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开元(中国)
听,海淀教研员讲述“我/我们的思政课育人故事”
2020-09-24 18:01


近日,由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大中小幼教师同台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隆重举行。全市大中小幼专家、校长、园长、一线教师、社会资源单位代表,同台讲述以“家校社携手育英才”为主题的育人故事。作为教研员代表,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讲述了海淀进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张玉兰讲述了录制“海淀·空中课堂”资源服务师生成长的故事。

思政课,我们一起上

讲述人:KY.COM常务副校长  申军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大中小学思政课应当“不分家”“不断线”,形成有机整体。但现实情况是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是“马路警察各管一段”,各学段育人目标不清晰、学段割裂。

2014年之前,海淀进校的思政教研组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学段,各学段独立开展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这种学段割裂的教研机制,特别不利于小初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衔接。于是,我们进行了跨学段、跨学科的教研室设置,成立了小初高跨学段思政教研组,设立一个大组长整体负责1-12年级的教研;建立思政课大教研机制,定期开展跨学段教学研讨,包括不同学段的课标、教材研读,跨学段备课、听课、研课等。2017年11月,思政课大教研组举办了“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育”论坛,近800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一起,开展课堂教学展示、主题论坛,促进了思政课小、初、高不同学段教学的一体化衔接。

海淀高校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借助高校资源开好中小学思政课,又如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呢?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在点上做尝试,比如在区级教研、培训活动中,请高校教授讲课、做指导。在指导学校的校本教研时,建议学校和附近高校建立联系,借助高校力量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但是,因为没有机制做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的衔接还是不系统。所以,我们努力寻求机制上的突破和创新。

2019年底,我们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商,决定联合举办“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清华大学浸润式研修班”。清华大学结合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需求量身定制专门研修课程,同时开放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硕士课程。疫情期间,海淀思政骨干教师参加了清华大学的云培训。这项工作极大推动了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教师研修机制的建立。

有了这个成功尝试,我们决定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20年6月8日,是个难忘的日子,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联合高校和区域内中小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采取“双组长”制,由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和海淀进校任兴来老师共同担任组长,首期16位教研组成员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七所中小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的定位是通过一体化思政课程的衔接、一体化的教学研究、一体化的专题研讨、一体化的教师研修带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一体化教研组成立之后,建立了常态化的研讨机制。教研组成员们针对统一主题,探讨大中小学教学目标的定位、厘清进阶关系,研讨不同学段情境素材的选取与使用、学习活动设计深广度与落点。

2020年9月14日,在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上,围绕“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这一主题,小学、中学、大学的三位思政课教师呈现了3节精彩的、体现小中大衔接的思政课,这正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小学(中关村三小李露珠):温暖的力量。引导学生分享身边的抗疫故事,感受全民抗疫中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团结互助的温暖力量,进行道德情感的启蒙。

中学(人大附中王莹莹):英雄的担当。精选素材,从具体生活情境入手,促进学生内化担当之“知”、体悟担当之“情”、传承担当之“行”。

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谢玉进):爱国主义的本质。立足于理论和事实两种逻辑视角,横向对比,纵向解读,深度剖析,使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

虽然思政课教学在大中小学段是有区别的,但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必须是同向同行的。

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四通之路,即课程内容联通、教学研究互通、资源研发融通、教师培养贯通。

我的“录课”人生


讲述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  张玉兰



2020年已过去大半,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这大半年的经历,那就是“录课”。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这场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给教研带来巨大的挑战。提供优质的资源,满足孩子们居家学习的需要,满足老师对优质资源的渴望,真正做到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是教研员的责任。为了身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从冬到秋,从春到夏,我所带领的这支海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团队忙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从大年初二开始,区内空中课堂资源研发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数量是近百个资源包,4月份,又承担了北京市空中课堂资源研发的部分任务。两套资源同步研发,课程规格不断升级,一个学期下来,不论是我自身、还是学校老师都已经十分疲惫了。原以为这已经是工作的极限,暑期又接了到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研发的任务。全学段共160个课时,录课规格、任务量再度双重升级。我负责录制的微课数量总计达200多个,为了进一步满足老师和孩子们的需求,团队还同时开发了配套的资源包。


工作量大、标准高、人员少、时间紧,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要说不着急,那是假的。有时候我也在想, 2020年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录课”进行,甚至在睡梦中都是在和老师们一起在备课,在解决问题。后来,我给自己总结两个字,2020我的人生意义就是“录课”。除了这些课,似乎外界很多事情都被我屏蔽掉了。有个朋友一次给我打电话,我上来就跟她说我们的录课进展,10分钟过去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达,同事忍不住了说,你怎么三句话不离“录课”呢?你还没问问我找你干什么呢。

在这项工作中,不仅教研员面临巨大压力,老师们也很辛苦。为了一节课,少则7-8稿,多则10几稿,20几稿,经常是夜里十一二点,还在沟通修改。我跟老师们讲,当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往窗外看,在繁星点点的夜幕中,在那不起眼的角落,就有我们的孩子在等待着优质资源,等待着我们去点亮他们的人生,这就是研制课程资源的意义和价值。我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是你们坚强的后盾,一句简单而真实的承诺,成为我们共同前向的不竭动力。

2020还没有过完,我的2020“录课”人生,还在继续,我想未来两个多月的录课人生,一定会过的越来越精彩。


“一体化教研纵横联动,思政课育人转型升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上,海淀进校已经出发。探索之路漫漫,海淀进校的行动是务实而持续的;思政课故事点点滴滴,海淀进校人的话语因朴实而更加动人。在创新发展的路上,海淀进校将充分发挥教研的专业支撑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和实施路径,抬头有清晰的远方,低头有坚定的脚步,回头收获一路的故事,与大家共享共勉!

供稿:申军红、张玉兰
统稿:王果
编辑:高琳


进修开元(中国)
版权所有:KY.COM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