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继承与重构:基于标准的育人质量提升(一)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2020-11-14 10:48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聚焦新时代初中教育改革发展方略和未来教师的角色转型与素养提升,深入探讨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中国教育学会于2020年11月14日-15日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大会主题是“继承与重构——基于标准的育人质量提升”,会议在KY.COM附属实验学校举行。

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海淀区教工委、海淀区教委主办,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和中国教研网共同协办。

本次大会历时两天,包含八个单元的内容,共有4个主旨报告、5个专题报告、1场圆桌论坛、3个校长论坛和4个教师论坛,会议采取“现场会+在线直播”的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李锦韬,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刘莉莉教授,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尹丽君,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王方,KY.COM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以及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教工委教委、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领导,高校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教育一线工作者,研修机构人员以及各领域的教育同仁共同参会。大会第一天上午线上线下共3万余人参加,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


大会现场


第一单元 开幕式

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王方,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主持。


杨银付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王方主任致辞

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王方对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以及线上线下参会的全国教育同仁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海淀区是首都城市中心区,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也是全国知名的教育文化区,是全国教育改革的先行地和实验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海淀区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国必须强教,强教必须强师。海淀区一直坚持以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的专家型教师人才队伍,通过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本次大会汇聚全国基础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校长和教师,内容丰富、专家云集,将为大家呈现一场教育的盛宴。希望大家通过此次会议,思想共振,相互借鉴,共享智慧,促进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发展。


李奕副书记致辞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紧扣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两个最重要主题,一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二是如何进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一些基本问题要共同思考、研究。

1落实五育并举

学校是最基本的育人单元,在初中最关键的年龄阶段,如何提升五育的实效性,这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常态化供给模式

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学生对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的消费将会有新的场景和样态,我们要积极适应。

3教育的“放管服”

在中小学办学活力释放、全面加强规范化管理等背景下,做好放管服,用更好的治理手段治理线上和线下,治理学校、家庭和社会,服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4建立命运共同体

未来发展的多边性,使得教育供给侧结构具有多元特征,超越地域、时空、角色和体制的边界,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各个方面要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以及全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继续凝聚专家和一线研修机构、学校力量,持续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


顾明远教授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在致辞中提出,2020年,我们已经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今天的教育要为第二个一百年培养人才。未来,要创新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质量,构建综合育人体系,培养优秀的时代新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高教育质量,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很大的潜能。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因材施教。

要树立人才多样化观念。教师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群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要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用多样化的评价促进学生成长。

提高教育质量,要给教师多维度赋能

从学校层面,要通过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为教师赋能。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品质,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潜质和个性化需求,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教师活力。

从区域层面,要充分发挥教研力量为教师成长赋能。教研机构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创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教研要回应时代变化,主动作为,支持教师将育人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在这方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高教育质量,要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

疫情期间,长时间的线上教学是一次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规模实验。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教研,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同时也要预防信息技术的风险。


朱之文会长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首先代表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会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朱会长指出,本次会议聚焦“继承与重构——基于标准的育人质量提升”,很有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核心是育人,是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学校、教师,始终要牢牢把握育人定位,将育人作为中心工作,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标准,探索育人的艺术,实现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

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提出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想。落实这一要求,一方面要着眼于体系建设,做好育人工作的统筹;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中国教育学会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践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大力支持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着力搭建校长成长平台,积极发现和推广立德树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为基础教育阶段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新一届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团结协作、创新机制、继往开来,凝聚各方力量,发挥更好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单元 主旨报告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研究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刘莉莉教授,KY.COM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在大会上做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尹丽君主持。


尹丽君书记主持主旨报告

养其根 俟其实图片

申继亮巡视员做主旨报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以《养其根 俟其实》为题做主旨报告,提出了初中教育改革动态和质量提升的几点思考。


01破解初中教育面临难题的理论思考

破解初中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要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重点关注如何打好基础,坚持“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至上”。研究成果表明,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方面。

自主发展: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本质是自我认识和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超越,关注健康生活与学会学习两大领域。

社会参与: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本质是价值观选择、实践育人、创造育人,聚焦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两个层面。

文化基础: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强调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两个方面。

02初中教育改革的建议

三个关注:

1.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处理好知识与价值、努力与兴趣的关系。不仅要学知识,更要讲清楚知识的来源与意义;要更多关注教育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处理好全体与个体、全面与个性的关系。初中阶段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个性,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课程实施的多样性。

3.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处理好理论与现实、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基于学生成长的真实环境、真实需求设计课程,注重学习知识概念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综合发展。

一个延展:

延展空间和时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探索线上线下学习、场馆学习与学制改革等,找出不断推进初中教育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破解关键难题。


    激发办学活力 提升教育质量

陈如平副主任做主旨报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研究员依据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激发办学活力 提升教育质量》为题做主题报告。


01何谓活力陈主任从日常概念和物理学概念对“活力”进行诠释,提出“活力”是一个组织机构得以迅速发展的内生力量,包括内在动力、外在压力、潜在能力三个核心要素。

02为什么要激发办学活力目前办学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学校要从“内在”和“内生”出发激发办学活力,提升育人质量。

1.影响办学活力的因素:校长领导力、学校治理结构、现代学校制度、办学自主权、执行力、对学校的评价等。

2.《意见》对“办学自主权” 的特别关照:教育教学自主权、人事工作自主权、经费使用自主权。

03办学活力的表现

1.学校充满蓬勃发展的生机

2.学校总体上呈现螺旋向上发展的态势

3.学校各方面工作得到充分发展

4.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基础、教育理念、优势特色等得到融合发展

04激发办学活力的路径、方式

学校须从“态度、能力、方式、契机”四个方面出发,切实做好“强化育人定位,做好体系设计”,全面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


初中学校校长的责任与使命

刘莉莉教授做主旨报告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刘莉莉教授以《初中学校校长的责任与使命》为题,做主旨报告。


01初中教育的现状学生差异大、情绪化、可塑性强;教学管理经验化、刻板化、两极化;考试评价单一化、标准化;教育市场竞争多样化。

02初中教育的挑战

新时代特点与学习转型: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社会、创新社会、信息社会、合作社会与跨界社会,社会转型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价值和学习内容。

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可塑性强,容易受同伴影响,学习内驱力尚未形成,需要个性化指导。

03初中校长的教育选择

正确的教育价值选择:让教育回归理性,贴近人的生命场域,关注“人”重于关注“才”,关注人成长的精神导向、品格境界与使命自觉。

机制创新与管理精细:从关注课程到关注整体和系统协同,从关注教师到关注学习社群,从关注传统教育技术到关注人工智能。

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不仅仅为信息而学、为知识而学,要引导学生为理解而学、为生命的意义而学。

个性化的评价:不同知识内容、不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习方式的不同,个性化的呵护才能让学习体验成为学习自觉,教育评价要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共同为初中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罗滨校长做主旨报告

KY.COM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以《共同为初中教育质量提升赋能》为题做主旨报告。

罗滨校长谈到,2019年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义务教育要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01提升育人质量的思考

“育什么人”的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

初中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提升初中教育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行政领导、教研员、校长、老师、学者要共同为初中教育赋能。

02育人模式创新的思考

学校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要素“5+X”:“X”为学校育人的目标,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5”是指学校课程方案、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业评价、教与学的资源、干部教师团队。

创新育人模式的原则: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坚持问题解决导向、坚持育人实践导向、坚持协同育人导向。

面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区域、学校层面应提前学习和研究,主动作为。

03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实践

新时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关注教学能力转向关注课程育人能力;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教研的专业支撑作用,助力教师职后成长,专业、扎实地为初中教育赋能;

面向未来,学生的学习应该指向迁移应用,以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方式,实现深度学习。

保障初中教育质量提升,要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教研员、教师的研究型实践,关注成果转化,将“个体实践”转化为“群体探索”,将“学校案例”转化为“区域实践”,将“实践案例”转化为“教研课程”,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行政文件”。

第三单元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聚焦“继承与重构——基于标准的初中育人质量提升”主题,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主持。论坛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教授,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吴甡,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范群老师,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刘艳萍。

圆桌论坛现场


问题1:结合近几年来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的标准,谈谈哪些是需要继承和重构的?

滕珺:

从国际视野来看,研制针对学校、教师、学生、课程等一系列的标准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全球共通的趋势;从实践层面的反馈来看,一线的校长和教师非常需要有专业的标准作为引领和支持,以标准为导向开展实践。

吴甡:

从实践视角来看“标准”,标准是教学工作和育人工作的基础性门槛。教育教学工作层面需要标准,但是在育人和人才培养层面,不能唯标准而禁锢于标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和育人指南,找到基于标准提升的方法和路径,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范群:

从31年的一线教育工作经验来看,最重要的是要重构育人模式。在教育方式上,要从说教、灌输要转化为启发、引导、体验、感悟,由单兵作战转化为社会与家长的协同作战。要发自内心地表达出对孩子的尊重,“以生为本”“生生相长”的育人模式是我们教育人始终需要坚守的理念。

刘艳萍:

对“重构”的理解更多体现在“学习”层面。面对诸多标准,学校首先要搞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逐渐走向教学实施,以此实现育人目标。

在课堂教学环节,需要关注“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通过师生共研学习目标、共同设计真实问题引导下的学习任务,过程性评价伴随始终,从而引领学习真正发生,并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终身学习者,发展其创新力和学习力。

问题2:如何理解“以生为本”的育人质量提升?

滕珺: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各国“以生为本”的教育标准发展有几个方向:

一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二是处理好标准与创新的关系,新手教师要严格以标准来要求自己,成熟教师要高于标准;

三是标准不断向实践领域下沉,重在标准的落实;

四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将本土化、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等推广到世界各国去,为解决全球教育问题贡献中国力量。

吴甡:

育人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三点:

1.重在理解。关注校长理解,按照规律培养人。2.难在落实。以德育培养为例,学校德育工作要切实落实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3.贵在体系。每一个校长和管理者都应建设系统化、结构化的育人体系。

范群:

党的十九大强调了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的初中孩子就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中国的未来要靠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实,最重要是要让教师拥有践行“以生为本”的能力,要唤醒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觉。

刘艳萍:

从校长办学的角度来看,比较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于如何让教师和校长成为育人的同盟者。关键在于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发展,教师要具有引导学生发生学习的能力、主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素养、表达美好情绪的能力。

对于如何让教师成长为这样的人,有三点思考:建设赋能型平台,让教师有发展空间;把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动权交还给教师;制度支撑,助力学校良好文化的生成。

本次大会是全国教育工作者的一次学术盛会,对于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政策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初中教育办学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探索提升育人质量的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大会第一天上午,领导、专家高屋建瓴的发言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接下来,还将有70余位高校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校长、一线教师分享实践智慧,展开精彩对话,从不同视角呈现并交流新时期初中育人质量提升和教师素养发展的思路与策略。敬请期待……

文:王果、韩巍巍、王梦、刘丽丽、孙琪、柯珊、杨智君

统稿:杨智君

图:王立辰、徐磊、肖金煌

编辑:高琳、袁华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