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背景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思政课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海淀区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有效实施的策略和路径,北京市召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分享经验,开拓创新,携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
2020年9月14日,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会议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KY.COM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协办。
来自教育部,北京市教工委、教委,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北京市各区县教委、教师研修部门,海淀区委、区教工委、区教委的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市及各区县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代表,大、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代表,海淀区中小学校校长、主管副校长、思政课教师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交流会现场。本次会议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通过中国教研网向全国教育同仁同步直播,共计25000余人在线同步观看。
本次会议遵循“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形式多样”的原则,与会者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分享交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实践、新观点、新成果,共同探讨思政课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大会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王方主持。
王方主任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领导致辞
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劲林首先代表海淀区委、海淀区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校长、老师和全国各地参会的教育同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海淀教育的各级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部长指出,海淀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政治和历史资源,有浓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积淀,聚集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开展具有思政特点的实践活动和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多年来,海淀区在思政领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2019年与首师大合作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基地”
积极参与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立项的思政课研究课题
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
海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国家认同感、国际视野、国情常识等若干指标排名遥居全国前列
海淀培养出了一支有信仰、有追求、有能力、有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
张劲林部长致辞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出席并致辞。郑书记肯定了在海淀区举办的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交流展示,集中研讨,为循序渐进的学习贯通找方法,凝聚起统筹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郑书记指出,接下来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趁势而上,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引向深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突出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通各学段衔接的堵点,消除各管一段,要注重系统谋划、系统思维、系统建设,整体把握一体化建设方向。
突出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不仅需要打好组合拳,更需要各学段、各类课程同心同力,同向同行。要以交流促协同、以项目促协同、以共享促协同。
突出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性
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融入大中小学课堂,要用好首都资源、服务首都发展、坚持首善标准,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今天的现场会既是经验成果的大展示,更是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总动员。希望各区各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打开新的局面,再上新的台阶。
郑吉春副书记致辞
随后,与会者共同观看了视频《思政课,我们一起上》。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思政课不仅仅是简单一门学生必修课程,而是关系到国家千秋基业的系统工程,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上好思政课,守好思政人的“责任田”,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课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一单元 教学展示
大会第一单元是教学展示环节,小学、中学、大学三位教师带来说课和微格教学展示聚焦“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这一主题,关注跨学段进阶,集中体现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温暖的力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李露珠老师带来了《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温暖的力量》的说课展示,引导学生分享身边的抗疫故事,感受全民抗疫中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团结互助的温暖力量,激发学生做一个热爱祖国、传递温暖、有责任心的中国少年。
李露珠老师说课
中学:英雄的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王莹莹老师带来了《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英雄的担当》的说课展示,以“新”“近”“精”“实”的思政课素材为载体,从具体生活情境入手,以“见证英雄力量、解读英雄担当、勇承英雄担当”为主线,促进学生内化担当之“知”、体悟担当之“情”、传承担当之“行”。
王莹莹老师说课
大学:在战“疫”中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
中央财经大学谢玉进老师带来了《在战‘疫’中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的微课教学展示,立足于理论和事实两种逻辑视角,横向对比国内外抗疫成果,纵向解读近现代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和著作,层层推进、深度剖析了战“疫”中爱国主义的本质——“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谢玉进老师微格教学展示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任兴来老师进行了点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海淀区探索出一些有效措施和实施路径。以三位青年教师的展示为例,三节课在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研一体化五个方面,持续深化对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理解和实践探索。
教学主题一体化: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小学分享抗疫故事、中学聚焦抗疫英雄担当、大学对比中外抗疫的不同答卷,体现了不同学段的教学主题一体化衔接。
教学目标一体化:小学目标为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中学目标为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思想认同;大学则是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三个学段的目标进阶,体现了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特征。
教学内容一体化:小学聚焦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启蒙知识;中学则关注何为,以及如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兼具感性和理性认识;大学侧重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逻辑统一,侧重理性分析。这一进阶式内容设计,体现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纵向衔接,由浅入深。
教学方式一体化:小学侧重让课堂“动”起来,中学侧重让学生“活”起来,大学则让课堂“议”起来。三个学段的方法设计,皆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强调在教师启发中实现知识和观点的生成,激发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教研一体化:三位教师所在的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以一体化研讨形式备课、磨课。
任兴来老师课例点评
第二单元 大会交流
专题报告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做题为《创新育人机制 思政一体化铸魂》的专题报告。尹书记围绕思政课一体化三个核心问题“何为一体化、为何一体化、如何一体化”进行了分析阐释,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何为一体化?
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
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建设协同发展一体化
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
不同学段教学评价衔接等一体化
二、为何一体化?
各学段在目标和内容衔接问题上存在割裂;特别是与大学之间还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各学段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目标一致、路径畅通,势必要求推进思政课建设一体化。
三、如何一体化?
课题研究为载体,建立内部贯通、市区联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打通学段壁垒,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组”。
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
研制学业标准,建立课程一体化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工作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现阶段,思政一体化建设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与高校对接与合作、一体化建设教研组的工作机制等方面尚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抓好四点工作:
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功能。
坚持“六要”标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落实好“八个相统一”,打造更有亲和力、感染力的思政课堂。
把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尹丽君书记做专题报告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聚焦“思政课,我们这样上”主题,由KY.COM校长罗滨主持。访谈专家是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副教授、KY.COM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张帅老师。罗滨校长首先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文件精神和海淀区的实践探索,各位专家围绕主题展开了智慧的对话,观点精彩纷呈、引人深思。
专家论坛现场
罗滨校长主持
李晓东副教授发言
董红军校长发言
张帅老师发言
问题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首先请三位嘉宾谈谈您对思政课育人价值的理解?
李晓东副教授:
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关键词:
关键课程:思政课是关键课程体现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特殊价值。
不可替代:思政课的不可替代在于其承载了别的学科无法实现的功能。
董红军校长:
思政课确实不可替代的,因为学生的成长要靠思想观念的引领和支撑,思政课对于塑造人的“观念”“信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使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时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张帅老师: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必须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具体到基础教育阶段来讲,小学重道德启蒙,高中关注政治认同。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实际上还是要回应“为谁培养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问题2:请您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分析思政课教学当前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
张帅老师:
新要求与实际素养之间存在一些落差:
新要求:思政课要想上好,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需要我们具备思想性和理论性,也就是说要把学会的道理跟学生讲清讲透。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合适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要体现出亲和力和针对性。
实际素养有待提高:思政课教师数量不够,特别是小学阶段的代课教师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观念有待提高;课堂教学说教多,难以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等。
李晓东副教授:
大学与中小学的思政课存在一些差异:
对于大学而言,大学生更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道理,思政课成为了学生选修学分的必要手段。
对于中小学而言,教师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和思政育人价值的重要性,但存在两个倾向:“不敢改”“不会改”,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来推进。
董红军校长:
中小学思政课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谁来教”:思政课老师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很多老师要跨年级代课,现在急需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教学观念新、教学水平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是“怎么教”:老师习惯于“为考试而教”,学生习惯于“为解题而学”,教师缺乏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引导的研究,缺少对学生思维方法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所学知识很难与现实进行关联。
问题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淀区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努力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有效实施的策略,请您谈一谈这个一体化教研组怎样助力老师上好思政课?
董红军校长:
引入了多种资源:有利于中学更好地引入高校教育资源,包括专家指导、课程建设方面的资源。理论学习、开阔眼界、走进大学听课。
增加了对话机会:大、中、小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能够“对话”“交流”,共同研讨一些青少年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课题,破解一些难点。
有利于联合教研:大、中、小各学段的教师,可以相互走进课堂进行同课异构,相互了解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过程,进行深入调研。
张帅老师:
交流互鉴:打通大中小各学段,促使教师从人的成长发展整体上看待思政课,有助于形成一以贯之的课程教学体系,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同向同行,相互配合。
整合资源:一体化教研组的成立可以整合海淀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有效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养。
李晓东副教授:
从课题变成平台:提供了一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研究和实践的场域
大学老师要积极向中小学教师学习:通过这样的平台促进大学课堂教学改进,深入推进研究
问题4:请您用一句话寄语“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
李晓东副教授:
同心成就思政人师
协力培育国家栋梁
董红军校长:
教研一以贯之
同上一堂大课
共育时代新人
张帅老师:
交流互鉴,为国育才,同向同行
罗滨校长:
一体化教研纵横联动
思政课育人转型升级
罗滨校长总结到,“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协同育人机制,教研组接下来将重点关注:让课程内容联通、让教学研究互通、让资源研发融通、让教师培养贯通,着力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海淀范式。
海淀区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希望从一体化教研中汲取营养,助力教师、服务学生、转化成果、创造经验。未来希望一路同行,打通大中小学段壁垒,共同上好新时代有内涵、有特色,有术亦有道的思政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倡议
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委会同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共同向全区、全市、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和教育同仁发出倡议。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屠永永宣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倡议书》。
屠永永副书记宣读《倡议书》
领导讲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陈东升副司长出席现场会并做总结讲话。他强调,党中央、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已经印发系列重要文件并发表重要讲话。
陈司长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认为本次活动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抗疫精神,深化思政课改革,推进学生思想铸魂工作的具体实践。北京市和海淀区旗帜鲜明地抓住了“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育人的核心问题,持之以恒改革创新,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发挥教育高地在全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陈司长从三个方面对大会进了总结。
一、继续提高政治站位,认真把握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思政课建设应该全面贯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并把握习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讲话,着力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关键在于三点:
把握重点地位。思政课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志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渠道和重要阵地。
把握重要调整。由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转向关注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全系统、全方面的统筹与规划。
把握核心要义。做好思政课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拥护” “循序渐进” “工程”,分别指向: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才;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设计原则;系统规划思政课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
二、继续深入探索积极用好海淀区及北京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陈司长肯定了北京市和海淀区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海淀区积累的经验可归纳为四点:
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优势;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形成了系统优势与力量;
优质经验的积累与沉淀;
着眼于未来格局的长远规划。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快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陈司长对北京市和海淀区下一步的思政一体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四点期待:
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和德育好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组织要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作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任务来进行全面推进。
唱响主旋律,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建设要以共青团、少先队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来抓基础、搞活动,唱响主旋律。
守好主阵地,推动中小学德育和思政课改革的创新。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法求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技术革新、教师专业发展日新,不断推进一体化改革。
建强主力军,加强中小学德育和思政课师资建设。持续优化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机制、保障其编制待遇,培养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
陈东升副司长总结讲话
本次大会是一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的学术盛会,大会链接各方力量,赋能教师成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多角度汇聚了大中小思政课的理念与实践创新成果,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学习方式变革,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合影留念
15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座谈
大会结束后,15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海淀区相关领导及中小学教师代表召开座谈会,明晰职责要求,明确后续工作。大家共同表示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团结协作,共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创新发展。
座谈会现场
文:杨智君、孙琪、王果
图:王立辰
编辑: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