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5月30日-6月5日由深圳南山、北京海淀、杭州滨江三地联合举办的“我们的复学之路”云论坛顺利结束。本次论坛三地教育同行直面关切,加强协同,是同频共振的一次思想碰撞。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以及三地教育负责人等39位教育专家、校(园)长、老师、家长、学生,齐聚云端,从不同视角聚焦“复学”,共同探讨疫情期间以及后疫时期教育变革与发展路径。论坛由深圳南山主办,北京海淀、杭州滨江受邀协办。KY.COM负责统筹推进海淀区整体工作。
此次论坛中,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王方主任、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支瑶副校长、海淀区四位校(园)长分别做专题发言,两位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海淀区发言的四位校(园)长分别为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张建芬校长、KY.COM附属实验学校董红军校长、北京市石油学院附属小学肖英校长、海淀区六一幼儿院曹雪梅院长。学生代表为KY.COM附属实验学校初二学生。
其中,海淀区教委王方主任、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支瑶副校长在主论坛一做专题发言,其他专家发言分别在主论坛二、三个分论坛(中学、小学、幼儿园专场)做主题分享。
主论坛二:后疫时期教育治理新思考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张建芬校长以《期待美丽绽放 让生命焕发光彩——复课后学校管理变革的思考》为题,分享了有关学校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管理理念更加人本
学校管理更倾向于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任何工作中首先考虑到人的生命和发展,让每一个生命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管理内容倾向多元
学校细化 “防疫”管理内容,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同时考虑家庭社会对学校管理的影响,让每一个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和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
三、管理策略期待丰富
学校课程设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教学方式多样选择,资源精准整合;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关注教师自我认知走向教育治理。
KY.COM附属实验学校初二1班李晓筱、初二3班凌艺坤两位同学在主论坛二的师生家长圆桌对话环节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收获和思考。
分论坛一:学校管理新常态(中学专场)
KY.COM附属实验学校董红军校长《让创新涌现 助成长稳健——“后疫情时代”学校良好生态的培育》为题展开分享。
一、“学习如何发生”:新常态下的自主学习
学习是“你情我愿”的事。开启学习,核心是“怦然心动”,而且要持久地 “钟情”于学习。
学习是不能“外包”的事。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自己大脑的“辛苦劳动”才行。
学习不是“斤斤计较”的事。学习是思维的“积累”,不是知识点的“堆砌”。
学习原本是每个人的一种“本能”。要引导孩子在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去探索。
二、“学校如何育人”: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
技术不仅仅是媒介,连接孕育着价值
线上线下有效衔接,课堂内外相融合
教学不能单打独斗,团队合作靠研究
三、“回不到过去了”:学校未来要到哪里去?
学校终究是没有“围墙”的, 再造“云端校园”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将网络“平台”和育人价值的相融,用教育者“育人”的胸怀去拥抱技术,赋予“平台”教育人、引领人的价值。
分论坛二:学校管理新常态(小学专场)
北京市石油学院附属小学肖英校长以《成就生命的教育 拥抱光明的未来》为题,介绍了学校在疫情期间的思考和做法。
一、停课不停学,我们的探索
1.关注生命的教育
微信公众号架起沟通的桥梁、项目学习把生活变成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心灵的港湾、云运会守护健康、云班会凝聚集体。
2.线上学习不放松
线上学习做到四到位:教学资源供给到位、教学技术培训到位、专家名师引领到位、家长聚焦的问题解决到位。
3.劳动教育正当时
设置以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集体劳动、社会劳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类劳动教育课程。
二、危机与契机,我们的思考
线上线下学习成为一种趋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三、返校复课,我们的思考
第一,丰富教育资源。让全世界成为你的教室”,进入更加丰富的课堂路径探索阶段。
第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势在必行。加强学校的校本研修,积极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第三,提升危机处置能力。用超前意识做好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完善,用有备无患的思想做学校卫生防疫物资的准备。
分论坛三:学校管理新常态(幼儿园专场)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曹雪梅院长以《幼儿园管理的变与不变》为题,分享了“以幼儿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幼儿院“新常态”背后的变与不变。曹院长提出:
1.不变的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变的是不同时期的集体智慧和实践探索
2.不变的是对儿童本质的认识,变的是认识主体从单一走向双主体
3.不变的是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变的是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4.不变的是对养成教育的坚持,变的是健康生活理念的融入
5.不变的是对家园共育的关注,变的是家长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6.不变的是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变的是随时随“地”的学习发生
7.不变的是对爱与责任的坚守,变的是发现并践行“家长视角”
8.不变的是“以幼儿为本”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立场,变的是对教育科学性、适宜性的不断追求
特殊的疫情,特殊的时期,是学生一生中特殊的成长经历,也是教育的一次特殊变革。作为教育者,面对这种特殊的“情境”,来自三地的教育同行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将具有前瞻性、可视性、操作性的教育管理中的理念与模式、方法与流程和大家分享,加深了对教育本质和学校内涵的理解,丰富了学校管理的新常态,必将推动中小学学习模式的改革发展,促进教育不断变革创新。