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10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大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7月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承办的教育主题论坛之“课堂变革:从技术赋能到系统重塑”分论坛顺利召开,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围绕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化发展、开展人机协同的教师教学等主题,共研AI促进课堂革命性重塑的路径、方法和策略。罗滨校长受邀出席9日上午分论坛,并以“基于技术的教学与教研重构”为题作主旨报告。

分论坛邀请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倪闽景副主任,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世界外国语小学、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校、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的校长,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国际合作、网易有道等多位教育界、科技界人士。现场研讨气氛热烈,在观点碰撞中持续生成、迸发新智慧和新思想。



会议现场
主旨报告 基于技术的教学与教研
罗滨校长指出课程教学改革和人工智能时代诸多“变化”,倒逼着教师和教研员“主动应变”,在教学创新、教研创新和教师成长等方面,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随后,罗校长从“新时代的教学与教研”“技术赋能教学与教研”两个视角详细地阐述了课改趋势和技术变革双重背景下“主动应变”的海淀进校实践经验。
一、新时代的教学与教研
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词,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在理念、内容和组织上发生了多重转变。因此,实施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趋势,尤其关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性学习主题、挑战性学习任务、持续性学习评价、支持性学习资源,以及开放性学习环境设计。
高品质教研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专业支撑,新时代的教学与教研工作应该主动顺应国家需求,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研究与实践”方面主动作为、发挥作用,聚焦教师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单元教学设计水平提升,素材选取和情境创设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过程引导能力提升,以及单元作业设计和指导和评价指导能力提升等关键问题,帮助教师解决单元教学的实际困难,从而服务教师生命成长、服务国家课程改革。
二、技术赋能教学与教研
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方式,2020年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这种发展趋势,然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却出现诸多困境。海淀进校主动作为,顺应时代需要、教师需求,成立紧急攻关项目、开展持续性线上教学研讨、与高校和企业联合成立“在线教学与教研实验室”,持续推动教学与教研流程重构。一年以来,海淀进校做了四个方面的探索:
1.研发“海淀·空中课堂”学习资源,为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和学习支持。
2.变革学习方式,探索在线和混合式学习的实施路径和评价指南:以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为契机变革学习方式,持续开展在线与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实践探索,研发出在线高质量学习四要素、线上高质量学习的三种类型,以及海淀区中学线上教学评估标准,为教师教学提供设计支持和评价指导。
3.聚焦技术赋能下的项目式课程设计,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持续开展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迭代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在线学习工具等平台,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线上线下学习内容重组、课程流程再造和工具设计。
4.持续开展技术赋能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探究:立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聚焦支持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资源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模型和改进模式研究等,持续开展技术赋能下的混合式教学改进研究。


最后,罗校长总结到,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一体的大教学观对教师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要从学科教学能力走向课程育人能力。为更好回应教师需求,教研工作应着眼于五个增长点:以学习科学为基础,坚持遵循规律;遵循国家基本要求,开展基于标准的教研;坚持解决问题导向,贴近教师需求;教师从被动听到主动学,鼓励基层创新;人工智能助力培训与教研,在融合中实践、实践中创新,彼此赋能、互相增智。
罗滨校长立足课堂教学、立足师生发展,进一步解读了新时代教学与教研的发展方向,以及高品质教学与教研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结合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创新、教研创新和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实践案例,阐释了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路径和方法,展示了区域教研机构在“技术支持下的一体化教学与教研”方面的探索,也从另一个视角解读了基于技术应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教师生命成长的一体化教学与教研的实践现状和发展方向,使得与会听众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教研重构有了深入理解和思考。
文: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