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育部面向全国开展2021年全国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王莹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潘龙龙两位老师的教学案例成功入选“2021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名单(全国200个,北京7个)。
展示交流内容包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说课展示、时政述评三部分内容。一起来看看海淀思政课教师的风采吧!
共筑生命家园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王莹莹
王莹莹老师的课堂展示基于《文明与家园》的大单元设计,聚焦“安吉余村两次富起来历程”的典型案例分析,设计了“陷发展两难之困”“思发展两难之因”“求发展两全之策”三个环节,以感受美丽中国、解码美丽中国、共建美丽中国三个活动任务为主线,并通过“经济发展更重要VS环境保护更重要”的课堂微辩论、为工业企业制定绿色发展措施的小组讨论等形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感悟发展冲突,理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认同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自觉参与建设美丽中国。
课堂设计突出了“活、实、新”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密联系时政,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学科教学,对绿色发展理论的解读,既有历史语境中的解读,又有时代特点的认知发展。综合运用了议题式教学和情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参与度高的多种学习活动,如课堂微辩论、情境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新时代中学生的责任担当。
家乡交通在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潘龙龙
潘龙龙老师的教学设计既遵循教材的编写内容,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教材内容重新梳理组合,将“我的出行体验”与“家乡交通在发展”合并,确定课时主题为“家乡交通在发展”,并安排在单元的第二课时。课堂实施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真实情境中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通发展的影响、观看短片升华情感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出行体验,调查和发现北京交通的变化发展成就,更进一步地感悟交通发展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在体验、实践、交流中升华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交通变化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交通人”的辛苦付出,学会尊重“交通人”及其劳动成果。
课堂展示充分体现了 “技术赋能教学” “合作探究学习”等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通过“问卷星”开展课前调研、学生访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平谷果农采访视频”“交通工具模型展示”等特色学习资源的引入、实物投影和磁铁墙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支持了情景创设与小组合作等课堂活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互动空间和展示平台,延展了课堂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
团队的力量
海淀案例入选“2021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名单,也离不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的悉心指导,更凝聚着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的有力印记,是海淀教育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的海淀智慧。
2020年6月,海淀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并通过建立常态化研讨机制、建设思政课基地校、开发思政教师教研课程、征集优秀教学案例等,持续助力教师、服务学生,上好新时代有内涵、有特色的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2021年11月,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示范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落户海淀,海淀区成为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实验田”,海淀思政教师将持续努力、创新探索,为全市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贡献海淀智慧、海淀成果、海淀经验。
文:王果 任兴来 张玉兰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