/page/program/5e82530debd2b680/view

手机端观看方式

扫码即可观看



文:教科室、集团办

图:张烨、集团三所小学

编辑:夏玲玉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